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关灯
史歆苦笑。

     陛下声誉榜位列前九,民心榜前二十。

     天命认定的明君,谁还会随他造反? 现在的蜀郡太守是张堪,“慰抚吏民,蜀人大悦”。

     就算没有天幕,史歆也不能在此时造反。

     但史歆知道自己无身死之忧,因为陛下说的是“护送”。

     “谢陛下,谢……秦皇。

    ” 史歆清楚,后世秦皇定是怜蜀城被吴汉所屠,才会先让陛下“愧之”,再提他造反之事。

     ……… 刘庄踟蹰片刻,没有说出起兵响应史歆与之同反的杨伟、徐容等人。

     蜀郡反叛确与蜀城遭屠有关。

     秦念说出此事,阿父必会注意安抚蜀郡,这些人也不会再成为叛逆。

     【秦念:刘秀,你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勤政爱民,被称为“光武中兴”。

    你是唯一一个既是“中兴”又是“定鼎”的皇帝,而最难得的是你在位期间过错极少。

    】 【刘秀:朕受之有愧。

    】 刘秀是真不觉得自己应当承受这么高的赞誉,尤其是他已经知道自己存在不少过错。

     已经发生的过错,有设尚书台代丞相之职致使党争加剧,未能阻止吴汉行屠城之事…… 尚未发生的过错,有厚待外戚牵连阴丽华、迁吕太后出高庙、未能抑制世家坐大、未能安抚蜀郡…… 如此多的过错,怎么担得起“过错极少”之说? 【刘邦:相比吾等诸人,秦皇对你的指责极少,实在是难得,不愧是汉室中兴定鼎之主。

    】 刘邦也是第一次看到有皇帝在秦念的称赞中回以“受之有愧”。

     秦念对其他皇帝的指责相当多,比如刘彻几乎是从头被讥讽到尾,朱元璋则是单方面被辱骂。

     就连武曌,秦念对她虽无过多贬低,但秦念指责武姓族人皆是废物,分明就是指武曌重用无能之人受后世诟病。

    武曌立的太子是个昏君,这也是相当大的过错。

     可在这个话题,秦念没有指责过刘秀的私德。

     杀樊崇、逄安虽有失信之嫌,但也无足轻重,故而秦念也只是隐晦提及。

     若是抛开太后干政与西汉亡国之因这两个与刘秀关联不大的内容,此次话题中,刘秀被秦念指出的治政问题屈指可数。

     这些问题与其说是过错,不如说是无心之失。

     秦念是后世之人,知后世之事,才能指出刘秀的过错。

     而刘秀作为当世之人,又如何能够洞悉施政的利弊? 如此看来,刘秀几乎有如完人。

     有如此帝王,是大汉之幸。

     【刘秀:蒙高祖厚爱,秀必不负所望。

    】 刘秀恳切道。

     此刻他的民心已经位列前十。

     比起“中兴定鼎”之说,百姓更注重后世秦皇所定论的“轻徭薄赋,勤政爱民”。

     历经乱世,人心难定。

     此时终得安定。

     【秦念:正史中与你相关的神异之说极少,你也没像刘小猪一样因鬼神之说祸害天下,但你似乎相信谶纬?】 相比汉高祖刘邦,正史中汉光武帝刘秀的神异之说少得多。

     像出生时的异象,刘邦的是“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而《后汉书·光武帝纪》的开篇没有提及刘秀出生时有异象,到结尾时才有“论曰”。

     “论”属于史官的评述。

     史官评述的异象也相当接地气: 刘秀出生时“有赤光照室中”,起名来源于“是岁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因名光武曰秀”。

     建武中元元年,也就是刘秀逝世的前一年,京师郡国频出祥瑞。

     “帝不纳。

    常自谦无德,每郡国所上,辄抑而不当,故史官罕得记焉。

    ” 可见汉光武帝没有被祥瑞洗脑。

     【刘彻:……】 “陛下!” 这次及时出言阻止刘彻与秦念争执的是霍去病。

     刘彻绷着脸。

     今日天幕许多内容都令他不喜。

     哼! 【刘秀:朕已知谶纬之说不可信,必将改之!】 刘秀原本不信谶纬之说。

     但他以《赤伏符》谶纬定己身正统,又与公孙述论谶纬之辩,之后又派人修订谶纬。

     在此过程中,刘秀开始动摇。

     ——为何是自己得天下?自己是否为天命所归? 于是他就开始在用人、庙祀时参照谶纬之说。

     修订谶纬时,刘秀发现删去对大汉不利之言后,谶纬之说有利于稳固政权,就要求臣民必须信谶纬。

     如今刘秀明白鬼神天命之说弊大于利。

     以这种方式稳固政权,当王朝衰落之时,就必然会有人借谶纬造反。

     而且天命之说会致使华夏走向衰弱,刘秀绝不会再信谶纬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