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关灯
,不得不接受堂弟给的资助。

    还好那个时候我没有为了自己的那点儿面子,耽误了孩子。

    否则,我儿也不会有今日。

    ”赵老汉道。

     赵秋声静静地听着赵老汉回忆往昔,他知道老太爷的这些话是对他的说的。

     这赵县令一家都是好人。

     可惜,好人都不长命。

     “小红薯,你爹小时候读书可厉害了,你也要和你爹学习呀。

    ”赵老汉讲着讲着开始夸赞起赵疏桐年少时的聪慧,不好的地方带过去了,然后,让赵竹心努力向爹学。

     赵秋声在县衙住了第八天的时候,赵贵来找他,“明日咱们县里发救济粮,你带上你家的户籍去排队领你和织哥儿的粮食。

    ” 赵秋声一愣,“我和织哥儿也有?” “人人都有,你们是甘陇县人当然有,不领白不领,明天我出门前你记得来找我,我带你去把粮食领了。

    ”赵贵道。

     既然这是自己该得的,赵秋声也不矫情,第二天就跟着赵贵去领粮食。

    赵秋声今年才十二岁,未满十五,只能和织哥儿一样拿四十斤的粮食。

    领到足足八十斤的粮食回县衙,赵秋声心中十分满足。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这是他和织哥儿的粮食,是他们能握住的粮食。

     因为有军队在,甘陇县遭遇的主要灾害是玉米倒伏,不像洪水地动后还有瘟疫滋生,又没有贪污,这次赈灾的难度不是特别高。

     只要核对好人数,将补助的粮食准确发放到该发的人手中,特殊的情况再做特殊处理即可。

     赵疏桐客观地评估过,甘陇县的灾情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主要是百姓对朝廷失望,民愤民怨沸腾。

    安抚民心,是他将来治理甘陇县的第一要务。

     赵疏桐一边赈灾,一边让各乡镇统计了这次灾难中,失去父母的孤儿,下面一共报上来一百二十一人。

    赵疏桐让黄县丞去核实情况,一些父母不是在这次去世的孤儿睁只眼闭着眼过去了。

    父母健在,为了占官府的便宜,故意将孩子报上来的,赵疏桐命人将孩子送回去的时候,给村长和家长都进行了警告。

     调查过后,有一百一十三人需要官府收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