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小暑顺安

关灯
小暑的热风刚起,陈砚已在农部值房。

    案上的青瓷瓶里插着几枝薄荷,清凉的气息漫在《暑天农管录》上,书页间还夹着各地水利记录,墨迹在晨光里泛着浅蓝的光。

    最上面那摞是各州府报来的小暑农况册,字迹里都带着些湿热气,唯有甘肃布政司的文书透着干燥——纸面边缘微微发脆,想来是书吏在戈壁滩上写就的。

     “娘娘,这是工部报的水渠疏浚清单。

    ”小翠捧着蓝册进来,手里还拿着个铜制的水瓢,瓢沿的铜边磨得发亮,“今年需疏浚的水渠比往年多了两成,尤其是中原的麦田,灌浆期正需充足水源,只是...”她指尖点着其中一页,“洛阳的疏浚队人手不足,许昌的三十个村落还等着开工,怕是要耽误灌溉。

    ”陈砚顺着她指的地方看去,见“许昌疏浚”四个字旁画着小小的水流记号,旁边注着“需补工匠二十名”,眉头微蹙:“让开封的泥水匠调二十人过去支援,带足铁锹和箩筐,按日计酬,管三餐。

    另外,给每个工匠备顶遮阳草帽,竹编的就行,帽檐宽些能挡阳光,别晒伤了。

    ” 正说着,殿外传来竹篮晃动的轻响,光禄寺的厨子提着两个篮子进来,里面装着新做的绿豆糕,油纸包着还带着凉意,清香混着豆沙的甜香漫开来:“娘娘,这是江南送来的小暑点心,按旧例该分发给田间劳作的农人,只是...”他用帕子擦了擦额头的汗,“有几包在路上被晒化了,现在还差八包才够数。

    ”陈砚拿起一块绿豆糕,入口清凉,带着淡淡的薄荷味:“让御膳房再做十包,多加些绿豆粉,解暑效果更好。

    对了,每包配一小碟咸菜,用腌好的黄瓜丁,免得光吃甜的腻口。

    ”厨子应着,又从怀里掏出张麻纸:“这是农人们托我转的谢帖,说今年的饮水站每隔三里就有一个,比去年方便多了。

    ”陈砚展开纸条,见上面盖着十几个指印,有老有少,字迹歪歪扭扭,末尾还画着个装满水的瓦罐。

     巳时的阳光烈起来,晒得地面发烫。

    陈砚换上麻布短衫,带着两个锦衣卫去了城郊的玉米地。

    小暑后的玉米已长到一人多高,宽大的叶片在风中舒展,玉米穗上的须子泛着紫红。

    几个农夫正忙着薅草,手里的锄头起落间,杂草簌簌倒下。

    见陈砚来了,为首的老农直起腰,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了擦汗,脸颊被晒得通红:“娘娘来得巧,这新种的玉米比去年的早熟,棒子也大,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