第8章 独霸东北

关灯
有人说离开沈阳不久,车轮就不转了,有人说是快到锦州时。

    有人说是车坏了,有人说是休息时,两个从地方临时雇来的司机逃跑了。

    于是,6个轮子就变成了4个蹄子。

    马是管理处长何敬之弄来的。

    也不知他是怎么弄来的,就像变戏法似的。

    每到这种当口,他都能露一手。

     林彪率领的这个轻便指挥班子,各有各的神通,连毛泽东都挺感兴趣。

     1946年4月,曾专电询问林彪,让他介绍说明。

     林彪骑马的姿式挺好笑。

    两肩耷拉着,有时还袖着手,头随着马蹄的节奏一点一点。

    “大将军八面威风”,他好像总没睡醒。

    已经下几场小雪了,骑个把小时就冻得受不了,就下马步行。

    一双日本大头鞋在薄薄冻了一层的“电道”上迈动着,好像还挺有劲。

     马蹄得得,脑子里那个车轱辘在转。

     脚步声声,脑子里那个车轱辘在转。

     中央想在锦州西部打大仗。

     11月14日,毛泽东在给“冀热辽分局并告东北局、冀察晋局及黄梁、李沙”⑺的电报中,指示:以锦州为中心地区,为我全力集中作战之战略枢纽。

     同一天,毛泽东又致电彭真、林彪:彭林: 十三日十九时电悉。

    顽十三军,已在秦皇岛抚宁地区集中,估计其后续尚有一个军,至少集中三个军,然后向山海关绥中之线攻击前进。

    目前山海关作战并非真面目战斗,我黄梁两部四万二千,远道新到,官兵疲劳,地形不熟,目前开至叉院口驻操营必无好仗可打,即便歼敌一部,不过战术胜利,而兵力暴露不得休整,势将陷于被动,为避免此缺陷,谨慎使用主力,求于将来决战时,一战解决问题,应令李运昌、杨国夫两部坚守山海关、绥中线,节节抗击,消耗疲惫敌人,而令黄梁两部从冷口,界岭口分路隐蔽开至锦州、锦西、兴城三角地区,处于内线,休整部队,恢复疲劳,补充枪弹,熟悉地理民情,创造战场,演习夜战。

    俟敌进至绥中地区或兴城地区,业已疲劳消耗至相当程度,我则集中最大兵力,计黄克诚三万五千,梁兴初七千,杨国夫七千,李运昌、沙克,在盘山锦州至山海关一带者至少两万(新部队可以参战作辅助兵力)共约七万人,于有利的时间地点,由林或罗⑻亲去指挥,举行反攻,分作几次战斗,再次歼灭其二、三个师,最后全部歼灭三个军,即能从战略上解决问题,冀东已编成两个野战旅,可调至山海关、绥中、兴城之线的西面山地隐蔽集结,于正面主力决战时,从侧面切断敌军后路。

    总之从内线作战着眼,此种方针最为有利,你们是否同意,仍望考虑电覆。

     毛泽东 11,15在延安的毛泽东,分析得头头是道,而且决心、气魄很大--“一战解决问题”。

     可情势变了。

     山海关失守后,13军和52军主力,凭借精良装备,炮空优势和初战锐气,长驱直入,向锦州疾进。

    11月19日占领绥中后,即与黄梁两部平行前进,而使在锦州、锦西、兴城地区创造战场的预想,成为黄粱一梦。

     即使山海关还能坚守几天,黄梁两部能提前赶到指定地域,这个计划也是很难实现的。

     因为打大仗的大前提,即在宏观上对敌情我情的分析、判断,是不可靠的,不准确的。

     “爆发户”与“七无”先闯进关东的部队,能够吹气儿似的膨大起来,是有其特殊的背景的。

     东北人当了14年亡国奴,吃橡子面和配给的发霉的苞米面。

    吃大米是“经济犯”。

    谁吃了,逢上倒霉,恶心吐出来,被日本人看见,当场就被抓走。

     东北人盼解放,解放者却是胡作非为的“老毛子”。

    中国军队一下子开来了,能不亲吗?16军分区12团驻在沈阳小河沿奉天师范学校,人们都来“卖呆”,很多青年要求参军,机关党支部书记周云,半夜时分出去解溲,一些人还围着不走,他去就挑了一个排。

