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关灯
去世海家之前,我去了趟理发店。

     我的头发也烘焙成型,一叠叠浪花八级台风也吹不动。

    理发师捧一面木框镜子,让我看到侧面后面,一朵浪花也不少,一份理发费买了层层叠叠多少浪花,我傻了。

    我不要做自己,要扮一个角色,一个相亲的时髦女郎角色。

     出了理发店我越来越难受。

    这个扮演的角色让我自己一点自信也没了。

    我掏出小镜子,手指左刨右刨。

    这个头真是烘熟了,烘出的陌生人头像还不那么容易捣毁。

    我几乎想跳下黄包车,逃掉。

     我总算成功地把满头浪花毁了一半。

    但一看还是刚刚从圆桶烘箱下获得了明星们最新艳闻,或学成了某种编织针法的时尚女郎。

     彼得一见我便拿着高脚水晶酒杯走过来,两眼又大又亮,很高兴能再一次和我从陌生到熟悉似的。

     他说:你今天真漂亮!这是一声耳语的惊呼。

     我痴痴地看着他。

    随他的便吧,说真话说反话我都不介意。

    他穿了一套黑色西装,俊美透顶。

    但还是比不上我心目中的他俊美。

    我满心感触又满心委屈:我父亲给我的大限将到,他却不留踪迹地消失了。

    现在他居然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句“你今天真漂亮”就打发了我。

     他酒杯里是粉红香槟。

    我以为只有我才能让他破例喝酒。

    在我进来时,我就看见他和客人们聊得很高兴。

    我在他生活中没留下什么空白啊。

     你看看,我多不近情理,在恋爱上就这么得寸进尺,患得患失。

    他高兴有什么不好?不,不好,他如此真切的高兴不应该有别人的份儿。

    我此时对彼得爱得咬牙切齿。

     我说:不漂亮。

    我是在说我的头发。

    其实话中有话。

     彼得怎么听得懂我如此层次丰富的不满和矫情?他马上说:还好,稍微刻板了一点,不过不妨碍你的美丽。

     我说:彼得,我要走了。

     彼得说:这么早?!他从和别人的谈话中抽回注意力。

     我说这个“走”可是去美国。

    他问我什么时候走。

    订的是下星期六开往旧金山的船票。

    都准备好了?有什么可准备的? 一个英国口音和一个美国口音窃窃私语,把如此之大的计划变异谈完了。

     我说:差一点见不着你,就走了。

     彼得说:是你不让我见你啊。

     我说:可是你可以从詹姆斯·温那儿知道,到哪里能找到我。

     彼得说:如果女人不邀请我见她,我要尊重她。

     我心里想,热恋的人哪来这么多尊重?!但我口头上谢了他,谢谢他的尊重。

     他这回听出我的“谢谢”简直是骂人,但他顾不上了,因为我远航在即,这消息太具有爆炸性。

    客厅里有人弹琴。

    温世海在弹。

    旋律是“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人们闹哄哄地吃喝,谈着各种可能发财的路径。

    悲怆、幽怨的松花江流淌在这样的谈话中,好不怪诞。

     彼得无心吃饭了,他有足够的东西需要消化。

    我要远离的消息不那么容易消化。

     音符敲出了“九一八……九一八……”。

    这年纪的世海什么都和成年人不一致:他有自己的饮食、作息时间。

    除此之外,他的情怀用“松花江”展露给你们,你们鱼肉吧、痛饮吧,少年人的傲慢全在那一丝油腻不沾的音调里。

     我站起身朝客厅走去。

    没人看见我走了,就像没人在意世海绝食弹奏的“松花江”一样。

     彼得跟在我身后。

    我们在客厅门口手拉起手。

    他轻声地说他会等我的消息。

    我轻声说担保书一办好,就寄给他,然后我就会等着到旧金山码头去欢迎他。

    他看着我。

    什么都很渺茫,我也知道。

     我和他,他的下巴抵在我肩膀上,就那么站在世海的松花江里。

    世海也像我父亲说的那种小年轻,以为自己太年轻了,有得活呢,不那么容易死。

    他弹“松花江上”远比弹肖邦、舒曼、舒伯特弹得好。

    弹得真好。

    让你明白他从来没弹懂肖邦、舒曼之类。

    这个“松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