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恶人先告状

关灯
六月初二,谢星珩正式上任。

     他起特别早,坐家里马车去的翰林院。

     到了地方,有顾慎行领着他四处串门,上官没怎么为难,例行分派差事,说了两句场面话,就让他写文书去。

     他现在是正七品编修,主要职务是修撰国史实录、起草诏书。

     正常来说,他这种新人会有适应期,先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再慢慢的增添别的内容。

     上来就写诏书,谢星珩还以为又是一场刁难。

    看见内容后,他就老实起草去了。

     诏书是发去各地衙门的“商务令”。

     跟他之前预料的一样,朝廷会扶持商人,刺激消费。

     主要条例有衣饰种类再次放宽了界限,例如某些花卉纹样。

     再有官商合作。

    凡是与家乡振兴挂钩的商户,都能得朝廷批文,各处关税降低。

    根据货物总额来计,最高可免关税。

     商税保持原样不变,但家乡振兴的具体细则,让谢星珩起草。

     宫里审核过后,再看情况修改。

     谢星珩有个小办公区,跟着同品级的职官坐一屋。

    来得迟,位置不好,背对着门,谁来都不知道,不是摸鱼圣地。

     他随身带了小镜子,想摸鱼就照照镜子。

     这个诏书内容要想一想,他就拿镜子比划,找合适的地方放着。

     跟他同届的榜眼李清臣一抬头,看他拿着镜子左照右照,不由失笑。

     “行了,都知道你这探花郎的英俊名副其实,自个儿就不用照镜子了吧?” 谢星珩摇头。

     这孩子稚嫩。

     打工哪有不防领导的。

     正聊着,霍叔玉过来串门,眸光一扫,点了李清臣去打下手。

     霍叔玉是侍读学士,会为皇帝和太子讲读经史。

    他们这帮侍读学士,多会叫上几个新人去帮忙抄录,说起来就是做着书童的活,因经史讲义外面难得一见,被点到的人都很乐意去。

     可以学点东西,也能积累经验,往后升职总会用上。

     李清臣走了,谢星珩就没人说话了。

     他研墨,提笔起草。

     首发的商务令应以扶持为主,刺激消费为辅。

    太过明目张胆,商人们全都得退。

    家财散尽都不陪玩,这就事与愿违了。

     振兴家乡的细则,简单来说,就是怎样才是振兴家乡的商人。

     这东西不必限制那么死。

    现在除了丰州县,其他地方都是卖方市场,手里有货,就不愁卖。

     生产力低下,人工有限,产能只有那么多,百姓们又有生活需求。

    但凡有货,能投入到市场里来,产生了卖卖,就叫经济。

     经济活了,一切好说。

    称呼都不重要。

     而扶持一事,应有“价值同等”的转换率。

     最高可免除关税,听起来很大气,但大商户早就各处打点过。

    他们过关,本来也不用出很多钱。

    这些钱都进了各处“小鬼”兜里,朝廷收不了这个帐,还拿出来做人情。

    实在小气。

     朝廷小气,谢星珩又认为一开始的步子不能迈太大。

    这里可以做细微调整。

     关税之外,加一个仓库免租期。

     商人的货品,根据码头的紧俏程度,以及仓库的容货率,给两到五天的免租期。

     朝廷的仓库不够,可以再建造,也能跟当地人进行合作。

    看衙门怎么给个实惠,把这处的债务抵了。

     权利在手,是可以当钱用的。

     随便抬抬手,带给他们的便利可不止这点租金。

     未免其他仓库因此变成免费仓库,在便利之外,需要另设条款来做约束。

     不能扶持一批商人,打压一批商人。

     而商户们在当地,暂时无需做太大的改变,可以有选择性的帮扶乡亲。

     先从“外派活计”开始。

     挑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活,外派出去,给其他乡亲们做。

    让他们可以靠手工来挣点外快。

     再有衙门跟商户的合作。

    对当地的经济作物,采取再加工。

     亦或者是当地畅销货品,扩大制作规模。

     这两样都能增产加人,一样是农商,一样是手工商品。

     其他的东西,现在不要搞。

     就人情关系来说,活计外派出去,都会优先商户亲族、县官亲族,再扩散到亲戚的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先给他们甜甜嘴,这是长期效应。

    亲朋不够用了,肥水就会流向普通百姓了。

     也得先把他们喂饱了,各处才会顺利。

     他起草完,又仔细检查斟酌,删删改改,仔细思量过后,他另起奏本,详细了写经济作物的加工之法。

     其中包括了豆制品生产,以及小鸡孵化。

     大启朝有上千个县城,这些东西教给别人,不会影响到老家的生意。

     江家现在的名声,也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叫板的。

     交出去,利好天下万民。

     诏书送上去审核,他就在写奏本。

     往里新添加了藕粉制作、淀粉制作等比较简单常用的。

     也把农具图样画出来了。

    一切经济,都得在生存无忧之后进行。

    皇帝用不用,他就管不着了。

     丰州县能成功得这么快,是因为丰州县是富裕县城,底子好,百姓有消费力。

     江家能一边进账,一边支出,两头持平,才能坚持。

    换到贫困点的地方,须得喂饱百姓们的肚子,才好跟他们说大道理。

     比方说津口县,果干、果酱、蜂蜜、水果糖,这么些挣钱的东西砸进去,百姓们依然没有脱贫。

     谢星珩有心帮都帮不了太多,他没那么多钱,跟他们照着市场价来公平交易。

    这东西需要时间来发展。

     换算到其他县城,也是同样的道理。

     可以发展经济作物,但不能叫百姓们被经济作物迷了眼。

     他们要很多年才能脱贫,这个年限,还取决于当地官员和朝廷的良心。

     他们是要吃饭的,耕地一定不能舍弃,要种粮食,要开荒。

     谢星珩笔尖悬在半空许久,过了会儿把“植树造林”写上。

     荒地那么多,县衙里舍财,把树种上吧。

     有树苗的种树苗,没树苗的现在开始播种,也能树枝插杆。

     木头是资源。

    一个国家的发展,说白了就是搞基建。

    搞基建哪有不缺木头的。

     这封折子,他毫无私心,没想争权夺利。

     东西给出去,看皇帝愿不愿意做,又会怎样做。

     以经济作物为主,他写了很多可供发展的方向。

    在植树造林方面,也考虑到了部分人急躁心理,让他们种松树、枫树、橡树等可以收集树液,能做药材也能做香料的树种。

     这得限制区域,因地制宜。

    别的地方,还是要考虑到基建需求。

    以合适做房子、做家具、烧碳、做柴火等等的树种为主。

     他在奏折最后,提了一句顾慎行在做的商务版教材。

     一朝经济,不是靠某一些商人动起来。

    而是百姓也会参与其中。

     个体户也是商户。

    多个人制造,市面上的货品就会多点数量。

     这头饱和了,可以销往别地。

     以省为界限,从巡抚开始,就要做好规划,不能一股脑的全去做同一个东西。

    要百花齐放。

     所以他问能否把这些东西给顾慎行做教材内容。

     余下的,就是问安的套话以及署名。

     上任第一天,折子不交。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