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符号溯源

关灯
一个非正式的青年学者交流圈,活跃成员多为高校理工科学生和部分科研院所的年轻助理研究员,他们偶尔会借用市图书馆的地下报告厅举办小型研讨会,主题涉及前沿科学、哲学乃至一些……非主流思想。

     这个交流圈存在时间很短,大约只有两三年,便因不明原因解散,未曾留下正式名称。

     但有当年参与过活动的退休图书馆管理员模糊回忆:“好像……听他们中的谁提起过什么‘火种’、‘窃火’之类的词儿……记不清了。

    ” “火种”、“窃火”,与“普罗米修斯”的意象高度吻合! “查这个交流圈的所有已知成员名单!”陆延昭感到他们正在接近某个被尘封的核心。

     然而,由于该圈子非正式且年代久远,完整的成员名单无从查找。

    只能从图书馆零星的场地借用登记表中,找到几个当年作为联系人的签名。

     其中一个签名,笔迹经初步比对,与周清风笔记中的字迹,高度相似。

     周清风,曾是这个小圈子的核心成员之一! “所以,‘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很可能就是当年那个以周清风等人为核心的地下学术圈子的内部称呼。

    ”沈墨池分析道,目光锐利,“他们探讨的‘前沿科学’,恐怕不止于纸面理论。

    ” 那枚徽章在周清云手中,说明他与这个圈子也存在关联,或许是通过其兄长。

     这个圈子的理念是什么?他们当年究竟研究了什么?它的解散,与随后发生的“小丑微笑”案,以及周清云的“被死亡”、周清风的隐匿,是否存在内在的、不为人知的联系? 林曼丽木偶上的符号,像一把钥匙,意外地捅开了一扇通往更深远黑暗的大门。

     “二十五年……”陆延昭看着白板上逐渐延伸出的时间线,声音低沉,“从那个隐秘的圈子,到‘小丑微笑’案,再到今天的重现……这不像是一时兴起的复仇,更像是一个……跨越了二十五年,至今仍在执行的计划。

    ” 周清风不是在简单地杀人,他是在完成某种“仪式”,或者,在实践那个圈子里孕育出的、某种危险的“理念”。

     下一个目标,是否会与这个“普罗米修斯”圈子的其他成员有关? 符号的背后,牵连出一段被遗忘的往事。

    而这段往事中埋藏的种子,在二十五年后,结出了更为狰狞的果实。

     调查,从追凶,转向了探寻一个黑暗理念的源头与脉络。

    前方的迷雾,似乎更浓了。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白夜蚀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