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黑土地之狐

关灯
大文雅的话讲,就像“热脸贴到了凉屁股上”。

     临死也不认识元角分人民币的林彪,不会寒暄。

    不打仗时,经常有些纵队和师领导来看他(那可没有“讨好”,“溜须拍马”或者打谁几句“小报告”什么的)。

    也没什么事,就是来看看。

    他“嗯”几声,倒些炒黄豆,问几句部队情况,再就没话了。

    有事找参谋处的人,开门见山问几句,或是交代几句,你就自动走人。

    简练,明晰,用有的老人的话讲,“都是指挥作战语言”。

    平时也是。

     林彪从无脏话。

    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比较典型的,是林彪以后的“东北王”高岗: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就像个鸡巴,动不动就硬了起来。

     会场上男男女女的,高岗就这么讲,面不改色,正儿八经。

     据说,林彪不背后议论人。

    去锦州打大仗时,一路上,李作鹏等人发牢骚:能打的没枪没炮,破枪烂炮,不能打的就差没飞机了,这仗怎么打?林彪说:别这样讲嘛,先来的是有功的嘛。

    林彪这样讲着,在锦州却为此事,当面批评了冀东部队一位负责人。

     林彪挺清高,但据说并不使人觉得高傲。

    在舒兰接到决定由他担任东北局书记的电报后,东北局让他到哈尔滨去,他迟迟不去。

    有人以为他是拿架子:你们反对我,怎么样?还是我对了吧?后来发现,他是想等等,看看杜聿明的动向再说。

    几天后,高岗来接他。

    从五常到舒兰不通火车。

    林彪说:咱们走吧,别让他再换车,跑这么远了。

     费翔唱“冬天里的一把火”,林彪夏天也像一块冰,喜怒哀乐从不写在脸上。

    前线传来多大好消息,他“嗯”一声,露出点笑意,一闪即逝。

    辽沈战役后,万众欢腾。

    林彪那脸色,那步子,还是那样子,几乎看不出什么喜色。

     林彪讨厌繁浩礼节,喜欢清静。

    有的老人说,林彪的喜静,进城后就有些病态了。

    一些老人说,在东北还看不出来。

    白天挂窗帘,在东北也是常事。

     据说,这也是林彪离开哈尔滨,住到双城的原因之一。

     据说,叶群生林豆豆后没奶,又是早产,让林彪设法弄点奶粉什么的。

    林彪说:延安这么困难,怎么弄呀?叶群说他“呆”:比你官小的都能弄到,你这么就不行?林彪说:人和人不一样。

     (三)战争!战争!战争!林彪踱步的形象,很有幽默感。

     不论春夏秋冬,也不管枪炮声怎样在耳边隆隆震响,步子总是不紧不慢,匀速运动。

     你尽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将军运筹帷幄,或是成竹在胸的从容、镇定和自信。

    也可以说是一个无所事事,甚至是一个百无聊赖的人,在那儿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地随意走动。

     ……… 据说,进城后,林彪很少看战争影片。

     对于一位身上有五处枪伤的元帅,这实在是够令人费解的了。

     据说,进城后,林彪在家中从不穿军装,也不让身边工作人员穿军装。

     这也有些不可思议。

     据说,林彪目睹了第二个女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情景后,对战争的理解和观念就和过去不大一样了。

     据说,林彪很喜欢孩子。

    见到孩子,那张冰冷的脸上就现出笑意,抱一抱,亲一亲,逗一逗。

     据说,他患病后,常把幼儿园孩子找到家里,听他们唱歌,看他们跳舞,和他们说话。

     ……… 1953年5月30日,一座约六层楼高的“四平市烈士纪念塔”,在四平市英雄广场矗立起来。

     正面为林彪题词:“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左面为高岗题词:“日月同光山河并寿人民战士永垂不朽。

    ”右面为陶铸题词:“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流红土亦香。

    ”后面为林枫题词:“中国人民优秀儿女万古千秋。

    ” 一年后出了高饶反党集团,高岗题词被凿下去了。

     “文化大革命”中,先是林枫成了“走资派”、“三反分子”、“特务”,接着陶铸又从“红桃四变成黑桃三”,题词当然都不能留着。

     “九·一三”一声爆炸,林彪的题词也没了。

     如今纪念塔上的题词,是从空间到时间都“万寿无疆”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四)林彪和叶群 据说,当年延安男女比例是18:1。

     延安缺钱,缺枪炮,缺弹药,缺医药,还缺女人。

    特别是女知识青年,大受青睐。

     有人说追叶群的人,“有18路军”。

     叶群确实有她的魅力。

    这倒不是她长相如何出众,主要是她聪明,比较有学识、风度。

    如今人们把她视为中国的第二号坏女人,那是依据“万寿无疆”和“永远健康”排列的。

    她和那个在上海演过戏的“蓝萍”不同。

    “蓝萍”大庭广众中张口就是“老娘”。

    叶群在家里也骂街,但在人面前总是显得文雅,得体,一副淑女模样。

     据说,叶群在北京读书时,学习非常好。

    延安几所学校搞演讲比赛,叶群上得台来,就象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街头讲演一样,滔滔不绝,赢得掌声。

