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千年帆影
关灯
小
中
大
对得上,他们是真的把动物当成了活导航。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深夜的营地突然传来异动。
程远猛地睁开眼,只见帐篷外闪过几个黑影,金属探测器的绿光在黑暗中晃动。
他迅速推醒林珊,两人摸出工兵铲躲在树后——月光下,刀疤脸正指挥手下挖掘他们白天标记的探方,手里的图纸赫然是他们的考古记录副本。
“这帮人真是阴魂不散!”林珊的声音压得极低,指尖因愤怒而发白。
程远示意她别动,自己则悄悄绕到营地另一侧,猛地拉响了信号弹。
红色的光焰划破夜空,惊得林中的飞鸟扑棱棱飞起,刀疤脸的人瞬间乱了阵脚。
“警察就在附近巡逻!”程远故意大喊,同时朝郑海峰的帐篷方向打了个手势。
果然,远处传来警笛的声音(那是张瑜提前设置的录音),刀疤脸等人骂骂咧咧地扛起工具,消失在密林里,连掉在地上的图纸都没顾上捡。
林珊捡起那张被踩脏的图纸,上面用红笔圈着“流鬼国遗址”的位置。
“他们肯定是冲着星图来的,”她气得发抖,“以为那是什么藏宝图。
”程远却笑了,指着图纸上被忽略的角落:“你看这里,他们没注意到靺鞨文的‘导航’二字——就算找到星图,他们也读不懂真正的秘密。
” 第二天清晨,他们在刀疤脸挖掘的地方有了重大发现。
一层薄薄的泥炭下,竟藏着一艘完整的靺鞨独木舟,船身用整根落叶松凿成,内壁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经林珊翻译,全是关于洋流、风向和星象的记录。
“这才是真正的‘航海指南’,”程远抚摸着光滑的船壁,“比任何藏宝图都珍贵。
” 返航时,“探海号”的货舱里堆满了新发现的文物。
程远站在甲板上,看着黑龙江与鄂霍次克海交汇的地方,淡水与海水碰撞出白色的浪花,像两种文明在拥抱。
林珊走过来,把那片桦树皮日记放进他手里:“你说,我们算不算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接力?” 程远握紧那片桦树皮,触感粗糙却温暖。
远处的海平面上,朝阳正喷薄而出,把天空染成绯红色,像极了《竹书纪年》里记载的“日出东方”。
他知道,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些故事,那些航海者的勇气与智慧就永远不会消失——就像这海,这风,这星图,永远在等待下一次出发。
船过库页岛时,程远突然看见一群海象正排着队往西北游,它们的身后,跟着几艘小小的渔船。
他想起桦树皮上的话,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都不是把故事锁进博物馆,而是让它活在每一次航行、每一次眺望里。
林珊的手机收到林新宇的视频通话,镜头里,渤海国遗址的考古队员正围着一本刚修复的《渤海记》,书页上的字迹在阳光下清晰可见:“海无界,航不止,文明相依。
”程远看着屏幕里的文字,又望向舷窗外的大海,突然觉得,他们写下的每一份考古报告,其实都是在续写这本千年未竟的航海记。
“探海号”驶入鞑靼海峡时,一场罕见的浓雾笼罩了海面。
雷达屏幕上的岛屿轮廓渐渐模糊,程远却盯着声呐显示器不放——水下三十米处,一个异常的阴影正随着洋流缓慢移动,形状像极了靺鞨独木舟的放大版。
“下潜探测!”他拍着郑海峰的肩膀,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当深潜器的灯光刺破海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是一艘完整的唐代沉船,船身覆盖着厚厚的海藻,桅杆虽已折断,却仍保持着前倾的姿态,仿佛还在破浪前行。
舱室里散落的陶罐上,“渤海都督府”的铭文在水下灯光下闪闪发亮。
林珊突然指着屏幕尖叫:“看船尾!”镜头拉近,船尾的木板上竟刻着一行汉文:“开元十七年,往流鬼”。
她迅速翻出《张建章墓志》的拓片对照,字迹与张建章的笔迹如出一辙,“是他第二次出使时的备用船!” 张瑜操控深潜器伸进船舱,机械臂小心翼翼地捞出一卷被桐油浸透的麻布。
展开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那是一幅完整的鄂霍次克海航线图,用朱砂标注的岛屿、洋流和星象位置,比贾耽的记载详细百倍,图的角落还画着海象的简笔画,旁边注着“导路兽”三个字。
“这才是真正的航海秘籍!”郑海峰的声音带着颤音,“靺鞨人用海象导航,唐人用星图定位,两种智慧全在这张图上了!” 浓雾散去时,了望塔突然传来警报。
程远抓起望远镜,只见刀疤脸的船正拖着一艘打捞船驶来,甲板上的起重机闪着寒光。
“他们怎么找到这儿的?”林珊紧紧攥着那卷海图,指节泛白。
程远突然想起昨夜营地外的异常信号——对方竟在他们的设备里装了追踪器。
“启动干扰系统,把船往浅滩开!”程远冲驾驶舱大喊。
“探海号”猛地转向,船身擦过暗礁发出刺耳的声响,却成功把刀疤脸的船引到了布满浅滩的海域。
只听“哐当”一声巨响,对方的打捞船撞上暗礁,螺旋桨瞬间报废。
