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舟楫舆马
关灯
小
中
大
峡时,程远把那枚“吴”字铜镞轻轻放在岩画上。
镞尖的方向,正好对着大陆的方向。
张瑜的指尖划过岩画的船纹,轻声说:“从辽东到夷洲,从带方到扶南,孙吴的航海者们,早就把这片海变成了家。
”远处的货轮鸣响汽笛,像在回应千年前的船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岩画旁的溪流里,突然冲来块带字的木简。
程远伸手捞起时,水渍里的“黄龙二年”字样渐渐清晰——正是卫温启航的年份。
木简背面的刻痕组成艘小船,桅杆的角度经测算,正好对着闽江口的方向。
张瑜掏出随身携带的《吴船考》,其中记载的“万人船队”航速,与木简的水流冲刷痕迹完全吻合。
“这是导航标记。
”张瑜指着木简边缘的刻度,“每道刻痕代表一更航程,到夷洲正好是十更。
”她突然发现木简的材质是台湾相思木,树龄测定与卫温远航时间一致,“应该是船员特意留在溪边的,方便后续船队辨认航线。
” 潜水员在附近海域打捞出个残破的陶罐,内壁的米糠残留与台南出土的稻谷成分相同。
程远注意到罐底的“临海郡”字样,与他在浙江临海古城墙见过的城砖刻字如出一辙。
张瑜将陶罐倒扣,底部的三足正好与岩画船纹的锚链位置对应,“这是压舱用的,既能装粮食,又能稳定船身。
” 返航的船驶过澎湖列岛时,程远站在甲板上,看着浪花拍打礁石。
突然明白卫温为何要“浮海求夷洲”——这些岛屿像串珍珠,把大陆与台湾连在了一起。
张瑜递来块刚从海底捞的珊瑚,上面的钻孔痕迹显示曾系过船缆,与成山角沉船的缆绳磨损度完全相同。
船进厦门港时,郑海峰举着份报告跑过来:“台湾稻种的基因测序出来了,与福建莆田的籼稻同源!”程远看着报告里的DNA图谱,突然想起林珊发来的四川水稻照片,虽然品种不同,却有着相同的耐寒基因。
张瑜笑着说:“这就是航海的魔力,把种子带到了该去的地方。
” 越南胡志明市的雨季,程远对着卷残破的绢书发愁。
上面的“扶南”“林邑”等字样虽能辨认,却不知如何拼接成完整的航线。
张瑜抱着块从占婆岛打捞的石碑走进来,指着其中一行:“这是朱应《扶南异物志》里的句子!”她的指尖划过碑面,一艘商船的剪影与程远在吴哥窟见过的完全相同。
绢书的纤维里,藏着极细的香料粉末。
程远用质谱仪分析,突然认出这是安息香,与伊朗波斯波利斯遗址出土的香料成分一致。
张瑜递来个密封袋,里面是枚铜环,环上的“康泰”二字正是《梁书》记载的另一位使者名字。
“水下有处沉船!”对讲机里传来潜水员的惊呼。
程远和张瑜换乘快艇赶过去,只见机械臂正吊起个青铜熏炉,炉底的“吴”字还很清晰。
更惊人的是,炉内的灰烬里,竟混着罗马的玻璃珠,与程远在亚历山大港见过的公元3世纪藏品如出一辙。
正午的阳光穿透雨幕时,张瑜在熏炉的镂空花纹里发现了片丝绸残片。
织锦的纹样是扶南的象纹,与吴哥窟壁画上的完全相同,而织造工艺却带着明显的中原特征——经检测,与南京云锦的“通经断纬”技法一致。
她突然指着残片边缘的墨书:“这是‘宣化从事’,正是朱应的官职!” 傍晚整理标本时,程远在沉船的货舱里发现了堆象牙。
其中一根的横截面,刻着幅简易海图,从扶南到交州的航线,正好与他在温麻船屯绘制的航图重合。
张瑜翻开《太平御览》,其中“吴使至扶南,得大贝五寸”的记载,正好与货舱里的贝壳标本尺寸吻合。
离开占婆岛时,程远把朱应的绢书残片与康泰的铜环放在一起。
阳光透过雨珠,在两件文物上折射出彩虹,像条跨越南海的航线。
张瑜望着远处的渔船,突然说:“你看他们的渔网,和沉船里的一模一样。
”程远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渔民正收起网中的金枪鱼,鱼腹上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极了朱应日志里描写的“明珠”。
返航的夜航船上,程远在灯下整理所有发现:成山角的吴船、带方郡的魏镜、邪马台的倭锦、扶南的象牙、夷洲的稻种……这些散落的碎片,终于拼成了完整的三国航海图。
张瑜递来杯咖啡,指着窗外的北斗七星:“古人说得对,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
” 程远看着手机里林珊发来的照片——她在成都平原的稻田里,手里捧着的稻谷与台南出土的完全相同。
突然明白,航海从来不是孤立的探索,而是把陆地连在一起的纽带。
就像此刻的星空,无论在辽东还是夷洲,北斗星永远指着家的方向。
船过台湾海峡时,程远把那枚“吴”字铜环轻轻放入海中。
环上的纹饰在月光下泛着光,像给千年后的航海者,留下了新的航标。
张瑜的笑声在甲板上回荡,与远处的海浪声交织在一起,像首属于这个时代的《舟楫歌》。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考古浮海记
