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登高1

关灯
有些不平衡:“哪有这么巧的事,父亲您别想了。

    ” 杜审言眼睛一顿:“去去去,不中听!有你这么和老子说话的吗?” 杜闲默默闭上嘴,行吧! 李世民轻咦了一声:“初中,是在说他们那的官学?” 房玄龄接道:“这初字听着倒似一种层级,初高相并,莫非初中之外,还有高中?” 李世民沉思片刻觉得有理:“初中、高中,由浅到深,倒是个不错的思路。

    ” 房玄龄心领神会:“学问知识关乎国本,臣会与诸同僚商议,再奏与陛下。

    ” “有劳房相。

    ” 李世民满意地笑了,有个善察上意又能力超群的臣子真好,更何况这种臣子在他贞观朝不止一个,突然觉得好有优越感呢! 【这首诗写于24岁,杜甫进士落第,于次年漫游齐赵,登泰山而赋诗。

    这首诗先写泰山磅礴,再抒发豪迈之情,很有气势,尤其是结尾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 当着偶像的面被夸,杜甫有点不好意思,但他自觉自己这首诗写得还是很不错的,于是也就愧领了。

     他开口,语气里有几分怀念:“当年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于山中游览,亦觉形胜,登高而望,确有心胸开阔之感。

    ” 李白一笑:“尾句确实神妙。

    ” 【这里其实用了一个典故,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而杜甫却说自己登上泰山,小的是众山,这里的众山其实也就是泰山。

    “凌”,凌驾,不是望泰山,而是脚踩在最高峰,凌驾于其上,这样,“泰山”就变成“众山”了。

     泰山远望很高大,但你登上去,它就变小了。

    怎么样,阅读理解DNA动了没有?杜甫这里是在暗示啊!我站得高了,精神境界就高了。

     这句的厉害之处不是在说泰山有多雄伟,而是表现了杜甫的凌云壮志。

    进士落第那事在他心里根本不算什么,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次不行爷就二战!青年杜甫,就是这么拽!】 众人绝倒:对,确实很拽。

     杜审言没忍住一乐:“怪不得这杜甫能和李白做朋友。

    ” 敢情两人一样的狂。

     【人家拽也有资本,京兆杜氏的公子嘛,出身正又学富五车,他爷爷杜审言当年也很狂,一些孙子肖祖。

    】 什么?! 杜审言呆滞片刻:“杜甫是我的乖孙?!” “咳咳……”刚还说自家父亲想太多的杜闲好险喷出一口茶,“我的……儿子?” “去!”杜审言颇为嫌弃地吹胡子瞪眼,“多大脸呢!那是我的乖孙,诗圣乖孙!” 杜闲一阵无语:“那也是我儿子啊……” 可惜,他的父亲根本没心情理他,美滋滋地准备去抱孙子,结果突然想起糟心儿子还没娶亲,孙子还没影呢! “臭小子!” 杜闲:“?”我又怎么了? 杜审言没好气道:“都是因为你不娶亲,我现在才没孙子抱。

    ” 杜闲:…… 不是前些日子才议的亲吗? 杜闲大大地叹了一口气,诗圣的父亲,不好当啊! 杜家父慈子孝,杜审言的诗友同僚同样炸开了锅。

    拜托,杜必简平时就够狂了,再多个诗圣孙子,他眼睛还不得长到天上去了? 往哪个方向拜才能拥有同款孙子啊! 【《望岳》一诗,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