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关灯
小
中
大
诵读祭文,众臣合礼。
申时许,百官按品阶依次退场,祭奠完毕。
离开东宫后,顾陵川并未即刻前往吏部备案。
他不愿在国丧之际表现得急于上位,以免引人非议。
于是,他选择与大伯同乘马车,缓缓驶离。
国丧期间的京城冷清肃穆,街上已无以往的喧闹。
穿街走巷的货郎,收起了手中的拨浪鼓,不敢沿街叫卖,只默默于街上游走。
往日客流涌动的茶馆、酒楼、戏馆子的门前皆悬挂着白布,暂停歇业,门庭冷落。
就连寻常百姓家的大门外,也将平日里的红灯笼卸下,以素白灯笼替之。
叔侄二人在马车中,静坐无声,良久,大伯才开口问道:“圣上擢升你为户部侍郎了?” 顾陵川微微颔首,默认。
大伯继续问道:“你可想过,圣上为何将你放在了户部?” 顾陵川垂目,语气平稳:“侄儿不敢揣测圣意。
” 大伯闻言,目光微沉,颔首道:“很好,天子所用,臣子不议。
” 他顿了顿,又道:“只是,户部不同于翰林院,执掌财政,直系国库,关系重大。
你万事小心。
” 说罢,他看向侄儿,语气比方才更缓,却也更沉:“君子谋道不谋食,志在道义,不在党争。
你勿怪大伯。
” 明明知道侄儿之前命悬一线,是源于党争,始于皇权倾轧,可顾行之依旧不愿趟入那滩浑水,眼睁睁地看着顾家唯一的希望险些陨落,他心中对顾陵川是有愧的。
可他是清流士大夫,是一生坚守儒道的读书人。
他始终觉得,若顾陵川真因那场意外而死,那便是士人之命,是君子不阿权势、不污党争的最好归宿,甚至足以引以为傲。
于是两种复杂对立的情绪在顾行之的心中交织缠绕,使他无法再像从前一般,在教导顾陵川为官之道时的那般言辞坚定,风骨铮铮。
相反,带着一分迟疑,一丝懦弱。
顾陵川心中岂能不知大伯内心的矛盾。
曾经的顾陵川,以大伯顾行之为榜样,誓做浊世清流,不参与结党营私,心知太子与皇贵妃两派你争我夺,却装作视而不见,与己无关。
此两派均曾有意招揽于他,然而他却岿然不动。
对太子一派而言,他顾陵川是君子,虽然无缘,但仍存敬意。
然而对皇贵妃一派来说,他则是不识好歹,可恶至极,若取而不得,便摧之毁之。
如今太子薨逝,仁德一派群龙无首
申时许,百官按品阶依次退场,祭奠完毕。
离开东宫后,顾陵川并未即刻前往吏部备案。
他不愿在国丧之际表现得急于上位,以免引人非议。
于是,他选择与大伯同乘马车,缓缓驶离。
国丧期间的京城冷清肃穆,街上已无以往的喧闹。
穿街走巷的货郎,收起了手中的拨浪鼓,不敢沿街叫卖,只默默于街上游走。
往日客流涌动的茶馆、酒楼、戏馆子的门前皆悬挂着白布,暂停歇业,门庭冷落。
就连寻常百姓家的大门外,也将平日里的红灯笼卸下,以素白灯笼替之。
叔侄二人在马车中,静坐无声,良久,大伯才开口问道:“圣上擢升你为户部侍郎了?” 顾陵川微微颔首,默认。
大伯继续问道:“你可想过,圣上为何将你放在了户部?” 顾陵川垂目,语气平稳:“侄儿不敢揣测圣意。
” 大伯闻言,目光微沉,颔首道:“很好,天子所用,臣子不议。
” 他顿了顿,又道:“只是,户部不同于翰林院,执掌财政,直系国库,关系重大。
你万事小心。
” 说罢,他看向侄儿,语气比方才更缓,却也更沉:“君子谋道不谋食,志在道义,不在党争。
你勿怪大伯。
” 明明知道侄儿之前命悬一线,是源于党争,始于皇权倾轧,可顾行之依旧不愿趟入那滩浑水,眼睁睁地看着顾家唯一的希望险些陨落,他心中对顾陵川是有愧的。
可他是清流士大夫,是一生坚守儒道的读书人。
他始终觉得,若顾陵川真因那场意外而死,那便是士人之命,是君子不阿权势、不污党争的最好归宿,甚至足以引以为傲。
于是两种复杂对立的情绪在顾行之的心中交织缠绕,使他无法再像从前一般,在教导顾陵川为官之道时的那般言辞坚定,风骨铮铮。
相反,带着一分迟疑,一丝懦弱。
顾陵川心中岂能不知大伯内心的矛盾。
曾经的顾陵川,以大伯顾行之为榜样,誓做浊世清流,不参与结党营私,心知太子与皇贵妃两派你争我夺,却装作视而不见,与己无关。
此两派均曾有意招揽于他,然而他却岿然不动。
对太子一派而言,他顾陵川是君子,虽然无缘,但仍存敬意。
然而对皇贵妃一派来说,他则是不识好歹,可恶至极,若取而不得,便摧之毁之。
如今太子薨逝,仁德一派群龙无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