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远诚宜甄
关灯
小
中
大
:灯油中含有印度胡椒与岭南沉香的混合成分。
“《南齐书》说‘商舶远届,委输南州’,原来香料贸易早就这么发达了,”程远看着检测报告,感慨道,“百济人把南朝的青瓷带到朝鲜半岛,又把印度的胡椒和岭南的沉香带回国内,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真是名副其实。
” 他突然指着灯座内侧:“看这指纹,是女性的!指纹比较纤细,指节的痕迹也很轻,应该是女性工匠的手泽。
说不定船上有随使而来的百济女眷,这些灯可能就是她们负责保管的。
” 暮色降临时,林新宇修复了船尾的“测深锤”。
铅锤底部的凹槽里,藏着一卷泛黄的绢帛,上面用隶书记录着航海日志:“自江华湾启航,七日见成山角,复三日抵朐山。
”程远将坐标输入现代导航系统,电子地图上生成的航线,与中韩客轮的“黄金水道”偏差不足五海里。
“古人靠星象和浪潮导航,比我们用GPS还精准呢,”林珊靠在舱壁上,轻笑出声。
病后的苍白脸颊在灯光下泛起红晕,显得格外动人。
程远递过一杯刚热好的姜茶:“喝点暖暖身子,海上风大。
” 林珊接过杯子,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轻声说:“你还记得吗?我生病的时候,总说想看看百济的海船。
没想到真的找到了,而且还这么完整。
”她的目光落在日志上的“望月启航”字样上,“原来他们是根据月相来确定启航时间的,月圆时出海,既能利用月光导航,又能避开大潮。
” 程远望着她认真的侧脸,心中涌起一阵暖意。
从建康港到百济沉船,他们像是沿着古人的足迹,一步步揭开历史的面纱。
而林珊的病愈,仿佛也与这些发现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让这段考古之旅更添了几分宿命感。
“探海号”驶入济州海峡时,程远腕间的贝壳手链突然毫无征兆地发烫。
他低头看去,贝壳表面泛起一层细密的汗珠,像是有生命般微微颤动。
“怎么了?”林珊注意到他的异样,关切地问道。
程远还没来得及回答,郑海峰的喊声就从控制室传来:“发现异常回波!北纬33°12,东经126°17,深度四十米,像是一座石砌建筑!” 深潜器迅速下潜,当探照灯照亮海底的瞬间,一座方形的祭祀坑赫然出现在眼前。
坑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枚青铜印,印钮是一条盘旋的八岐大蛇,蛇眼镶嵌着绿色的琉璃,在灯光下闪着幽光。
林珊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捧起青铜印。
印面朝上,“安东将军、倭国王”八个篆字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光,笔画遒劲有力,带着典型的刘宋官印风格。
“这是《宋书·蛮夷传》记载中,宋文帝册封倭王珍的印玺!”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比日本史料记载的‘汉委奴国王印’晚了两百余年,但形制更加规整,说明两国的册封关系已经更加成熟。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程远凑近观察,发现印钮的八岐大蛇纹中,巧妙地融入了中原蟠螭纹的元素:“你看蛇的鳞片,采用了中原的‘谷纹’技法,但整体造型又是倭国特有的神兽形象。
这是文化融合的绝佳证明。
” 祭祀坑西侧的沙土中,郑海峰发掘出一组木简。
最上面的一卷保存完好,墨迹犹存,开篇便是“倭王武上表文”几个大字。
程远展开木简,只见上面写道:“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与日本《善邻国宝记》收录的原文分毫不差。
张瑜用盐度计检测简末的水渍,数值突然与黄海暖流的监测数据重合:“这是渡海时溅上的海水!盐分含量和黄海暖流完全一致,说明他们是顺着暖流航行的。
而且你看这墨迹,有些地方晕染了,应该是在船上写的,生怕到建康赶不上朝会。
” 正午的阳光穿透海水,照亮了坑底散落的玻璃珠。
林新宇用光谱仪逐一检测,突然指着屏幕跳了起来:“这三颗玻璃珠含波斯钴料!和伊朗出土的萨珊玻璃成分完全一致!”程远蹲下身,仔细观察坑边的红烧土:“这里是祭祀海路平安的场所,倭国使者把沿途贸易的宝物都用来献祭了。
” 他的指尖拂过一枚残破的铜镜,镜背的“久合”二字虽已模糊,却仍能辨认出南朝特有的缠枝纹。
“这面镜子应该是南朝赏赐的,”林珊猜测道,“‘久合’寓意着两国长久和睦,很符合当时的外交语境。
” 林珊将印玺拓片与手机里储存的南京博物院藏“宋故倭王印”比对时,程远端来一杯热可可:“还记得你说想找南朝与倭国的爱情故事吗?”他指向坑边的银发簪,簪头的“同心结”纹样间缠着半片青瓷,釉色与建康港出土的器物完全相同。