     高秀成那个连在锦西接收一个军火库,不到一星期扩大一个营。

    战士当班长,班长当排长,班排长当连长、指导员。

     老人乐呵呵地说:那时想当个团长、师长、司令也容易得很。

    枪有,那时“老大哥”让咱搬。

    人有,都想跟你走,也弄不清“八路”是怎么回事,反正是中国军队来了。

    可你不能再扩大了,再扩大就不是八路军、共产党了。

     兵员成份,一是工人,学生;二是溃散的国兵;三是成建制的伪满军队;四是打着八路旗号,由国民党先遣军组织的武装。

     当时溃散的国兵很多,带枪的、徒手的,路上随处可见。

    这些人中不少是兵油子,不会做工种田,也不想做工种田,枪杆就是他们的饭碗。

    未溃散的伪满军队,走投无路,也要求八路收编。

    那些由国民党特工人员组织的武装,本是准备迎接、配合国军接收东北的,没想到共产党先到了。

     既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先打起“八路”旗号求生存,时机一到,就准备掉转枪口。

     即便是纯正的工人、学生,也有丢枪不干的。

    他们是冲“中国军队”来的,一听“八路”不是“正牌”,不是正牌不就是歪门邪道,不就是“胡子”吗?还有的本来是想混一官半职的。

    在中国,当兵历来是当官的途径之一。

    鬼子投降了,天下太平了,混个官还不好?没想到还要打仗,打的还是美式装备的正牌国军,这可是玩命。

     12月14日,林彪在给“中央东北局、李、吕”⑼的一封电报中说:在东北新成立之十多个旅,成分皆极坏,皆缺乏政治认识,流氓,土匪,宪兵,伪军甚多,真正的工农成份,亦被带坏。

    这些部队所见之李运昌部(三个旅),亦无战斗力,对群众纪律极坏,不但不能发动群众,反而成为群众对我不满;不但不能消灭敌人,反助长敌人士气;不但不能打土匪,且受土匪勾引。

     据《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统计,1945年12月底至1946年1月初,仅10天左右,“先后叛变者有:吉林一万二千人,合江五千人,龙江约三千余人,牡丹江三千人,松江一万人,辽北三千余人,嫩江三千余人,李运昌部亦叛变不少,先后叛变共约四万余人”⑽可现在,这些部队都列在东北人民自治军实力的花名册上。

     而且,其中大多数部队的装备,不仅在东北,就是在全国的共产党军队中,也堪称一流。

    一式三八大盖,歪把子,各种火炮,有的还有坦克。

     那服装也够整齐的,从头到脚都是日本货,除了不戴军衔,不说日本话,活脱脱就是“日本鬼子——一些老百姓鄙夷地称之为“中国鬼子”。

     先到的阔气成了“鬼子”,后来的寒酸得像群叫花子。

     11月26日,黄克诚在给毛泽东的一封电报中说∶部队五十多天行军,极疲劳。

    因自华中沿途动员均说坐火车、汽车及到东北装备等乐观心理出发,现在遇到极为困难之情况,无党,无群众,无政府,无粮食,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部队士气受到极大影响。

     不止“七无”。

     还缺少武器。

     12月17日,黄克诚在给军委的电报中说:部队武器仅补充步枪一千二百支,轻重机枪四十四挺,山炮十门,野炮四门,尚不能补足,沿途留下之武器,且多破缺不全,为新部队丢下不用者。

    杨师、梁师稍好一点,干部战士对新部队装备完善,老部队破破烂烂,极不满意。

     闯过关东的老人,都记得当时的一句话:“新兵新枪,老兵老枪,有的没枪。

    ” 军队没枪就像老虎没牙齿,别说打仗,连张牙舞爪吓唬人的资格都没有。

     最头疼,也是最可怕的是“无群众”。

     12月11日,林彪在给“吕、李、东北局、并报中央”的电报中说:老百姓说:八路军和中央军都是为老百姓的,彼此不打好了,并认为国民党是中央,旧政权,旧武装人员,皆盼望找国民党接头。

