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关灯
付10文定金。

     小书童如此大方爽快,沈渺也决定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来做这碗面。

     现下时辰尚早,正好可以慢慢准备。

     她也不睡了,从衣箱里取出两根粗布襻膊,绑起袖子揉面熬酱。

     这“香蕈肉酱烩汤饼”,其实便是后世所说的香菇肉酱烩面,做起来并不算复杂,但揉面醒面需要时间,泡香菇熬肉酱也需要时间。

     说起香菇,这里的大宋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十分安定,栽培菌菇的技术也十分普遍,在金陵城,几乎家家户户都在房前屋后辟出一小块地来栽培菌菇。

    所以,沈渺临走前也没忘记把荣家屋子后头,原身精心打理的一小片香菇地全摘走,一株也不留给那可恶的母大虫! 而香菇用来做“蕈馒头”,是此时最常见的做法。

     此时的馒头也叫笼饼,其实是后世的包子,圆而带馅的。

    宋朝真正的“馒头” ???? ,是武大郎卖的那种“炊饼”,且大多是条状的。

     蕈馒头便是香菇肉包。

     香菇肉包在宋朝很受欢迎,本朝的著名美食评论家苏轼先生便曾邀上两位好友大老远去吃包子,吃完意犹未尽还发了个小红薯探店笔记,在词作里写道:“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这句词翻译过来约莫便是:“这香菇肉包绝了啊!” 沈渺决定先做烩面的肉酱。

     烩面是豫菜,精华在于那鲜香的汤底。

    若是在后世,沈渺会用上等嫩羊肉、羊大骨熬汤,至少也要熬够五个小时,熬出来的羊汤白白的,浓郁如牛乳,这时候再将面条拉成宽薄的条状下锅,另外起锅烫辅料素菜,铺在最底下,再滴上辣椒油,带一碟子糖蒜,那滋味,能鲜掉眉毛。

     可惜现下没有这种条件和时间。

     不过用香菇肉酱烩的面也别有一番风味。

     猪肉虽便宜,但沈渺也怕割的那块猪肉放久坏了,午间做了一顿,剩下的便也不吝啬,全都用上。

    她手脚麻利地将带皮的肥肉先剔出来,瘦肉较多的全切成豆子大小的小丁。

    从锅炉房打来的温水将香菇泡发,之后便将土陶瓮移到小泥炉子上,将带皮肥肉在里头煸炒出油,直到收缩变成猪油渣。

     这猪油渣单独留起来,晚点可以用来包包子。

     沈渺趁此往陶瓮下了瘦肉丁,慢慢炒得变色。

    用这土陶瓮炒菜实在有些粘底,幸好沈渺熟于灶头事,用筷子飞快地翻炒,这样微微一点焦香反倒更添几分滋味。

    随后,她将泡发的香菇切丁混入其中继续煸炒,之后添上葱蒜、八角等佐料,再来一勺自制腌姜辣酱,炒出辛辣的香气,再浇上酱油、陈醋、盐、花椒等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