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数据间的几何关系

关灯
控制台上的数据流缓缓旋转,如同夜空中无声盘旋的星云。

    苏羽的目光越过那些被军方标记为“安全参数”的曲线,聚焦在GSS-1模型深处那些被刻意忽略的几何结构上。

     这些结构呈现出一种反常的对称性。

    每一条能量轨迹都与现行聚变技术的标准模型形成镜像关系,仿佛在物理定律的镜面另一侧,存在着一个完全颠倒的能量宇宙。

     他调出三组不同的能量场分布图。

    第一组显示着标准托卡马克装置的磁场线,那些优雅的螺旋如同被驯服的星河。

    第二组是GSS-1的初级结构,看似与常规设计无异。

    但第三组—— 苏羽的呼吸微微停滞。

     当能量达到临界值时,GSS-1内部的几何结构开始发生微妙变形。

    那些原本平行的场线开始向中心弯曲,形成一个完美的反极性拓扑。

    这不是设计缺陷,而是深植于数学模型本身的特性。

     “李明,把第七区的传感器数据调出来。

    ” 技术员迅速执行指令,控制台上浮现出新的数据层。

    苏羽将两组数据叠加,指尖在虚拟键盘上快速移动。

    屏幕上开始构建一个三维的能量流模型。

     能量在GSS-1内部遵循着一条奇特的路径。

    它不像常规聚变反应那样向外扩散,而是沿着一个越来越紧的螺旋向内收缩。

    这种几何特性与任何已知的能源技术都背道而驰。

     苏羽突然停下动作。

     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用错误的框架理解这些数据。

    GSS-1不是能源装置——它的几何结构本质上是一个能量转换器,专门设计用来逆转聚变过程的极性。

     “计算场反转的临界点。

    ” 系统开始运行模拟。

    能量流在模型中加速旋转,形成一个越来越亮的白色光点。

    当初级场强度达到标准聚变堆的97.3%时,整个系统的几何特性发生了突变。

     能量场不是简单地崩溃或失控。

    它完成了某种完美的翻转。

     苏羽注视着屏幕上那个令人不安的结果。

    在理论层面,GSS-1确实能够产生能量——但只是在反转发生前的短暂瞬间。

    随后,整个系统会变成一个巨大的能量吸收器,将周围所有的聚变反应瞬间熄灭。

     这种效应不是局部的。

    数学模型显示,一旦启动,GSS-1将建立一个不断扩张的反转场,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石子后扩散的涟漪。

    任何处于这个场范围内的聚变装置都会停止能量输出,转而开始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