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纪实诗】杜甫春望

关灯
识去摸拇指上的玉扳指,却摸了个空,这才想起已经赏给安禄山作添盆了。

    他收回手,盯着安禄山的目光越发不善。

     见李隆基没有说话,安禄山心里一咯噔。

    天威难测,他不敢把希望全赌在李隆基的一时心软,于是他立刻一转攻势,将求情对象改为了贵妃杨玉环。

     “干娘,你要给禄儿做主啊!禄儿一心向着干娘和圣上,不敢有一丝一毫不臣之心。

    禄儿的忠心,干娘您都是看在眼里的啊!” 被点到名的杨贵妃吓了一跳。

     说实话,安禄山那涕泗横流的模样实在有些恶心,像皱巴在一起的猪脸。

    真正打动杨玉环的,是那句平平无奇的“禄儿忠心”。

     想起安禄山这些年献上的各色宝物,又想起他伏低做小、卖力逗趣的憨样,骤然没了这个钱袋和乐子,杨贵妃不由觉得惋惜。

    更何况,若是仅凭那水幕月兮一句话就折了她贵妃的人,说出去自己这面儿要往哪搁! 如此一想,杨贵妃顿时决定要护安禄山。

     她给安禄山使了个眼色,随即莲步轻移,将一对藕臂缠上李隆基的臂膀。

    她先是轻轻摇了摇男人的手臂,见李隆基没有甩开自己的手,这才出声劝慰:“三郎,这月兮话语意未尽,不妨再听片刻。

    ” 李隆基也正作此打算。

     几秒内,他情绪大起大落、思绪千回百转。

    但最终,他仍不愿相信自己就是那水幕中丢脸的玄宗。

    抱着一丝希望,他决定回去之后就下诏书,自己百年后,庙号万不可用“玄”。

     朕是朕。

     玄宗是玄宗。

     水幕骂玄宗,与朕何干? 为了向亭中众人表示自己与“唐玄宗李隆基”毫无干系,李隆基毅然喊起了安禄山,甚至出言安抚了几句。

    只是不知何故,他却偏偏忘了让侍从们放下对着安禄山的刀柄。

     【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上,甚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造成这场战争的成因极其复杂,想必大家都能说上一二,例如藩镇割据现象逐渐加剧,地方与中央的联系逐渐疏远,开始形成相对独立的势力,逐渐掌握了实际的军事和政治控制权,这也是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能够迅速起兵的关键。

    】 已经身兼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猛得一哆嗦,眼里真切地浮现了惊恐之色。

    他想起自己书房里那张请封河东节度使的奏折,心底大喊糟糕——倘若今日有命回府,他定要将那封奏折烧得一干二净! 好在李隆基还没看到那请封奏折,他细细咀嚼了几遍“藩镇割据”,若有所思。

     【当然,从传统史家的立场看,这是一场典型的“人祸”,造成安史之乱的主要成因还是来自于中央内部。

    除却罪魁祸首安、史二人,史家曾点名批评过以下人员:“昏君”李隆基……】 李隆基:呵呵。

     【“妖妃”杨玉环……】 杨玉环:啊?竟有妾身? 【以及“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 李隆基猛地闭眼,深深吸气,怒吼出声: “来人!去把李相公和京兆尹带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