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汴梁秋意浓
关灯
小
中
大
盼能不负圣恩,即便不能高中,能见识一番这新学气象,也是好的。
” 又听不远处另一堆人议论,声音带着些外乡口音: “听说这次特科,连胥吏、匠户子弟,只要有实学,经人举荐也能参考?” “确有此事!真是开了千古先例!也不知会选出何等人物……” “管他何等人物,只要能办实事,强我国朝,便是好的!总比那些只会空谈道德、于国计民生一窍不通的强!” 听着这些或激昂、或忐忑、或期待的议论,赵佶心中颇感欣慰。
新政的种子,终究是在年轻一代中开始发芽了。
这些学子,便是未来支撑他变革帝国的希望。
他信步走着,看似随意,实则留意着市井百态,忽然想起一事,问梁师成:“梁卿,如今邸报分发情况如何?朕记得曾让你着人,将新政要点、朝廷诏令,誊抄张贴于各城门城墙,并安排识字的吏员每日定点诵读,以便不识字之百姓也能知晓朝廷动向,此事办得怎样了?” 梁师成连忙回道:“回大家,此事皇城司已会同开封府办理。
如今汴京各主要城门、集市口,皆已设立‘宣谕牌’,每日由开封府派吏员,于辰、午两个时辰,当众宣读最新邸报要闻及新政条文。
起初围观者尚少,如今已是人头攒动,尤其涉及盐法、钱引、蒙学等与民生息息相关之事,百姓听得极为认真。
此法于引导舆论、安定民心,颇见成效。
” “嗯,做得不错。
”赵佶点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乃是旧论。
朕偏要让他们‘知之’!唯有知晓,方能理解,方能支持。
此事需持之以恒,并推广至各路州县。
” “是,臣明白。
” 赵佶又想起将作大营,问道:“京西山谷那边,进度如何?” 梁师成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托大家的福,进展神速。
高
” 又听不远处另一堆人议论,声音带着些外乡口音: “听说这次特科,连胥吏、匠户子弟,只要有实学,经人举荐也能参考?” “确有此事!真是开了千古先例!也不知会选出何等人物……” “管他何等人物,只要能办实事,强我国朝,便是好的!总比那些只会空谈道德、于国计民生一窍不通的强!” 听着这些或激昂、或忐忑、或期待的议论,赵佶心中颇感欣慰。
新政的种子,终究是在年轻一代中开始发芽了。
这些学子,便是未来支撑他变革帝国的希望。
他信步走着,看似随意,实则留意着市井百态,忽然想起一事,问梁师成:“梁卿,如今邸报分发情况如何?朕记得曾让你着人,将新政要点、朝廷诏令,誊抄张贴于各城门城墙,并安排识字的吏员每日定点诵读,以便不识字之百姓也能知晓朝廷动向,此事办得怎样了?” 梁师成连忙回道:“回大家,此事皇城司已会同开封府办理。
如今汴京各主要城门、集市口,皆已设立‘宣谕牌’,每日由开封府派吏员,于辰、午两个时辰,当众宣读最新邸报要闻及新政条文。
起初围观者尚少,如今已是人头攒动,尤其涉及盐法、钱引、蒙学等与民生息息相关之事,百姓听得极为认真。
此法于引导舆论、安定民心,颇见成效。
” “嗯,做得不错。
”赵佶点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乃是旧论。
朕偏要让他们‘知之’!唯有知晓,方能理解,方能支持。
此事需持之以恒,并推广至各路州县。
” “是,臣明白。
” 赵佶又想起将作大营,问道:“京西山谷那边,进度如何?” 梁师成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托大家的福,进展神速。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