刀疤脸站在甲板上气急败坏地咒骂,程远却对着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深夜的营地突然传来异动。
程远猛地睁开眼,只见帐篷外闪过几个黑影,金属探测器的绿光在黑暗中晃动。
他迅速推醒林珊,两人摸出工兵铲躲在树后——月光下,刀疤脸正指挥手下挖掘他们白天标记的探方,手里的图纸赫然是他们的考古记录副本。
“这帮人真是阴魂不散!”林珊的声音压得极低,指尖因愤怒而发白。
程远示意她别动,自己则悄悄绕到营地另一侧,猛地拉响了信号弹。
红色的光焰划破夜空,惊得林中的飞鸟扑棱棱飞起,刀疤脸的人瞬间乱了阵脚。
“警察就在附近巡逻!”程远故意大喊,同时朝郑海峰的帐篷方向打了个手势。
果然,远处传来警笛的声音(那是张瑜提前设置的录音),刀疤脸等人骂骂咧咧地扛起工具,消失在密林里,连掉在地上的图纸都没顾上捡。
林珊捡起那张被踩脏的图纸,上面用红笔圈着“流鬼国遗址”的位置。
“他们肯定是冲着星图来的,”她气得发抖,“以为那是什么藏宝图。
”程远却笑了,指着图纸上被忽略的角落:“你看这里,他们没注意到靺鞨文的‘导航’二字——就算找到星图,他们也读不懂真正的秘密。
” 第二天清晨,他们在刀疤脸挖掘的地方有了重大发现。
一层薄薄的泥炭下,竟藏着一艘完整的靺鞨独木舟,船身用整根落叶松凿成,内壁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经林珊翻译,全是关于洋流、风向和星象的记录。
“这才是真正的‘航海指南’,”程远抚摸着光滑的船壁,“比任何藏宝图都珍贵。
” 返航时,“探海号”的货舱里堆满了新发现的文物。
程远站在甲板上,看着黑龙江与鄂霍次克海交汇的地方,淡水与海水碰撞出白色的浪花,像两种文明在拥抱。
林珊走过来,把那片桦树皮日记放进他手里:“你说,我们算不算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接力?” 程远握紧那片桦树皮,触感粗糙却温暖。
远处的海平面上,朝阳正喷薄而出,把天空染成绯红色,像极了《竹书纪年》里记载的“日出东方”。
他知道,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些故事,那些航海者的勇气与智慧就永远不会消失——就像这海,这风,这星图,永远在等待下一次出发。
船过库页岛时,程远突然看见一群海象正排着队往西北游,它们的身后,跟着几艘小小的渔船。
他想起桦树皮上的话,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从来都不是把故事锁进博物馆,而是让它活在每一次航行、每一次眺望里。
林珊的手机收到林新宇的视频通话,镜头里,渤海国遗址的考古队员正围着一本刚修复的《渤海记》,书页上的字迹在阳光下清晰可见:“海无界,航不止,文明相依。
”程远看着屏幕里的文字,又望向舷窗外的大海,突然觉得,他们写下的每一份考古报告,其实都是在续写这本千年未竟的航海记。
“探海号”驶入鞑靼海峡时,一场罕见的浓雾笼罩了海面。
雷达屏幕上的岛屿轮廓渐渐模糊,程远却盯着声呐显示器不放——水下三十米处,一个异常的阴影正随着洋流缓慢移动,形状像极了靺鞨独木舟的放大版。
“下潜探测!”他拍着郑海峰的肩膀,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当深潜器的灯光刺破海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是一艘完整的唐代沉船,船身覆盖着厚厚的海藻,桅杆虽已折断,却仍保持着前倾的姿态,仿佛还在破浪前行。
舱室里散落的陶罐上,“渤海都督府”的铭文在水下灯光下闪闪发亮。
林珊突然指着屏幕尖叫:“看船尾!”镜头拉近,船尾的木板上竟刻着一行汉文:“开元十七年,往流鬼”。
她迅速翻出《张建章墓志》的拓片对照,字迹与张建章的笔迹如出一辙,“是他第二次出使时的备用船!” 张瑜操控深潜器伸进船舱,机械臂小心翼翼地捞出一卷被桐油浸透的麻布。
展开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那是一幅完整的鄂霍次克海航线图,用朱砂标注的岛屿、洋流和星象位置,比贾耽的记载详细百倍,图的角落还画着海象的简笔画,旁边注着“导路兽”三个字。
“这才是真正的航海秘籍!”郑海峰的声音带着颤音,“靺鞨人用海象导航,唐人用星图定位,两种智慧全在这张图上了!” 浓雾散去时,了望塔突然传来警报。
程远抓起望远镜,只见刀疤脸的船正拖着一艘打捞船驶来,甲板上的起重机闪着寒光。
“他们怎么找到这儿的?”林珊紧紧攥着那卷海图,指节泛白。
程远突然想起昨夜营地外的异常信号——对方竟在他们的设备里装了追踪器。
“启动干扰系统,把船往浅滩开!”程远冲驾驶舱大喊。
“探海号”猛地转向,船身擦过暗礁发出刺耳的声响,却成功把刀疤脸的船引到了布满浅滩的海域。
只听“哐当”一声巨响,对方的打捞船撞上暗礁,螺旋桨瞬间报废。
刀疤脸站在甲板上气急败坏地咒骂,程远却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