镞尖的方向,正好对着大陆的方向。
张瑜的指尖划过岩画的船纹,轻声说:“从辽东到夷洲,从带方到扶南,孙吴的航海者们,早就把这片海变成了家。
”远处的货轮鸣响汽笛,像在回应千年前的船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岩画旁的溪流里,突然冲来块带字的木简。
程远伸手捞起时,水渍里的“黄龙二年”字样渐渐清晰——正是卫温启航的年份。
木简背面的刻痕组成艘小船,桅杆的角度经测算,正好对着闽江口的方向。
张瑜掏出随身携带的《吴船考》,其中记载的“万人船队”航速,与木简的水流冲刷痕迹完全吻合。
“这是导航标记。
”张瑜指着木简边缘的刻度,“每道刻痕代表一更航程,到夷洲正好是十更。
”她突然发现木简的材质是台湾相思木,树龄测定与卫温远航时间一致,“应该是船员特意留在溪边的,方便后续船队辨认航线。
” 潜水员在附近海域打捞出个残破的陶罐,内壁的米糠残留与台南出土的稻谷成分相同。
程远注意到罐底的“临海郡”字样,与他在浙江临海古城墙见过的城砖刻字如出一辙。
张瑜将陶罐倒扣,底部的三足正好与岩画船纹的锚链位置对应,“这是压舱用的,既能装粮食,又能稳定船身。
” 返航的船驶过澎湖列岛时,程远站在甲板上,看着浪花拍打礁石。
突然明白卫温为何要“浮海求夷洲”——这些岛屿像串珍珠,把大陆与台湾连在了一起。
张瑜递来块刚从海底捞的珊瑚,上面的钻孔痕迹显示曾系过船缆,与成山角沉船的缆绳磨损度完全相同。
船进厦门港时,郑海峰举着份报告跑过来:“台湾稻种的基因测序出来了,与福建莆田的籼稻同源!”程远看着报告里的DNA图谱,突然想起林珊发来的四川水稻照片,虽然品种不同,却有着相同的耐寒基因。
张瑜笑着说:“这就是航海的魔力,把种子带到了该去的地方。
” 越南胡志明市的雨季,程远对着卷残破的绢书发愁。
上面的“扶南”“林邑”等字样虽能辨认,却不知如何拼接成完整的航线。
张瑜抱着块从占婆岛打捞的石碑走进来,指着其中一行:“这是朱应《扶南异物志》里的句子!”她的指尖划过碑面,一艘商船的剪影与程远在吴哥窟见过的完全相同。
绢书的纤维里,藏着极细的香料粉末。
程远用质谱仪分析,突然认出这是安息香,与伊朗波斯波利斯遗址出土的香料成分一致。
张瑜递来个密封袋,里面是枚铜环,环上的“康泰”二字正是《梁书》记载的另一位使者名字。
“水下有处沉船!”对讲机里传来潜水员的惊呼。
程远和张瑜换乘快艇赶过去,只见机械臂正吊起个青铜熏炉,炉底的“吴”字还很清晰。
更惊人的是,炉内的灰烬里,竟混着罗马的玻璃珠,与程远在亚历山大港见过的公元3世纪藏品如出一辙。
正午的阳光穿透雨幕时,张瑜在熏炉的镂空花纹里发现了片丝绸残片。
织锦的纹样是扶南的象纹,与吴哥窟壁画上的完全相同,而织造工艺却带着明显的中原特征——经检测,与南京云锦的“通经断纬”技法一致。
她突然指着残片边缘的墨书:“这是‘宣化从事’,正是朱应的官职!” 傍晚整理标本时,程远在沉船的货舱里发现了堆象牙。
其中一根的横截面,刻着幅简易海图,从扶南到交州的航线,正好与他在温麻船屯绘制的航图重合。
张瑜翻开《太平御览》,其中“吴使至扶南,得大贝五寸”的记载,正好与货舱里的贝壳标本尺寸吻合。
离开占婆岛时,程远把朱应的绢书残片与康泰的铜环放在一起。
阳光透过雨珠,在两件文物上折射出彩虹,像条跨越南海的航线。
张瑜望着远处的渔船,突然说:“你看他们的渔网,和沉船里的一模一样。
”程远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渔民正收起网中的金枪鱼,鱼腹上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极了朱应日志里描写的“明珠”。
返航的夜航船上,程远在灯下整理所有发现:成山角的吴船、带方郡的魏镜、邪马台的倭锦、扶南的象牙、夷洲的稻种……这些散落的碎片,终于拼成了完整的三国航海图。
张瑜递来杯咖啡,指着窗外的北斗七星:“古人说得对,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
” 程远看着手机里林珊发来的照片——她在成都平原的稻田里,手里捧着的稻谷与台南出土的完全相同。
突然明白,航海从来不是孤立的探索,而是把陆地连在一起的纽带。
就像此刻的星空,无论在辽东还是夷洲,北斗星永远指着家的方向。
船过台湾海峡时,程远把那枚“吴”字铜环轻轻放入海中。
环上的纹饰在月光下泛着光,像给千年后的航海者,留下了新的航标。
张瑜的笑声在甲板上回荡,与远处的海浪声交织在一起,像首属于这个时代的《舟楫歌》。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考古浮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