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南洲异物
关灯
小
中
大
致。
” 林珊抱着膝盖坐在火堆旁,手里攥着那枚从石屋找到的玉片。
火光映在她脸上,她忽然轻声说:“万震写《南州异物志》时,会不会也像我们这样,听着海浪声记录见闻?” 程远凑近她,闻到她发间淡淡的海盐味:“说不定他也见过同样的星空。
”他捡起块珊瑚石,在沙地上画了艘带四帆的船,“你看,这卢头帆的斜角,和你昨天在沉船尾舵上测的37度完全一样。
” 就在这时,林新宇突然举着夜视仪跑过来,声音发颤:“西北方向有灯光!不是渔船的信号,像是……盗墓者的探照灯!” 探照灯的光柱突然扫过沙洲时,程远正把竹简装进防水箱。
郑海峰一把将他按在石屋后面:“是‘海耗子’那帮人!上次在文身国遗址跟我们抢过文物!” 张瑜迅速关掉营地的灯,摸出卫星电话准备报警,却发现信号被干扰了。
“他们有信号屏蔽器。
”她咬着牙骂了句,转头对林珊说,“把重要标本转移到小艇上,我和老郑拖住他们。
” 程远拽着林珊往海边跑,沙滩在脚下发出咯吱声。
卢头木的帆影在月光下像鬼影,他忽然想起《南州异物志》里“行不避迅风激波”的话,猛地拉住林珊:“往珊瑚礁那边跑!他们的摩托艇进不去!” 礁石区的海水没到膝盖,珊瑚枝杈划破了裤腿。
林珊怀里抱着那卷卢头帆,呼吸急促:“竹简和星图安全吗?”程远回头看,郑海峰正用对讲机假装喊话:“总部吗?我们在礁盘发现沉船,请求支援……” 探照灯越来越近,程远突然把林珊推进一块巨大的珊瑚石后:“你在这别动,我去引开他们。
”他刚跑出两步,就被林珊抓住手腕——她的手心全是汗,却握得很紧。
“一起走。
”她看着他的眼睛,月光在她瞳孔里跳动,“万震说‘邪张相取风气’,两个人才能调好四帆,不是吗?” 他们在礁盘间穿梭,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掩盖了脚步声。
程远突然想起石屋里的测风仪,拉着林珊绕了个圈:“往了望台跑!那里有信号死角。
” 当他们爬上石屋屋顶时,正看见三个黑影举着手电在沙滩上搜索。
为首的刀疤脸程远认得,是“海耗子”的头目。
“把那卷帆找出来!听说值老钱了!”刀疤脸的声音顺着风飘过来。
林珊突然扯了扯程远的衣袖,指着屋顶的卢头木:“万震说这木叶能‘随意增减’,我们试试?”她迅速解开捆扎叶片的藤条,程远立刻会意,两人合力掀起半片屋顶,枯黄的卢头叶在夜风中哗啦作响,像一面巨大的旗帜。
“在那边!”刀疤脸果然被吸引过来。
程远拉着林珊从石屋背面滑下去,沿着礁石间的水道往小艇跑。
海水突然涨潮,浪头拍在身上,程远下意识地把林珊护在怀里,却听见她喊:“看!北斗星偏了!” 他抬头的瞬间,突然明白——潮水的流向正顺着“黄雀长风”的方向,而他们脚下的水道,正是《南州异物志》记载的“循海大湾”的支流。
“跟着潮水走!”他拽着林珊跳进水里,浪花在耳边呼啸,却像在指引方向。
当他们终于跳上小艇时,郑海峰和张瑜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
张瑜启动马达,程远回头看,刀疤脸的人影正在礁盘上咒骂。
林珊突然笑出声,举起手里紧紧攥着的铜测风仪:“他们要的是帆,却不知道这才是最值钱的。
” 小艇驶离沙洲时,程远望着月光下的永乐环礁,突然想起竹简上的最后一句话:“海无定途,唯风与星可恃。
”他转头看向林珊,她正对着测风仪上的“黄雀长风”四个字出神,发梢的水珠滴在手背上,像极了昨夜篝火旁的星光。
广州古港遗址的探方里,程远正蹲在一座南朝墓葬前,看着郑海峰清理墓砖上的铭文。
