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奔袭北宁线
关灯
小
中
大
是史无前例的。
主攻义县後,又在锦州担任重点突破的5师政委石瑛老人说,炮一响,那炮楼就一座座飞上天,剩下几座也没了模样。
城门右侧被轰开个20多米宽的曰子,倒塌的城墙填平了护城壕,、梯子都不用架了。
锦州也是一样,炮刚停,烟未散,部队就从城豁子冲进去了。
翟文清和黄达宣老人说,打彰武和文家台时,那炮火就够令人振奋的了,可和锦州根本没法比。
那炮打得长那麽大头一回见到。
共产党哪来那麽多炮呀,别说敌人懵门儿,、自己也有点懵。
当兵就吃炮弹,在敌人炮火下挨打,这回算是翻身了。
范汉杰则从另一个角度谈了他的体会: 在解放军猛烈的炮火下,电报电话不断遭到破坏。
我常到锦州车站北面的小高地楼上和锦州铁路局辨公大楼上的观测所去指挥,那里就成了解放军炮击的目标。
炮战之猛烈为过去所未有。
後来我军炮弹接济不上,炮兵阵地已被解放军的炮火所控制,我军发了几颗炮弹後,解放军即集中火力向我军炮兵阵地及步兵阵地猛烈射击,士兵在壕沟里动也不敢动。
⑵从出关时一个赤手空拳的炮校,到进关时金戈铁马的炮队,中国共产党这支最强大的炮兵在黑土地上的每个足迹,都倾住著朱瑞的心血。
漫山遍野“拣洋落”,小板凳一放就是炮校。
四平撤退,炮校从通化搬到牡丹江。
爬犁拖,大车拉,冰天雪地中,土八路的土炮兵学会了走。
怎麽打?过去是“大炮上刺刀”,把炮悄悄推到敌人眼皮底下,然後像守财奴数金币一样,把那几发“宝贝”放出去。
若是没有打好,就拚死拚活往回拖呀,抢呀,有时连炮带人都交待那儿了。
过去把这一概说成是八路的勇敢精神,其实很多时候是不得不如此。
远战,间接射击,土八路不会打,打不好,炮弹落在自己阵地上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三下江南时,有的纵队司令破口大骂:娘卖X的,不打敌人打老子,炮兵有特务! 攻打德惠,用了30个炮连。
这是共产党在黑土地上的第一次炮兵大亮相。
步兵振奋不已,炮兵自豪不已,都觉得这回能把德惠打平了。
结果,四个步兵师东南西北各一个,四个炮团也不偏不倚一个师一个,再团营地往下分到连。
各自为战,乱打一气,实施主要突破时,炮弹打光了。
刘亚楼说:一人一套,这是发衣服呀?发衣服也不能乱穿一气呀! 一仗下来,对炮兵一肚子意见。
再打仗时,有的就说:一边呆著去吧,别帮倒忙了。
毕业于莫斯科克拉尔炮兵军官学校的炮纵司令朱瑞,听著,记著,请教著,探讨著。
有时也激烈地和人家争论。
有话不说可不是他的性格。
步炮怎样协同?人力怎样集中?怎样压制敌炮?怎样伴随步兵冲锋?要熟练掌握一支步枪,对于农民出身的士兵,也不是易事呀! “捡洋落”起家的炮兵像个学步的孩子,在黑土地上的风雪中摸索著学足、投步,踉踉跄跄,却是坚韧执着,充满信心地前进。
夏季攻势後,基本走上正规。
冬季攻势开始後,看见炮兵,步兵远远地就欢呼起来:咱们的炮兵来了!交通堵塞,无论自己任务怎麽紧,也都赶紧给炮兵让路。
密集的火网中,用血肉之躯翻滚著去送炸药包——全世界都难找到一支军队,能像土八路那样喜爱自己的炮兵了。
凡是比较大的战斗,主攻方向的观察所和炮阵地上,都能看到朱瑞壮实的身影。
那身影就是像他的性格一样活跃。
阵地选择,兵力配置,主要火力点,他都要亲自观察、落实。
部队突破後,经常要到突破口去观察炸点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义县城垣突破後,纵深战斗还在激烈进行,他就要到突破口去看看城墙厚度,多少炮弹才能打透,以便决定这种城墙究竟怎样打法更好。
走到城门前,踏中一颗反坦克地雷。
他是唯一倒在黑土地上的共产党高级将领。
10月3日,中央军委决定将东北炮兵学校,命名为“朱瑞炮兵学校”(即今“沈阳炮兵学院”前身)。
王振奎老人当时是炮校校务参谋。
打义县时,他到阜新接引坦克部队去了。