“《倭国传》里说,曾有倭国贵族女子随使入梁,嫁给了南朝官员,”林珊的指尖轻轻触到簪子,红绳与银饰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像极了千年前跨越沧海的心跳,“这枚发簪,说不定就是他们的定情信物。
你看这青瓷碎片,边缘很整齐,应该是故意敲下来的,象征着‘永结同心’。
” 程远望着她被灯光映亮的侧脸,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
这些冰冷的文物,仿佛突然有了温度,诉说着千年前那些跨越国界的爱恋与羁绊。
而他与林珊之间,似乎也有一种无形的纽带,将他们与这段历史紧紧相连。
印度洋的季风掀起巨浪,“探海号”在波峰浪谷间颠簸。
程远紧紧抓住栏杆,望着远处翻滚的乌云,心里有些忐忑。
他们已经在这片海域搜索了三天,却一无所获。
就在这时,郑海峰的声音从控制室传来,带着一丝兴奋:“发现沉船!北纬5°55,东经79°52,深度八十米!” 深潜器沉入海中,海水逐渐从深蓝变成墨黑。
当探照灯照亮沉船的瞬间,所有人都惊呆了:这艘南朝商船的货舱里,整整齐齐码放着数百颗蓝宝石,每颗宝石都刻着梵文“吉祥”字样,在灯光下闪着璀璨的光芒。
“这是师子国的蓝宝石!”林珊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她举起最大的一块宝石,阳光透过宝石在舱壁上投出一朵莲花状的光斑,“《宋书》记载,元嘉五年,师子国王刹利摩诃南‘遣使奉表,献方物’,这定是其中的贡品。
你看这切割工艺,每颗宝石都呈八面体,象征着佛教的‘八正道’,带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 程远在船主舱的暗格里发现了一卷《航海针经》。
泛黄的绢帛上,用朱笔标注着航线:“自广州启航,经七洲洋,历三十日至师子国”,旁边还画着一幅简易的星图,北斗第七星旁注着“随其指处,即得便道”。
郑海峰突然一拍桌子:“这是最早的‘过洋牵星术’!比郑和下西洋早了九百年!”他迅速调出明代《瀛涯胜览》中的星图比对,发现两者的星象标注竟有七成重合,“你看这颗‘灯笼星’,就是现在的南十字星,古人靠它来确定南半球的纬度,太厉害了!” 暴雨过后的清晨,张瑜在桅杆残骸处找到一个铜铃。
铃身刻着精美的缠枝莲纹,内部的梵文经咒经林新宇翻译,竟是“愿渡海平安,早见佛陀”。
就在这时,林珊腕间的红绳突然自动缠绕在铜铃上,舱外的海面骤然涌起荧光,万千水母组成一个巨大的莲花形状,与斯里
“《南齐书》说‘商舶远届,委输南州’,原来香料贸易早就这么发达了,”程远看着检测报告,感慨道,“百济人把南朝的青瓷带到朝鲜半岛,又把印度的胡椒和岭南的沉香带回国内,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真是名副其实。
” 他突然指着灯座内侧:“看这指纹,是女性的!指纹比较纤细,指节的痕迹也很轻,应该是女性工匠的手泽。
说不定船上有随使而来的百济女眷,这些灯可能就是她们负责保管的。
” 暮色降临时,林新宇修复了船尾的“测深锤”。
铅锤底部的凹槽里,藏着一卷泛黄的绢帛,上面用隶书记录着航海日志:“自江华湾启航,七日见成山角,复三日抵朐山。
”程远将坐标输入现代导航系统,电子地图上生成的航线,与中韩客轮的“黄金水道”偏差不足五海里。
“古人靠星象和浪潮导航,比我们用GPS还精准呢,”林珊靠在舱壁上,轻笑出声。
病后的苍白脸颊在灯光下泛起红晕,显得格外动人。
程远递过一杯刚热好的姜茶:“喝点暖暖身子,海上风大。
” 林珊接过杯子,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轻声说:“你还记得吗?我生病的时候,总说想看看百济的海船。
没想到真的找到了,而且还这么完整。
”她的目光落在日志上的“望月启航”字样上,“原来他们是根据月相来确定启航时间的,月圆时出海,既能利用月光导航,又能避开大潮。
” 程远望着她认真的侧脸,心中涌起一阵暖意。
从建康港到百济沉船,他们像是沿着古人的足迹,一步步揭开历史的面纱。
而林珊的病愈,仿佛也与这些发现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让这段考古之旅更添了几分宿命感。
“探海号”驶入济州海峡时,程远腕间的贝壳手链突然毫无征兆地发烫。
他低头看去,贝壳表面泛起一层细密的汗珠,像是有生命般微微颤动。
“怎么了?”林珊注意到他的异样,关切地问道。
程远还没来得及回答,郑海峰的喊声就从控制室传来:“发现异常回波!北纬33°12,东经126°17,深度四十米,像是一座石砌建筑!” 深潜器迅速下潜,当探照灯照亮海底的瞬间,一座方形的祭祀坑赫然出现在眼前。
坑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枚青铜印,印钮是一条盘旋的八岐大蛇,蛇眼镶嵌着绿色的琉璃,在灯光下闪着幽光。