砖上“大通三年”的字样还很清晰,而墓室角落的陪葬品中,一只青瓷碗引起了他的注意——碗底的波浪纹,和扶桑国遗址出土的陶片如出一辙。
“张瑜,过来看看这个!”程远用软尺测量碗口直径,“口径18厘米,和西沙沉船里的青瓷罐是一套的。
”他指着碗沿的修补痕,“铜钉排列是南朝的铸造工艺,但这陶土成分……” 张瑜的光谱仪突然发出“嘀嘀”声:“含锆石颗粒!和丹霞山的陶土完全一致!”她调出扶桑国陶片的检测报告,屏幕上两条曲线几乎重合,“林珊说得对,慧深确实从这里带了陶土过去。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珊在墓道尽头发现了一幅砖画。
画面上,一艘海船正张着四帆驶入港口,岸上的人举着“卍”字旗迎接,而在船舷边,几个卷发的外族人正搬运货物,货物上的标识竟是“迦那调洲”四个字。
“《南州异物志》说从迦那调洲乘大舶,船张七帆,时风一月余日入大秦国。
”林新宇举着相机拍照,“这砖画把万震写的航线变成图像了!你看这帆的角度,前帆偏左,后帆偏右,正是‘风后者激而相射’的样子。
” 郑海峰在墓室的耳室里,挖出了一箱铜制船具。
其中一个带刻度的铜盘引起了他的注意:盘中央有个小孔,边缘刻着二十八宿的名称。
“是天文导航用的!”他恍然大悟,“法显说的‘唯望日、月、星宿而进’,就是用这个测星辰角度。
” 程远拿着铜盘走到阳光下,将一根细针插进小孔,针尖的影子正好落在“斗宿”的刻度上。
“角度是30度,对应北纬15度左右,正好是西沙群岛的纬度。
”他抬头看向林珊,她正对着砖画里的海船出神,“你看这船的尾舵,和我们在珊瑚洲发现的完全一样。
” 傍晚整理文物时,张瑜突然“咦”了一声。
她手里拿着的铜铃,铃内刻着“海耗子”三个字——正是昨晚在西沙礁盘遇到的盗墓团伙标记。
“这墓葬被光顾过!”她翻查铃身的磨
” 林珊抱着膝盖坐在火堆旁,手里攥着那枚从石屋找到的玉片。
火光映在她脸上,她忽然轻声说:“万震写《南州异物志》时,会不会也像我们这样,听着海浪声记录见闻?” 程远凑近她,闻到她发间淡淡的海盐味:“说不定他也见过同样的星空。
”他捡起块珊瑚石,在沙地上画了艘带四帆的船,“你看,这卢头帆的斜角,和你昨天在沉船尾舵上测的37度完全一样。
” 就在这时,林新宇突然举着夜视仪跑过来,声音发颤:“西北方向有灯光!不是渔船的信号,像是……盗墓者的探照灯!” 探照灯的光柱突然扫过沙洲时,程远正把竹简装进防水箱。
郑海峰一把将他按在石屋后面:“是‘海耗子’那帮人!上次在文身国遗址跟我们抢过文物!” 张瑜迅速关掉营地的灯,摸出卫星电话准备报警,却发现信号被干扰了。
“他们有信号屏蔽器。
”她咬着牙骂了句,转头对林珊说,“把重要标本转移到小艇上,我和老郑拖住他们。
” 程远拽着林珊往海边跑,沙滩在脚下发出咯吱声。
卢头木的帆影在月光下像鬼影,他忽然想起《南州异物志》里“行不避迅风激波”的话,猛地拉住林珊:“往珊瑚礁那边跑!他们的摩托艇进不去!” 礁石区的海水没到膝盖,珊瑚枝杈划破了裤腿。
林珊怀里抱着那卷卢头帆,呼吸急促:“竹简和星图安全吗?”程远回头看,郑海峰正用对讲机假装喊话:“总部吗?我们在礁盘发现沉船,请求支援……” 探照灯越来越近,程远突然把林珊推进一块巨大的珊瑚石后:“你在这别动,我去引开他们。
”他刚跑出两步,就被林珊抓住手腕——她的手心全是汗,却握得很紧。
“一起走。
”她看着他的眼睛,月光在她瞳孔里跳动,“万震说‘邪张相取风气’,两个人才能调好四帆,不是吗?” 他们在礁盘间穿梭,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掩盖了脚步声。