    到东北后,林豆豆小,又生了林立果,名为林彪秘书,并未做什么工作。

     但她自学了俄语,翻译小说,翻译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的纪录片。

    后来林彪去苏联疗养,都是她当翻译。

    林彪对“老大哥”也不会客套,很多场面都靠她应付,而且应付得很好。

    她智商很高,兴趣广泛,尤喜文学,看过许多中外名著。

    《红楼梦》有的段落能背下来,为林黛玉和安娜·卡列尼娜流泪。

    她还写过一篇《评东吴战将陆逊》的文章,有的学者看后挺欣赏。

     有人说,如果有条件,她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学者。

     当了“太太”的中国女人,有几个成为学者的?那也不甘寂寞。

    当年北师大附中爱唱、爱蹦、爱跳的少女叶群,若是甘于寂寞,大概不会去街头演讲,后来也不大可能跑去延安。

    进城后,她经常讲谁(都是当年延安的女性,有的还是她的部下)都当了什么“长”了。

     老人都说,林彪对叶群管得挺严。

     有的老人说,叶群倒霉就倒霉在不甘寂寞上了,很多事情都坏在她身上。

     也有老人说,叶群当年也挺好的。

    并举例说,南下到武汉后打扑克,年轻人玩起来不管天不管地的。

    第二天叶群过来说:小×,你们再玩时小点声,“101”昨晚上一夜没睡好。

     老人说:要是换个人,可能早就一嗓子吼起来了,还能等到第二天早上?林彪在双城时,叶群在哈尔滨,个把月带孩子来住几天。

    有时,半夜三更听见叶群呜呜哭。

    若是一般同志,两口子吵架,谁能不过去劝劝呀?可这是“林总”呀!大家干着急,也不知为什么。

     有的老人说,林彪身体不好,又比叶群大10多岁,可能是夫妻性生活不和谐。

     请一位比较了解底细的老人谈谈林彪和叶群的恋爱史,老人不谈。

    拐弯抹角想引他谈出来,老人直通通地发火了:你问这个干什么?据说林彪到双城后,先是住在另一家。

    两天后林彪就让搬家。

    大家莫名其妙,议论一阵子,什么原因也没找到。

    最后,有人说:是不是那家的媳妇太漂亮了?没注意到这码事的人瞅机会去看了看,果然美丽非凡。

     但这只能算做推测,而不能定论。

     另一件事是确确实实的。

     大洼战斗后,林彪住在八面城。

    一天上午,来个女同志。

    穿套灰布军装,中等身材,25岁左右样子,梳着短发,朴实,大方,清秀,端庄,走得汗涔涔的。

    进院子正好碰上季中权,停住,问:林师长在这儿吗?季中权老人说,几天前,辽西军区政委陶铸来过。

    陶铸和林彪谈话时,他恍恍惚惚听到一个女人的名字,好像是延安鲁艺的,在辽西军区工作。

    可能是陶铸告诉林彪,说她也到东北来了,可能是陶铸让她来的。

     两人谈得很亲热。

    林彪讲,女人静静地听。

    女人讲,林彪静静地听。

    林彪的话从来没有那么多,表情也从来没有那么舒展,丰富,苍白的脸上甚至泛出点红晕。

    中午,林彪破例让加了两个菜。

    饭后又谈了个把小时。

    临走,林彪送到大门口,直望到那女人的身影消逝了,他还在那儿站着。

     林彪好像谈兴未尽,一会儿又踱到季中权那个小屋。

    伸手从桌上烟盒取出支烟:小季,洋火呢?抽了两口,呛得咳嗽。

    掐灭烟,踱着步子,又和季中权谈起来。

    话题是:人类的生产,生殖和生活。

     季中权老人当时的感觉是:今天的林彪怎么不像林彪了?这个女人再也没来过,林彪也再没提起过她。

     他们曾是一对恋人吗?是什么东西使他们走到一起?又是什么力量把他们分开了?只有他们知道。

     在哈尔滨南岗叶群住处前面一栋楼里,原延安某学校一位40多岁的校长,“娶”了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

    她每天上班走了,就把小丈夫锁在屋里。

     叶群曾嘲笑那位校长:锁头就能把人锁住吗?可她和林彪的结合就是喜剧吗?“黑土地之狐”林彪的幽默,是把从年龄到资历都比他大的杜聿明、陈诚和卫立煌一个个打下马去,3年功夫就把黑土地变成了共产党的天下——连共产党人自己都觉得这未免快了点。

     这是历史的大幽默。

     并不是随便什么是都能“永远健康”的。

     温都尔汗一声轰响,“永远健康”又爆出个大幽默——就像一剧荒诞派戏剧的大幽默。

     注释 ①笔者很需要闯关东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历史资料。

    据说某处有。

    好费口舌,人家说“没有”,又说“不能看”。

     ②丹东市史志办公室编印(1986年):《新开岭战役文集》55页。

     ③《萧劲光回忆录》,343页。

     ④吉林日报社《文摘旬刊》精选合订本(1986年),第1集,27页。

     ⑤牋在东北,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的代号,依次为“101”、“102”、“103”。

    在非正式场合,“101”一直被叫到“九·一三”前。

     ⑥《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38页。

     ⑦即萧华、江华、程世才和罗舜初,依次为辽东军区政委、第二政委、司令员、司令员兼参谋长。

     ⑧《林彪元帅军事论文选集》,202页。

     ⑨“赵”即四野参谋长赵尔陆。

     ⑩《毛泽东军事文选》,322页。

     七、血液是胜利的代价 从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共产党军队在全国各个战场歼敌112万人,开始了战略反攻。

     1947年5月13日,初步掌握了主动权的东北民主联军,在黑土地上率先转入对国民党的战略性反攻。

     攻击!攻击!再攻击!从三伏天一直攻击到三九天。

     共产党跑,国民党追,共产党好像生来就是挨打受气的命,追的和被追的都已经习惯了。

    一旦调换了个儿,那世界立刻就为之改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