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关灯
衣食滋殖”。

     她于社稷有着如此功绩,他却将其移出太庙,就是会被视作笑话。

     【刘庄:唯。

    】 刘庄有心要为阿父辩解,但终究还是只说了一句“唯”。

     他注意到秦念隐瞒了一事—— “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祇。

    迁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上祭。

    ” 倘若吕太后得知此事,薄太后必危! 【刘炟:唯!】 刘盈时期。

     十二岁的刘恒连忙拜倒请罪:“母后!儿臣必会留下祖训,禁止后世子孙行如此大不孝之举!” 吕雉冷眼看着天幕,任由刘恒跪伏。

     这刘秀既然是刘恒的后人,那就是刘恒的过错。

     伏跪着的刘恒不敢抬首,在得到太后的饶恕前,他也不敢起身。

     身在另一处宫殿的刘盈大惊失色,但刚走出几步就停了下来。

     恒弟说过,无论发生什么,都请求他不要干涉。

     否则惹怒太后,恒弟的处境只会更加危急。

     ……… 七岁的刘恒同样跪倒请罪,却被吕雉扶起: “我儿无需如此。

    ” 吕雉深知此时她该做什么。

     陛下尚在,她绝对不能苛待太子,反倒必须表现得已经被刘恒的恭敬打动,视其为亲子。

     但稚子的哭声还是扰乱了她的心神,吕雉轻声安抚。

     吕雉看似没有迁怒刘恒,实则……也确实没有过多迁怒。

     一则秦念称后世以刘秀此举为笑话,可见后世依旧认可她的功绩。

     二则刘秀将她移出高庙,换言之刘秀之前的汉帝都没有这么做。

     刘秀此举,是因王莽篡汉,故而将重用外戚的太后视为“危及社稷”。

     三则……刘恒这两月以来的恭敬孝顺,她也看在眼里。

     哪怕是装的。

     【秦念:你视外戚危及社稷,可倘若权臣不是外戚王莽,而是非外戚的赵匡胤,这西汉就有救吗?】 【赵匡胤:……】 赵匡胤无奈。

     他猜到秦念想要说什么,但被拿出来举例的是自己,这感觉……唉。

     明明更适合举例的是霍光,汉光武帝认识霍光。

     霍光也可视为非外戚的权臣。

     赵匡胤也不敢出言反对,否则秦念必然会提“篡位的是你不是霍光“。

     【刘秀:你认为错不在外戚,而在于太后无能?】 刘秀想起赵匡胤是怎么登基的: “兵变夺权黄袍加身,夺了七岁小皇帝的皇位。

    ” 想来这赵匡胤并非外戚。

     刘秀不得不承认,换作赵匡胤,汉室依旧危矣,甚至更加危险——他或许难以复汉。

     同理,若是换作霍光篡位…… 虽然得出答案,但刘秀不想回答“是”,于是以反问代替回答。

     【秦念:对。

    就像你朝就不是亡于外戚太强,此时外戚可以说是太弱,这时的太后也无能。

    】 【刘秀:……】 刘秀等候片刻,没有看到唐宋明的皇帝反驳秦念之言。

     秦念善于规避规则,刘秀无法确定她这段话有没有陷阱。

     但后世皇帝无人反驳,那就应该是事实。

     外戚太强,王莽篡汉。

     外戚太弱,依旧亡国。

     这时刘秀不由得想起宋时的“文武对立”。

     可外戚之事不同于文武可相互促进,刘秀一时间竟想不出解决之道。

     ……… 换作被秦念指出治政的诸多过错之前,朱元璋一定会出言反驳。

     东汉怎能算是亡于太后无能? 可如今朱元璋会先思索秦念何出此言。

     汉灵帝驾崩之后,皇子刘辩继位,其母何太后临朝称制。

     何太后之兄何进欲要诛除宦官,何太后怀疑何进想要擅权于是反对诛宦,何进就依袁绍之策召董卓入京。

     后来何进被宦官所杀,董卓入京废刘辩立刘协,天下就此大乱。

     依秦念之言…… 朱元璋试着反过来理解。

     倘若何太后能够平衡外戚与宦官,阻止何进引董卓入京,或许可以延续东汉国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