程远突然想起石屋里的测风仪,拉着林珊绕了个圈:“往了望台跑!那里有信号死角。
” 当他们爬上石屋屋顶时,正看见三个黑影举着手电在沙滩上搜索。
为首的刀疤脸程远认得,是“海耗子”的头目。
“把那卷帆找出来!听说值老钱了!”刀疤脸的声音顺着风飘过来。
林珊突然扯了扯程远的衣袖,指着屋顶的卢头木:“万震说这木叶能‘随意增减’,我们试试?”她迅速解开捆扎叶片的藤条,程远立刻会意,两人合力掀起半片屋顶,枯黄的卢头叶在夜风中哗啦作响,像一面巨大的旗帜。
“在那边!”刀疤脸果然被吸引过来。
程远拉着林珊从石屋背面滑下去,沿着礁石间的水道往小艇跑。
海水突然涨潮,浪头拍在身上,程远下意识地把林珊护在怀里,却听见她喊:“看!北斗星偏了!” 他抬头的瞬间,突然明白——潮水的流向正顺着“黄雀长风”的方向,而他们脚下的水道,正是《南州异物志》记载的“循海大湾”的支流。
“跟着潮水走!”他拽着林珊跳进水里,浪花在耳边呼啸,却像在指引方向。
当他们终于跳上小艇时,郑海峰和张瑜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
张瑜启动马达,程远回头看,刀疤脸的人影正在礁盘上咒骂。
林珊突然笑出声,举起手里紧紧攥着的铜测风仪:“他们要的是帆,却不知道这才是最值钱的。
” 小艇驶离沙洲时,程远望着月光下的永乐环礁,突然想起竹简上的最后一句话:“海无定途,唯风与星可恃。
”他转头看向林珊,她正对着测风仪上的“黄雀长风”四个字出神,发梢的水珠滴在手背上,像极了昨夜篝火旁的星光。
广州古港遗址的探方里,程远正蹲在一座南朝墓葬前,看着郑海峰清理墓砖上的铭文。
砖上“大通三年”的字样还很清晰,而墓室角落的陪葬品中,一只青瓷碗引起了他的注意——碗底的波浪纹,和扶桑国遗址出土的陶片如出一辙。
“张瑜,过来看看这个!”程远用软尺测量碗口直径,“口径18厘米,和西沙沉船里的青瓷罐是一套的。
”他指着碗沿的修补痕,“铜钉排列是南朝的铸造工艺,但这陶土成分……” 张瑜的光谱仪突然发出“嘀嘀”声:“含锆石颗粒!和丹霞山的陶土完全一致!”她调出扶桑国陶片的检测报告,屏幕上两条曲线几乎重合,“林珊说得对,慧深确实从这里带了陶土过去。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珊在墓道尽头发现了一幅砖画。
画面上,一艘海船正张着四帆驶入港口,岸上的人举着“卍”字旗迎接,而在船舷边,几个卷发的外族人正搬运货物,货物上的标识竟是“迦那调洲”四个字。
“《南州异物志》说从迦那调洲乘大舶,船张七帆,时风一月余日入大秦国。
”林新宇举着相机拍照,“这砖画把万震写的航线变成图像了!你看这帆的角度,前帆偏左,后帆偏右,正是‘风后者激而相射’的样子。
” 郑海峰在墓室的耳室里,挖出了一箱铜制船具。
其中一个带刻度的铜盘引起了他的注意:盘中央有个小孔,边缘刻着二十八宿的名称。
“是天文导航用的!”他恍然大悟,“法显说的‘唯望日、月、星宿而进’,就是用这个测星辰角度。
” 程远拿着铜盘走到阳光下,将一根细针插进小孔,针尖的影子正好落在“斗宿”的刻度上。
“角度是30度,对应北纬15度左右,正好是西沙群岛的纬度。
”他抬头看向林珊,她正对着砖画里的海船出神,“你看这船的尾舵,和我们在珊瑚洲发现的完全一样。
” 傍晚整理文物时,张瑜突然“咦”了一声。
她手里拿着的铜铃,铃内刻着“海耗子”三个字——正是昨晚在西沙礁盘遇到的盗墓团伙标记。
“这墓葬被光顾过!”她翻查铃身的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