林珊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捧起青铜印。
印面朝上,“安东将军、倭国王”八个篆字在探照灯下泛着冷光,笔画遒劲有力,带着典型的刘宋官印风格。
“这是《宋书·蛮夷传》记载中,宋文帝册封倭王珍的印玺!”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比日本史料记载的‘汉委奴国王印’晚了两百余年,但形制更加规整,说明两国的册封关系已经更加成熟。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程远凑近观察,发现印钮的八岐大蛇纹中,巧妙地融入了中原蟠螭纹的元素:“你看蛇的鳞片,采用了中原的‘谷纹’技法,但整体造型又是倭国特有的神兽形象。
这是文化融合的绝佳证明。
” 祭祀坑西侧的沙土中,郑海峰发掘出一组木简。
最上面的一卷保存完好,墨迹犹存,开篇便是“倭王武上表文”几个大字。
程远展开木简,只见上面写道:“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与日本《善邻国宝记》收录的原文分毫不差。
张瑜用盐度计检测简末的水渍,数值突然与黄海暖流的监测数据重合:“这是渡海时溅上的海水!盐分含量和黄海暖流完全一致,说明他们是顺着暖流航行的。
而且你看这墨迹,有些地方晕染了,应该是在船上写的,生怕到建康赶不上朝会。
” 正午的阳光穿透海水,照亮了坑底散落的玻璃珠。
林新宇用光谱仪逐一检测,突然指着屏幕跳了起来:“这三颗玻璃珠含波斯钴料!和伊朗出土的萨珊玻璃成分完全一致!”程远蹲下身,仔细观察坑边的红烧土:“这里是祭祀海路平安的场所,倭国使者把沿途贸易的宝物都用来献祭了。
” 他的指尖拂过一枚残破的铜镜,镜背的“久合”二字虽已模糊,却仍能辨认出南朝特有的缠枝纹。
“这面镜子应该是南朝赏赐的,”林珊猜测道,“‘久合’寓意着两国长久和睦,很符合当时的外交语境。
” 林珊将印玺拓片与手机里储存的南京博物院藏“宋故倭王印”比对时,程远端来一杯热可可:“还记得你说想找南朝与倭国的爱情故事吗?”他指向坑边的银发簪,簪头的“同心结”纹样间缠着半片青瓷,釉色与建康港出土的器物完全相同。
“《倭国传》里说,曾有倭国贵族女子随使入梁,嫁给了南朝官员,”林珊的指尖轻轻触到簪子,红绳与银饰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像极了千年前跨越沧海的心跳,“这枚发簪,说不定就是他们的定情信物。
你看这青瓷碎片,边缘很整齐,应该是故意敲下来的,象征着‘永结同心’。
” 程远望着她被灯光映亮的侧脸,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
这些冰冷的文物,仿佛突然有了温度,诉说着千年前那些跨越国界的爱恋与羁绊。
而他与林珊之间,似乎也有一种无形的纽带,将他们与这段历史紧紧相连。
印度洋的季风掀起巨浪,“探海号”在波峰浪谷间颠簸。
程远紧紧抓住栏杆,望着远处翻滚的乌云,心里有些忐忑。
他们已经在这片海域搜索了三天,却一无所获。
就在这时,郑海峰的声音从控制室传来,带着一丝兴奋:“发现沉船!北纬5°55,东经79°52,深度八十米!” 深潜器沉入海中,海水逐渐从深蓝变成墨黑。
当探照灯照亮沉船的瞬间,所有人都惊呆了:这艘南朝商船的货舱里,整整齐齐码放着数百颗蓝宝石,每颗宝石都刻着梵文“吉祥”字样,在灯光下闪着璀璨的光芒。
“这是师子国的蓝宝石!”林珊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她举起最大的一块宝石,阳光透过宝石在舱壁上投出一朵莲花状的光斑,“《宋书》记载,元嘉五年,师子国王刹利摩诃南‘遣使奉表,献方物’,这定是其中的贡品。
你看这切割工艺,每颗宝石都呈八面体,象征着佛教的‘八正道’,带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 程远在船主舱的暗格里发现了一卷《航海针经》。
泛黄的绢帛上,用朱笔标注着航线:“自广州启航,经七洲洋,历三十日至师子国”,旁边还画着一幅简易的星图,北斗第七星旁注着“随其指处,即得便道”。
郑海峰突然一拍桌子:“这是最早的‘过洋牵星术’!比郑和下西洋早了九百年!”他迅速调出明代《瀛涯胜览》中的星图比对,发现两者的星象标注竟有七成重合,“你看这颗‘灯笼星’,就是现在的南十字星,古人靠它来确定南半球的纬度,太厉害了!” 暴雨过后的清晨,张瑜在桅杆残骸处找到一个铜铃。
铃身刻着精美的缠枝莲纹,内部的梵文经咒经林新宇翻译,竟是“愿渡海平安,早见佛陀”。
就在这时,林珊腕间的红绳突然自动缠绕在铜铃上,舱外的海面骤然涌起荧光,万千水母组成一个巨大的莲花形状,与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