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小日常

关灯
与能瞒一时,瞒不了一世。

     他垂眸,决定再找表哥确认一下。

    过段时间,宋原会来京城一趟。

     谢星珩在他的眼神里,读懂了一些事——应该是徐诚跟他说了什么。

     让他这样为难,可能是立场问题。

     在谢星珩看来,不打仗,就没有立场问题。

    他始终是大启朝的臣子。

     打仗,才会牵扯到立场问题。

    不过他是文官,没有直接参与到各项事务里。

    输赢与否、他更偏向谁,这都没大影响。

    只要他还要利用价值,谁当皇帝都不会轻易动他。

     谢星珩皱眉。

     那是哪里出了问题。

     皮料生意暴露了? 也不可能。

     若是皮料生意暴露了,他俩哪能这样坐着互相看来看去,早被捉了。

     他想着想着皱起眉头来。

     江知与一抬眸,就见他皱眉沉思。

     “你在想什么?” 谢星珩回过神:“想你在想什么。

    ” 江知与先是笑,后又说他笨。

     “我能想什么?我除了你,还能想什么?” 谢星珩可不会被没有营养的情话骗到。

     他让江知与多说两句,江知与不多说。

     谢星珩就想让江知与给他掏掏耳朵。

     说来不好意思,谢星珩不会掏耳朵。

     小时候都是他妈妈给他掏,这是为数不多的亲情时刻。

    长大了他是请人来掏。

     江知与掏耳朵的技术,被他缠磨几年练出来了。

     掏就掏,谢星珩还要在江知与腿上找个舒服的姿势。

    挪来挪去,招了两巴掌,他才老实。

     这一下午没什么事,夫夫俩互相掏耳朵,又补了个觉,睡醒去接孩子下学。

    晚上在外头下馆子,找了个临湖的酒楼,在二楼湖景厢房吃饭。

     江庭黏黏糊糊跟着哥哥,知道哥哥学了武艺,又黏黏糊糊缠着江知与。

    他也想学。

     江知与跟他说:“这会很累,你要学,就不能半途而废。

    ” 学一点功夫,哪怕学艺不精,也能强身健体。

     江庭要学。

     哥哥都学了,他不能落后。

     两个小孩子学了,谢川也不能落后。

     江知与还挺关心他在国子监的情况:“今天有人欺负你吗?” 两个小孩子倏地扭头。

     什么。

     谢川哥哥在国子监被欺负了? 谢川:“……” 果然,人在信任的环境和人群里,就容易说漏嘴。

     江知与尴尬。

     谢川说:“没有,我也没空搭理他们。

    ” 前阵子回家,他找朱先生了,想要下场考秀才。

    他今年十一岁了,距离考上童生,过去了三年。

    可以下场一试。

     今天去国子监销假,又找教官们问过。

    他要下场也可以,去试试看。

     这个年纪考秀才不算出格,很多人在考上童生以后,就会三年两考,不错过机会。

     谢川沉淀了三年,一次不落的走完院试流程,也该十四岁了,依然不算出挑。

     这会儿趁着吃饭,一家人都在,他再跟谢星珩和江知与说一声,就能备考了。

     谢川入国子监上学,属于荫监生。

    细分属于“官生”,依靠家中够品级的官员,享受特殊照顾入学。

     国子监的学生,有自己的晋升路线,在国子监内有评分。

    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无需科举。

     这种制度在长久的统治中,又做出了调整。

    一来考核相当严厉,二来授予的官职不如正统科举出身的进士。

    所以很多国子监的学生,又会申请科举,由国子监举荐,去参加考试。

     今年是春试年,依照三年一届的科举制度来算,考秀才的“三年两考”刚好涵盖在内,已然错过县试。

     而国子监是通过考试晋升,取得一定学分,就有秀才功名。

     谢星珩建议他先在国子监内晋升:“秀才只是一个起点罢了,从哪里拿到不重要。

    你把它当做拿考举人的‘准考证’看待。

    先在国子监考,考砸了,再去下场科举。

    ” 今年错过县试,依着现在的规矩来,说是三年两考,实际上要再等三年才能进入正确的流程,迎来岁考。

     这个时间太长了。

    谢川能跟多人确定,就说明他有把握下场。

    既然有把握,那就先把功名拿到。

    下次下场,就是乡试。

     乡试可以多试几次,在院试上消耗太久就不值得。

     谢川应下了。

     “我明天去跟教官说一声。

    ” 要备考,不会有特殊照顾,像开小灶这种事,想也别想。

    但这期间,可以让教官们审查功课严格一些,他好有准确的判断。

     另外,因着备考,谢星珩也能再找顾慎行要些题目,回头去翰林院转转,给谢川薅些“真题”来刷。

     科举无定式,这些题目更多的是开拓答题思路,见识更多的题型。

    万变不离其宗,刷题不为了走捷径,而是为了锤炼思想。

     他有了核心的处事思路,在各类题目里以不同方式应答过,自然知道哪种回答好。

    这样答卷才能更加凝练有看头。

     从这天开始,江知与让人跟屠户预定了半年的猪脑子。

     每天炖一个,给谢川吃。

     谢川:“……” 他用眼神向谢星珩求助。

     谢星珩:“……” 看我做什么,我难道能帮你吃? 谢星珩干咳一声,跟江知与说,这样大补就太过了,经常吃一个东西,也腻味。

    须得间歇着来。

     比如说,家里有三个小孩子,那就三天一轮回,给两个小的也补补脑子。

     江岚和江庭:??? 不管他俩什么反应,这事就此定下了。

     谢星珩是亲爹亲叔叔,他为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将炖猪脑,改成了麻辣脑花。

     这个味道,三个孩子能接受,配个馒头就是一顿饭,吃得喷香。

     再好吃的东西,经常吃也会腻味。

     他还帮着孩子们“暗度陈仓”,将当日份的麻辣脑花带去翰林院贿赂学士们。

     谁出题目,谁吃脑花。

     幸而味道好,钓着了不少吃货。

    两全其美。

     但这个行为,让沈钦言非常不高兴。

     谢星珩只要回了都察院,就要听他阴阳怪气:“出嫁的小媳妇样。

    ” 谢星珩:“……出嫁的小媳妇没有惹你。

    ” 沈钦言:“入赘的小男人样。

    ” 谢星珩:“对对对,就是我。

    ” 沈钦言:“……” 师叔是大腿,大腿生气了,得哄哄。

     谢星珩让小厨房的人定脑花,他抽空下厨,当天都察院全员加餐,每个人都有两勺麻辣脑花吃。

     沈钦言没有,沈钦言一个人有两个脑花吃。

     这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