回来路上,听说朱瑞牺牲了,大家都不信。
到义县证实了,大家都傻了,哭了。
老人一口一个“朱校长”。
讲“朱校长”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没架子,有点像刘亚楼,讲“朱校长”有才气,有学问,有修养,讲话大家听不够,从来不骂人,是位学者型将军。
讲学员毕业後,有的要到主力去,到前线去,有的嫌职务低了,闹情绪,“朱校长”一谈,都乐呵呵走了。
讲“朱校长”一是一,二是二,实实在在,最讨厌大话、空话、假话。
(笔者看过朱瑞写於1944年的一篇《我的历史与思想自传》。
这个“书香门第三代的地主家庭”的儿子,对自己人生旅途中比较大的事件,从对立三路线态度暖昧,“实有助于当时之立三取消农民游击队的错误路线”⑶,到在苏联学习时,“与教员之一的丽亚由师生进入到朋友,由朋友发展到恋爱”⑷,一概据实而书,可信可亲又可敬。
不知当年是否都是这样写的——今天这样的文章实在是难以见到了。
)。
又讲“朱校长”爱洗澡,每天都洗,行军路上在哪儿休息,也要用秫秸围个圈儿,弄两桶水从头上淋个痛快。
冬天也是,冰天雪地洗冰水浴。
大家都替他冷。
除了这点“特殊化”,你就看不出他是“朱校长”。
一家四口在牡丹江住一间房子。
两个孩子的衣服,大都是大人旧衣服改的。
南下临走前,有事去找他,两口子正在收拾行装,没一件像样衣服。
老人说,如今是上级参加下级的婚礼,那时正相反,都是参加首长的婚礼。
有规定,新娘子可以和首长吃三天中灶或小灶,三天後,就和战士吃大灶。
国民党是丈夫官多大,太太多大官,共产党可不,首长是首长,家属是家属,一家人两码事儿。
那时那人那党呀…… “那时那人那党呀……”采访中,很多老人都爱说这句话,自豪中带著留恋和神往。
老人找出一张“朱校长”的全家福。
照片上,朱瑞中等身材,很壮实,穿件列宁服,戴著眼镜,有点秃顶,抱著大女儿。
夫人端庄、秀丽,两根尺把长辫子,怀抱小女儿。
一家人笑著,笑得幸福、甜蜜。
老人流泪了。
主攻义县後,又在锦州担任重点突破的5师政委石瑛老人说,炮一响,那炮楼就一座座飞上天,剩下几座也没了模样。
城门右侧被轰开个20多米宽的曰子,倒塌的城墙填平了护城壕,、梯子都不用架了。
锦州也是一样,炮刚停,烟未散,部队就从城豁子冲进去了。
翟文清和黄达宣老人说,打彰武和文家台时,那炮火就够令人振奋的了,可和锦州根本没法比。
那炮打得长那麽大头一回见到。
共产党哪来那麽多炮呀,别说敌人懵门儿,、自己也有点懵。
当兵就吃炮弹,在敌人炮火下挨打,这回算是翻身了。
范汉杰则从另一个角度谈了他的体会: 在解放军猛烈的炮火下,电报电话不断遭到破坏。
我常到锦州车站北面的小高地楼上和锦州铁路局辨公大楼上的观测所去指挥,那里就成了解放军炮击的目标。
炮战之猛烈为过去所未有。
後来我军炮弹接济不上,炮兵阵地已被解放军的炮火所控制,我军发了几颗炮弹後,解放军即集中火力向我军炮兵阵地及步兵阵地猛烈射击,士兵在壕沟里动也不敢动。
⑵从出关时一个赤手空拳的炮校,到进关时金戈铁马的炮队,中国共产党这支最强大的炮兵在黑土地上的每个足迹,都倾住著朱瑞的心血。
漫山遍野“拣洋落”,小板凳一放就是炮校。
四平撤退,炮校从通化搬到牡丹江。
爬犁拖,大车拉,冰天雪地中,土八路的土炮兵学会了走。
怎麽打?过去是“大炮上刺刀”,把炮悄悄推到敌人眼皮底下,然後像守财奴数金币一样,把那几发“宝贝”放出去。
若是没有打好,就拚死拚活往回拖呀,抢呀,有时连炮带人都交待那儿了。
过去把这一概说成是八路的勇敢精神,其实很多时候是不得不如此。
远战,间接射击,土八路不会打,打不好,炮弹落在自己阵地上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三下江南时,有的纵队司令破口大骂:娘卖X的,不打敌人打老子,炮兵有特务! 攻打德惠,用了30个炮连。
这是共产党在黑土地上的第一次炮兵大亮相。
步兵振奋不已,炮兵自豪不已,都觉得这回能把德惠打平了。
