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1

关灯
为何会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一奖项?” “这个……”房玄龄一捋胡须,思忖道:“以臣之见,或许是这诺贝尔在科学领域上卓有建树,所以便以他的名字设奖,以示纪念?” “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后世的意思是,医学是科学的一种?” 李世民觉得每次出现个新名词自己的脑子就有点不够用。

    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 “为什么是外邦人给华夏人颁奖?” 万国来朝的唐太宗向来是给别人赏赐的,猛然倒置一下还真……挺不习惯的。

     “啊这……”陛下的话不能落在地上,长孙无忌理解了一下,硬着头皮开口道:“许是因为这诺贝尔是外邦人,功勋卓越,所以……” “我华夏的医者功勋就不卓越了?” 李世民立即反问。

     “这个嘛……” 长孙无忌感到语塞,不着痕迹地低下头往后退了两步,心里无比后悔自己接了这个话。

     李世民看着他的反应冷哼一声:“朕要设个孙思邈奖。

    ” 长孙无忌房玄龄孔颖达魏征以及前一秒还躲在后面暗笑的长孙皇后:??? 陛下您???药王还没找到呢您能别想一出是一出不? 汉朝。

     刘彻在心里掂量了一下“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这几个字的分量,也开始琢磨刚刚听到的陌生名词: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莫非还有其他类型的奖?这诺贝尔这般厉害?” 在各个领域都功勋卓越。

     显然,汉武陛下与贞观君臣的理解是一致的。

    他啧了一声,状似不经意道:“要不朕设个霍去病奖?” 突然被cue的霍去病:??? 众人:??? “或者卫青奖?”他继续任思绪信马由缰。

     虽然楚棠没有说卫青的功绩,但猪猪陛下对自己的眼光有信心。

     喜中奖的卫青本人:??? “咳……陛下,您还是别开臣和去病的玩笑了。

    ” 他顶着压力开口,实在不明白自家陛下的思绪转换怎么可以如此之快。

     “这怎么是玩笑?”刘彻很不高兴:“朕设奖表彰去病封狼居胥的功勋,激励后人,这是垂范后世的好事!” 再说,外邦都能设奖,他也能设。

    他当真认真思考了片刻:“朕觉得辛弃疾能得这个奖。

    当然,前提是他得遇到个好皇帝。

    ” 比如像朕这样有雄心壮志、知人善任的好皇帝。

     众人:…… 好想告退,这未央宫一刻也待不下去了。

     【屠呦呦女士我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她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堪称“三无”学者。

    可正是这样一个人,穷尽毕生心力,研发出了以青蒿素为主的抗疟药物,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

     她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力量、中医药的力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由她在2022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以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改变而成、并由她本人亲自审定的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 与此同时,水镜正中央出现几个大字: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

    在字的左下方,还绘着一株青绿蓬勃的小草。

    李时珍等人一眼便认出,那株草正是他们很熟悉青蒿。

     “等等。

    ” 从不是诗文的失落中恢复过来的苏轼突然反应到什么:“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这屠呦呦不会是青蒿素的命定之人吧?!” 苏辙:! “不说不觉得,一说还真是……太巧了。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这株《诗经》里的小草,本来便有人说是青蒿。

    一时间,屠呦呦仿佛在苏轼兄弟面前镀上了一层神秘的光。

     东晋。

     葛洪咂摸着水镜上那个陌生又熟悉的名词若有所思,一旁的妻子鲍姑看着丈夫的样子温声问道:“相公在想些什么?” 葛洪回过神来笑了笑:“你知道,我想编写一部方略,以备世人亟需,其中便是要收录治疟之方的。

    青蒿可治疟你我都知晓,屠呦呦此番也是沿医药之惠泽,为医者扬名。

    只是这青蒿素到底为何,我一时倒有些想不透。

    ” “想不透便不想。

    ”鲍姑温声道:“左不过是治疟的方子。

    看这文题,楚姑娘后面八成是要讲到的,你又何必在这儿瞎捉摸?” “娘子说得是。

    ”葛洪摆摆手,看向水镜:“这位屠呦呦,谦虚啊。

    ” 鲍姑明白丈夫的意思,跟着点点头:“是啊,治疗疟疾,拯救万民,于天下人来说,岂止是一小步。

    ” 更何况水镜里说的万民,是全人类。

     【这篇课文有一点点长,和我们最开始学过的《喜看稻菽千重浪》比较类似,部分采取的是小标题的形式,我给大家稍微梳理一下。

     课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这是屠呦呦女士在颁奖现场的演讲;后面则分为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中医药学的贡献”,叙述了从探索、发现青蒿素到青蒿素的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中医药学的新贡献。

    】 楚棠一边说一边将各部分的原文快速地贴了一遍,许多人第一次觉得自己过目不忘的技能似乎有点失效。

     “微之,你看懂了吗?”白居易问身旁的另一个学霸。

     元稹摇摇头:“说来惭愧,我尚未来得及看完。

    ” “我也是。

    ”白行简僵硬地点头。

     放得快是一方面,没太看懂也是客观的。

     “若说文辞,倒是比《故都的秋》平实许多。

    ” 白居易表示自己说得很克制,这都不是平实了,简直是直白!当然,直白他们也看不懂,白居易将这归咎为隔行如隔山以及后世的陌生名词太多了。

     “这篇文章的文辞风格与《喜看稻菽千重浪》倒有些许类似,和楚姑娘平时的语言习惯也更接近些,这应该便是他们的惯常文风?” 元稹略略回忆起第一堂课的只言片语。

     白行简点头表示同意:“郁达夫距离楚姑娘生活的时代到底有一些时日,语言变化是很快的。

    ” 他平日作传奇也比较留意民间口语,对这方面倒是颇有体会。

     “况且这是医学,《故都的秋》是……文学,隔行如隔山嘛,医典的语言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