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关灯
小
中
大
姚如意看着鼻酸,怕自己也跟着掉眼泪,连忙扭过头去。
码头上登船的队伍还没停歇,等太医局的医官和学生都登船后,便轮到朝廷招募的民间郎中、大夫上船了。
不仅是汴京城的大夫,还有好些郎中是特意从相邻的州府赶过来的。
他们风尘仆仆,什么年岁都有,不少白发的老郎中带着自己的徒儿,举着药幡,一个接一个迎着风雪,而上船去了。
雪地里脚印叠脚印,已分不清是送行的多还是远行的多。
这里头,姚如意忽然瞥见了一个熟悉的人。
她踮着脚望了又望,确信没认错,就是赵太丞医馆里坐堂的陈郎中! 他留着一把山羊胡子,很好认。
他并不是一个人前往,身边还跟着穿了胡服作男儿打扮的少女,姚如意在赵太丞医馆曾见过她几回,她是陈郎中的女儿陈莫媱。
姚如意之前送姚爷爷去赵太丞医馆针灸时,等着无聊,便与陈郎中闲聊,他总是每回都聊着聊着,便开始三句话不离女儿,总是“我女儿如何”“我家阿瑶如何”地开头,语气里满是骄傲。
他总说他的女儿自小便沉稳,极有行医天赋,三岁便能背药名、药方,待长到十二岁,他没有选择让女儿在家绣绣花、学学妇容女工,而是将她送去张娘子的医馆当学徒,跟着学看妇人病。
如今她已十七,很得张娘子看重,今年都能单独出堂看诊了。
父女俩都穿着洗得泛白的棉袍,一人背了一只大大的药箱,携着手,冒着雪,快步跟上了登船的队伍,也上船去了。
他们俩之后,便能看到十几名医娘,她们也扛着幡子,也都穿着相同的蓝底布圆领窄袖胡服,高高束起发辫,胡服方便外出、骑马,自前唐开始流行,到了宋时仍然还有很多女子出门会着胡服。
这一行人,应当便是汴京城里鼎鼎有名的张娘子医馆的医娘们了。
张娘子是汴京城里最厉害的女医,不仅是许多达官贵人的座上客,听闻还进宫给太后娘娘看过诊,很擅妇人科。
姚如意两眼发亮地望着她们,心在此刻竟跳得极快。
不知是书里才如此,还是宋时便是如此。
或许是因此时商业的极度繁荣,已是“全民皆商”的地步;又或许是士族门阀已式微,没了那么多成见束缚,这个世道有很多女孩儿自小便在街上做活,各行各业都能瞧见女子从业的身影。
除了传统的采桑、采茶、纺织、开铺子,宋时的医家女科也极为兴盛。
[注] 此时,姚如意便见到了,一群悬壶济世走天下的医娘们。
她们大多都很年轻,即便是领头的张娘子好似也才三四十岁,她们围着自己的师父,身后还跟着一车药材,拉
码头上登船的队伍还没停歇,等太医局的医官和学生都登船后,便轮到朝廷招募的民间郎中、大夫上船了。
不仅是汴京城的大夫,还有好些郎中是特意从相邻的州府赶过来的。
他们风尘仆仆,什么年岁都有,不少白发的老郎中带着自己的徒儿,举着药幡,一个接一个迎着风雪,而上船去了。
雪地里脚印叠脚印,已分不清是送行的多还是远行的多。
这里头,姚如意忽然瞥见了一个熟悉的人。
她踮着脚望了又望,确信没认错,就是赵太丞医馆里坐堂的陈郎中! 他留着一把山羊胡子,很好认。
他并不是一个人前往,身边还跟着穿了胡服作男儿打扮的少女,姚如意在赵太丞医馆曾见过她几回,她是陈郎中的女儿陈莫媱。
姚如意之前送姚爷爷去赵太丞医馆针灸时,等着无聊,便与陈郎中闲聊,他总是每回都聊着聊着,便开始三句话不离女儿,总是“我女儿如何”“我家阿瑶如何”地开头,语气里满是骄傲。
他总说他的女儿自小便沉稳,极有行医天赋,三岁便能背药名、药方,待长到十二岁,他没有选择让女儿在家绣绣花、学学妇容女工,而是将她送去张娘子的医馆当学徒,跟着学看妇人病。
如今她已十七,很得张娘子看重,今年都能单独出堂看诊了。
父女俩都穿着洗得泛白的棉袍,一人背了一只大大的药箱,携着手,冒着雪,快步跟上了登船的队伍,也上船去了。
他们俩之后,便能看到十几名医娘,她们也扛着幡子,也都穿着相同的蓝底布圆领窄袖胡服,高高束起发辫,胡服方便外出、骑马,自前唐开始流行,到了宋时仍然还有很多女子出门会着胡服。
这一行人,应当便是汴京城里鼎鼎有名的张娘子医馆的医娘们了。
张娘子是汴京城里最厉害的女医,不仅是许多达官贵人的座上客,听闻还进宫给太后娘娘看过诊,很擅妇人科。
姚如意两眼发亮地望着她们,心在此刻竟跳得极快。
不知是书里才如此,还是宋时便是如此。
或许是因此时商业的极度繁荣,已是“全民皆商”的地步;又或许是士族门阀已式微,没了那么多成见束缚,这个世道有很多女孩儿自小便在街上做活,各行各业都能瞧见女子从业的身影。
除了传统的采桑、采茶、纺织、开铺子,宋时的医家女科也极为兴盛。
[注] 此时,姚如意便见到了,一群悬壶济世走天下的医娘们。
她们大多都很年轻,即便是领头的张娘子好似也才三四十岁,她们围着自己的师父,身后还跟着一车药材,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