结果,四个步兵师东南西北各一个,四个炮团也不偏不倚一个师一个,再团营地往下分到连。
各自为战,乱打一气,实施主要突破时,炮弹打光了。
刘亚楼说:一人一套,这是发衣服呀?发衣服也不能乱穿一气呀! 一仗下来,对炮兵一肚子意见。
再打仗时,有的就说:一边呆著去吧,别帮倒忙了。
毕业于莫斯科克拉尔炮兵军官学校的炮纵司令朱瑞,听著,记著,请教著,探讨著。
有时也激烈地和人家争论。
有话不说可不是他的性格。
步炮怎样协同?人力怎样集中?怎样压制敌炮?怎样伴随步兵冲锋?要熟练掌握一支步枪,对于农民出身的士兵,也不是易事呀! “捡洋落”起家的炮兵像个学步的孩子,在黑土地上的风雪中摸索著学足、投步,踉踉跄跄,却是坚韧执着,充满信心地前进。
夏季攻势後,基本走上正规。
冬季攻势开始後,看见炮兵,步兵远远地就欢呼起来:咱们的炮兵来了!交通堵塞,无论自己任务怎麽紧,也都赶紧给炮兵让路。
密集的火网中,用血肉之躯翻滚著去送炸药包——全世界都难找到一支军队,能像土八路那样喜爱自己的炮兵了。
凡是比较大的战斗,主攻方向的观察所和炮阵地上,都能看到朱瑞壮实的身影。
那身影就是像他的性格一样活跃。
阵地选择,兵力配置,主要火力点,他都要亲自观察、落实。
部队突破後,经常要到突破口去观察炸点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义县城垣突破後,纵深战斗还在激烈进行,他就要到突破口去看看城墙厚度,多少炮弹才能打透,以便决定这种城墙究竟怎样打法更好。
走到城门前,踏中一颗反坦克地雷。
他是唯一倒在黑土地上的共产党高级将领。
10月3日,中央军委决定将东北炮兵学校,命名为“朱瑞炮兵学校”(即今“沈阳炮兵学院”前身)。
王振奎老人当时是炮校校务参谋。
打义县时,他到阜新接引坦克部队去了。
回来路上,听说朱瑞牺牲了,大家都不信。
到义县证实了,大家都傻了,哭了。
老人一口一个“朱校长”。
讲“朱校长”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没架子,有点像刘亚楼,讲“朱校长”有才气,有学问,有修养,讲话大家听不够,从来不骂人,是位学者型将军。
讲学员毕业後,有的要到主力去,到前线去,有的嫌职务低了,闹情绪,“朱校长”一谈,都乐呵呵走了。
讲“朱校长”一是一,二是二,实实在在,最讨厌大话、空话、假话。
(笔者看过朱瑞写於1944年的一篇《我的历史与思想自传》。
这个“书香门第三代的地主家庭”的儿子,对自己人生旅途中比较大的事件,从对立三路线态度暖昧,“实有助于当时之立三取消农民游击队的错误路线”⑶,到在苏联学习时,“与教员之一的丽亚由师生进入到朋友,由朋友发展到恋爱”⑷,一概据实而书,可信可亲又可敬。
不知当年是否都是这样写的——今天这样的文章实在是难以见到了。
)。
又讲“朱校长”爱洗澡,每天都洗,行军路上在哪儿休息,也要用秫秸围个圈儿,弄两桶水从头上淋个痛快。
冬天也是,冰天雪地洗冰水浴。
大家都替他冷。
除了这点“特殊化”,你就看不出他是“朱校长”。
一家四口在牡丹江住一间房子。
两个孩子的衣服,大都是大人旧衣服改的。
南下临走前,有事去找他,两口子正在收拾行装,没一件像样衣服。
老人说,如今是上级参加下级的婚礼,那时正相反,都是参加首长的婚礼。
有规定,新娘子可以和首长吃三天中灶或小灶,三天後,就和战士吃大灶。
国民党是丈夫官多大,太太多大官,共产党可不,首长是首长,家属是家属,一家人两码事儿。
那时那人那党呀…… “那时那人那党呀……”采访中,很多老人都爱说这句话,自豪中带著留恋和神往。
老人找出一张“朱校长”的全家福。
照片上,朱瑞中等身材,很壮实,穿件列宁服,戴著眼镜,有点秃顶,抱著大女儿。
夫人端庄、秀丽,两根尺把长辫子,怀抱小女儿。
一家人笑著,笑得幸福、甜蜜。
老人流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