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关灯
朱元璋没想到在海禁面前,反向朝贡竟然都成了他的“功绩”。

     秦念认为异族的过错在他之上,朱元璋却难以释怀。

     大明亡于这“防汉甚于防洋”的异族…… 亦是他的过错。

     ……… 这个问题本来可以顺势延申到朱元璋的功绩,但秦念现在不能说他的功绩。

     因为朱元璋的人设太过特殊。

     其他皇帝的意难平很好解决:说出前因后果,他们就会主动求变。

     秦念可以用戏谑的口吻插科打诨,时不时赞扬一下功绩。

     但朱元璋私心过重,比如不拿造反逼他,他就是要保他的畜生儿子。

     那秦念只能维持强硬的姿态。

     这个话题说了明太祖很多过错,也不是因为秦念不喜欢明太祖,是期望值高才有这么多意难平。

     假设是满清皇帝的话题,秦念不会分析哪些错误该被修正,只会鼓动汉人造反。

     【秦念:自以为天朝上国,停止向外探索的步伐,就有如乌龟缩头,自以为壳内可保平安,却不知能以乌龟为食的动物多了去了。

    】 【朱元璋:……朕必改过!】 朱元璋知道他还来得及改过,可秦念的朝代却与这扩张机遇彻底错过。

     甚至还要面对借此机遇崛起的三境“强汉”。

     在这一刻,朱元璋仿佛理解秦念为何如此重视“华夏”一词。

     王朝兴衰往复,后世的王朝会承袭前朝的荣辱功过。

     宋朝擅改黄河河道殃及大明。

     而他的禁海,也让后世华夏面临着异族大患。

     【秦念:现在可以说怎么还债,你发行了多少大明宝钞?】 【朱元璋:……五亿贯。

    】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

    ” 五亿贯就是五亿两白银,年均发行近三千万两。

     秦念只能说贬值八成是大明宝钞应得的。

     贬值八成,那就是每年发行的大明宝钞价值约588万两白银。

     之所以每年要发行这么多,是因为旧钞贬值更狠、烂掉的昏钞则彻底退出流通市场。

     心算过后,秦念想到该怎么还这笔“巨债”。

     【秦念:立即停印停发大明宝钞,重开铜钱铸造局,恢复金银铜流通,与宝钞并行。

    】 洪武八年,朱元璋“禁民间不得以金银物货交易,违者罪之”,关闭铸铜钱的宝源宝泉局。

     洪武十年,朱元璋又设宝泉局,但只铸造“减重、减质、降等”的小钱,这时是小额铜钱与宝钞并行,百文以下只用铜钱交易。

     到洪武二十六年,因为宝钞贬值太狠,百姓重钱轻钞,于是铸造小钱的宝泉局也被停了,第二年朱元璋下令禁用铜钱。

     停发大明宝钞,就必须要恢复金银铜的流通。

     【朱元璋:大明缺铜,东川铜矿和易门铜矿的探矿还没有成果。

    即便完成探矿,亦需时间冶炼铸钱。

    现在停印宝钞,恐会再生钱荒。

    】 朱元璋发行大明宝钞的原因之一,就是缺铜带来的钱荒。

     当初他甚至“令私铸钱作废铜送官,偿以钱”,不仅不追究私自铸钱者的罪行,还得用钱去补偿。

     各行省宝泉局宝源局因缺铜而责令百姓交铜,百姓不得不毁掉器皿交给官府。

     虽然一个月前秦念说出诸多矿区,其中东川铜矿和易门铜矿最适合大明开采,朱元璋已经派人去探矿。

     但探矿之后,还需要采矿、筑炉、出铜、将铸材从矿场运抵各地铸造局、再铸币。

     想让铜钱替换宝钞,至少得三年。

     ……… 秦念当然想到了钱荒的问题。

     以大明宝钞的贬值速度与贬值程度,继续印钞就是饮鸩止渴,重建信誉的难度只会更高。

     只能立即叫停。

     每年发行的大明宝钞价值约588万两,算上新钞到旧钞之间的贬值,停印宝钞的第一年就得有四五百万两白银流入市场,才能填补空缺防止钱荒。

     至于第二年和第三年—— 一是白银又不会像大明宝钞那样贬值,不会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