     人心所向,是“不打好了”。

    加上“到一处吃一处,吃空烧尽,有如蝗虫”,人们就愈发“想中央,盼中央”。

     从1945年11月16日退出山海关,到1946年5月19日退出四平,每仗下来,伤员基本都是部队抬着。

    抬下战场,抬着行军,抬着打仗。

    1师出关后打的几仗,都是1团和2团打的,3团成了“担架队”有的部队有时也能“动员”到老乡,有的抬到没人处就扔了,有的还把伤员砸死了。

     无人抬伤员,无医院,无情报,无根据地……一一罗列起来,能有“17无”,“27无”。

     多的是土匪。

     关东向为多匪地区。

    “八·一五”后,土匪蜂起,苏军未进驻地区,基本都由土匪填补了真空。

    在匪患不算严重的锦西,林彪也被骚扰得不得安宁。

    白天看地形,土匪就在周围山上打枪,晚上则进村抢劫。

    李作鹏几次带人搜剿,连影儿也抓不着。

    有天晚上,家里就留几个人。

    当时若有土匪或特务报信,不用多,来个把排,可能就不会有“九·一三”事件了。

     背后有土匪捣乱,正面“顽军”又如何? 1946年5月31日,黄克诚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谈到“顽美式部队比之过去一般顽军有下列进步”:㈠军官士兵待遇提高一般吃穿均较优良,军官克扣军饷贪污已减。

     ㈡官兵关系有进步,高级军官宣布不准打骂,下级军官打骂亦减少。

     ㈢官兵关系有进步,驻军民时(此处显然有误,但联系下文,意思是明白的——笔者)对居民纪律颇好,政治部到达地方召集居民开会宣传麻醉民众,一切给养由后方运送,故扰民较少,雇民夫一般给钱,但强拉打骂者仍有。

     ㈣战术上比过去灵活,迂回用的多,战术改变很快,开始与我作战时,驻村落经我一度夜袭,即改露营,开始营连冲锋,经一度打击改用疏散队形,第一梯队被击溃后,后列梯队即连续冲锋,因我守备部队受炮火杀伤,人员减少,连续冲锋即抵不住。

     ㈤指挥统一,协同动作,比过去好。

     ㈥守备沉着围援做工事完成工事很快到达即做工事,故占领之突破很困难,对我作战信心颇高不像过去有很大畏惧心理。

     ㈦火器比日本军队强盛炮兵技术很好。

     ㈧督战严厉,后退者常被督战队枪决。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写到:进入东北之敌军为蒋系统精锐,大部美械装备,经过美国训练,参加印缅作战,炮火和自动火器多!战斗力强,老兵很多,都有三、五年的军龄,其中甚至有个别排长仍当战斗兵者,较顽强,不容易缴枪,甚至一个(此处有误,似应为“一连”——笔者)打到七八个人还不缴枪,带着运征军,常胜军的骄傲状度,尤其是新一军新六军特别骄傲,战斗确实也顽强。

    ⑾实实在在,这是第一次见到如此评价国民党军队的文字,也是第一次听说“老八路”竟然“有如蝗虫”。

    就像前面已经写了几笔,下面将继续写下去的林彪一样,若不是那么多老人都那样讲,不但难以相信,简直就不能容忍! 打完日本打国民党,一些人对于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的认识,还停留在抗战期间闹磨擦时打“土顽”那个阶段上。

     低估了敌人,高看了自己。

     不知彼,也不知己。

     也难怪,部队就是发展很快,还建立了那么多“革命政权”嘛,这说明人民是拥护、支持我们的嘛。

    还有“老大哥”也支持我们嘛。

     对于隐藏在很好的表象下复杂、险峻的局势,对于黑土地上已经和行将发生的事情,坐在大城市里是很难看到的。

     延安的毛泽东也看不到。

     林彪离开沈阳前也不知道。

     但是,他好像已经感到了一些什么。

     据说,对于“独霸东北”和“拒敌于国门之外”,他好像开头就有点不同意见。

    倒不是他不希望“独霸东北”、“拒敌于国门之外”,而是眼下究竟能不能霸住、拒住,和怎样才能霸住、拒住。

     据说,一路上,他脑子里像车轱辘似的转来转去,就是这个问题。

     “撒退将军”锦州西65里,锦西县城东8里,有处不大不小的景致,叫作虹螺山。

     史书称:虹螺山“山脉自西而东,蜿蜒百余里。

    从各方观之,均成形,乡人因有‘八面威风’之称⑿”并不威风的林彪,站在“八面威风”上。

     带股腥味儿的海风,要把人刮倒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