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道童骑鹤闯妖氛 梵志惺庵留幻法

关灯
个儿郎,却浑浑沌沌,似一个顽钝之子。

    不知这是何说?”梵志笑道:“小道善医调,管你这瘦弱的强壮,蒙懂的聪明。

    ”卜老大喜,便留在家供养。

     一日遍会里中亲友,各捐金钱,盖造一庵,名唤惺惺庵。

    怎唤做惺惺庵?只因里唤惺惺,使就庵同其里。

    惺惺之义,实乃方寸一窍通灵。

    这梵志住在庵中,依方调治,这顽钝之子日益昏蒙,那瘦弱之男尤然憔瘁。

    心下思量良药,却好正行海上,寻取仙方,遇着一个道童,行走到来,向梵志稽首。

    梵志问其来历。

    道童却是蜃气蔽了灵机,不能应变,便把笑和尚指为师,说道:“自幼出家随僧,迷失父母籍贯。

    ”梵志见其伶俐,乃留在惺惺庵,收为弟子,教他些障眼幻法。

    这道童却也心地聪明,都是妖蜃邪魔在腹,那移变幻甚精。

    梵志一日见医两子不效,久住意懒心灰。

    又见道童法术倒比师高妙几倍,思量携了徒弟远去游方,又恐笑和尚来寻道童。

    于是心生一计,对道童说道:“你随我日久,学法颇精,但你师父来寻不便。

    我与你且离此地,前往别方修行。

    只是这卜老等爱厚未酬,二老之子药医不效。

    我欲小试一法,使他不疑不怪,方与汝去。

    ”道童答道:“师父要行何等之法?”梵志道:“必须把他两个小子病根除去,得些金宝谢他,方才快乐。

    ” 道童道:“这有何难!”却好两个雀儿在屋檐飞跃,道童把气一吹,那雀儿顷刻跳下地来,变化两个孩子。

    一个肥胖胖,跳钻钻;一个俊聪聪,伶俐俐。

    道童喝道:“速去遮瞒了来。

    ”只见二雀变的孩子飞空去了。

    梵志喝彩称妙。

    他却也就念动咒语,平地下裂一穴,拥出金银无数。

     师徒正笑间,只见庵门外,一个渔父,一个卜公平,同着三五会友,笑嘻嘻进庵来,见了梵志师徒,又见满地金银,这几个人利欲心动,你抢我袖,便忘了亲友情分,几乎争殴起来。

    抢夺了一会,去的去,留的留,渔父与卜老方才称谢梵志道:“师父好妙剂,好药方!两家孩子俱病愈,就如换了个人一般。

    不是师父建此庵,我们怎得这许多金宝!”梵志随答道:“正是。

    小道久在贵地,多承供养,无因报答。

    天教二位令郎病愈,且赐许多金银,足以酬谢列位高情。

    今日良辰,欲要携徒前往名山洞府,访拜高贤。

    ”众人苦留。

    梵志只是要行。

    留的是金银,动了众人心。

    梵志当时拜辞了众老,携着道童前去,又恐笑和尚赶徒弟,乃留下一种幻法。

    他怎知道童妄说旧禅师,幻法空留遗笑柄。

    梵志与道童伪弄的机巧,不但使人喜喜欢欢离别,且令众老各各忘义抢争。

    后人有叹利欲动人世法障眼一词,乃是《沁园春》词曰: 世道堪嗤,利名可知。

    金银未见,甚契阔情爱,抖然物欲,动心贪痴。

    那顾亲朋,争少攘多,恨力绵势弱,一脚踢倒道心思。

    且遂却,我眼前富有,管甚奸欺! 按下梵志携着道童离惺惺里前行。

    且说尊者,自道场圆满,国王赏赐了渔父,把舍利子建搭安瘗了。

    一日朝会大众,只见丹陛之前,尊者立地,口称辞王东游行度。

    国王问道:“子欲行度,当于何所?”尊者答曰:“臣僧随方而化,因类而度,无有成心,安有预所?”王曰:“汝试说明,予因知汝去向。

    ”尊者把慧眼一观,乃答曰:“臣僧行度,多往东方,去来有日,愿王保爱圣躬,毋忘调摄。

    ”国王首肯。

    于是尊者稽首辞王,收拾衣钵,择日启行。

    当时门下有四个徒弟,尊者只欲带一个随行,乃设一问难以试。

    却将手内数珠,唤四徒近前,说道:“汝等随吾日久,个个体爱,但东行不能俱随,欲同一个外游。

    今以禅机为试,汝等说是何物。

    ”当时一徒名唤元湛,答道:“师父手中却是数珠儿。

    ”一徒名唤元同,答道:“师父手中却是菩提子。

    ”一徒名唤元空,答道:“师父手中却是念头儿。

    ”一徒名唤元道,答道,“师爷手中却是不忘佛。

    ”尊者听毕,乃令三徒侍奉香火,共守常住,只带元通一人随行。

    三徒不乐。

    尊者道:“汝等三人不须怀愠,后有继吾东度僧人,汝等因缘,终成再劫。

    ”三徒各各惟命。

    至期良辰,乃辞朝及诸宰职并僧俗人等,出了国门,望东前进。

    后有五言八句赞叹尊者东度胜举。

     诗曰: 世俗染多迷,何独东印度。

     各具明镜台,苦被红尘误。

     尊者大慈悲,指引光明路。

     愿佛一朝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