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灵脉馆的新春宴

关灯
第三十八章灵脉馆的新春宴 一、腊梅映馆 灵脉馆的雪还没化尽,墙角的腊梅就开了。

    淡金色的花瓣顶着残雪,香气清冽,顺着引光口飘进馆内,与展厅火塘里的茶香缠在一起,成了青岚城冬日里最特别的味道。

    慕白踩着木梯,给腊梅枝系上红绸带——这是秦长老教的“迎春俗”,说红绸能引着灵脉气,让春天来得早些。

     “小心点,梯子滑。

    ”陈默站在梯下扶着,目光落在她发间的晨光草木簪上。

    簪头沾了点雪,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朵凝了霜的花。

    他昨夜在工坊忙到深夜,给灵脉馆的展柜装了新的铜扣——用溪城的灵脉铜和雾隐山的雷击木边角料熔铸的,扣面刻着缩小的灵脉图,扣上时会发出清脆的“叮”声,像灵脉气在轻轻跳动。

     “阿虎说溪城的人后天就到,”慕白从梯子上下来,拍掉手上的雪,“他们要带新酿的沙棘酒,还有用灵脉泉水泡的腊梅茶。

    ”她指着议事阁的桌案,上面已经摆好了新裁的红纸和笔墨,“我想写些‘灵脉联’贴在馆门两侧,上联写‘三地灵脉一线牵’,下联还没想好呢。

    ” 陈默走到桌案前,拿起毛笔蘸了点墨,在宣纸上写下“四方春景共庭前”。

    字迹沉稳有力,墨色在纸上晕开时,竟隐隐泛着淡金——是他研墨时加了点灵脉沙的缘故。

    “这样如何?”他把纸推到她面前,眼里带着笑意。

     慕白看着对联,忽然想起昨夜翻《灵脉杂记》时看到的句子:“灵脉无界,春亦无界。

    ”她拿起笔,在横批的位置写下“同此暖”三个字,笔尖的墨滴落在纸上,慢慢化成个小小的太阳形状。

     二、年货里的灵脉气 离新春宴还有三天,灵脉馆就堆满了各地送来的年货。

    溪城的百姓用灵脉泉的水做了年糕,蒸出来的糕体泛着淡淡的蓝,切开后能看到细密的气孔,像藏着无数个小灵脉泡;雾隐山的猎户扛来腌制的野猪肉,肉皮上抹了山魂果粉,据说能让肉香里带着草木气;东海的渔民更绝,用珊瑚虫褪下的壳装着海产干货,螺壳、瑶柱、鱼干码得整整齐齐,壳沿还刻着“灵脉贺岁”四个字。

     阿虎带着孩子们在展厅里搭年货台,用灵脉馆废弃的木料拼了个三层架子,每层都垫着晨光草编的席子。

    “陈大哥,您看这瑶柱摆在哪层好?”他举着个巴掌大的瑶柱,柱身上的纹路像幅海浪图,“渔民大叔说这是长在灵脉礁上的瑶柱,泡发后会发光呢。

    ” 陈默接过瑶柱细看,果然在纹路深处看到细碎的光点。

    “放最上层,”他指着架子顶端,“那里对着引光口,阳光照下来,能让整个展台都亮堂堂的。

    ” 慕白则在清点各地送来的种子——溪城的苜蓿种、雾隐山的晨光草种、北漠的沙棘种,每种都装在特制的陶罐里,罐口塞着东海的海藻棉。

    “这些要放在灵脉石旁边,”她对帮忙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