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半岛往事

关灯
辽东湾的秋浪带着铁锈味,程远趴在“探海号”的甲板上,望着水下机器人传回的画面——黑石礁盘深处,一截带倒钩的铁矛正斜插在沉船残骸里,矛尖的菱形纹路虽覆着厚厚的钙化物,却能看出是隋代军用器械特有的样式。

     “碳十四测出来了,距今1420年,正好是大业八年。

    ”张瑜举着平板电脑跑过来,防风镜上还沾着浪花,“你看这矛杆的木质纤维,是辽东松,和《隋书》记载来护儿舰队‘造海船于东莱’的木料完全对得上。

    ”她突然放大画面,“矛尖缠着的织物残片,是麻布铠甲的碎片,应该是隋军水师的装备。

    ” 林珊正对着海图标注航线,笔尖在图上划出一道从东莱到平壤的虚线:“来护儿第一次东征走的就是横渡黄海航线,直线距离约五百海里,按隋船每天七十海里的航速,七天就能到。

    ”她指着图上的涡流标记,“但这里的暗流速度达每秒1.5米,难怪《资治通鉴》说‘船多飘没’——他们肯定是遇上了气旋。

    ” 郑海峰在卑沙城遗址的夯土里有了发现。

    他跪在残垣断壁间,用毛刷扫开表层的黄土,一块带“高丽”铭文的城砖渐渐显露,砖面的箭痕密集如蜂窝。

    “是唐军攻城的证据!”他掏出卷尺测量箭痕深度,“箭头直径约三厘米,是唐代‘破甲箭’的尺寸,和张亮水师攻打卑沙城的记载对得上。

    ” 程远沿着海岸线往东走,在鸭绿江口的淤泥中踩到一块弧形铜片。

    清理后发现是船尾的舵叶残部,上面的平衡锤设计比隋代海鹘船更精巧。

    “是贞观十九年的唐军战船!”他想起《新唐书》里“张亮率舟师四万渡海”的记载,“这舵叶的弧度能承受更大的风浪,说明唐代造船技术比隋代进步多了。

    ” 暮色降临时,林珊突然指着远处的礁石群:“那里的水下地形很奇怪,像是人为堆积的。

    ”水下探测器下潜后,屏幕上赫然出现数十根排列整齐的木桩,桩顶还缠着未腐烂的铁链。

    “是沉船障碍!”程远恍然大悟,“高丽人肯定在这里设了暗桩,难怪来护儿第一次东征会大败。

    ” 夜里的营地突然响起警报。

    程远抓起夜视仪,只见几个黑影正用洛阳铲在遗址上挖掘,为首的刀疤脸手里拿着张泛黄的地图,上面的标记竟与他们的考古坐标重合。

    “又是‘海耗子’!”林珊气得发抖,郑海峰早已启动了无人机干扰器,对方的定位设备瞬间失灵。

     “警察已经在路上了。

    ”张瑜举着卫星电话喊道。

    刀疤脸等人见状不妙,扛起工具就往海边跑,慌乱中掉了个防水袋——里面是几块带“开元通宝”字样的铜钱,边缘还沾着沉船的木屑。

    程远捡起铜钱,突然注意到上面的磨损痕迹与鸭绿江出土的唐军钱币完全一致。

     “他们在找张亮舰队的沉船。

    ”林珊看着远处消失的船影,“可惜他们不懂,真正的宝藏不是金银,是这些航路上的故事。

    ”程远望着月光下的鸭绿江入海口,突然明白为什么唐太宗要执着于收复辽东——这里的每一朵浪花,都在诉说着文明交汇的过往。

     锦江入海口的潮汐带着海菜的腥气。

    程远站在韩国熊津江口的滩涂上,看着林珊用洛阳铲取出的土样——灰褐色的淤泥里混着几粒釉料颗粒,在阳光下泛着青绿色,是典型的唐代越窑瓷特征。

     “是苏定芳舰队的遗物!”林珊用放大镜观察颗粒,“釉料里的石英含量高达30%,和浙江上林湖窑口的配方完全一样。

    显庆五年苏定芳渡海伐百济,肯定带了不少越窑瓷作为军资。

    ”她指着远处的浅滩,“《资治通鉴》说‘百济据熊津江口拒之’,战场应该就在这一带。

    ” 郑海峰的金属探测器在沙地里发出急促的蜂鸣。

    当他徒手刨开沙子,一把锈迹斑斑的横刀露了出来,刀柄的缠绳虽已碳化,却仍能看出是唐军特有的“双股缠”技法。

    “是陌刀队的装备!”他掂量着刀的重量,“刃长三尺,符合《唐六典》记载的军用标准,应该是激战中掉落的。

    ” 张瑜在水下遗址有了惊人发现。

    她指挥机械臂拨开珊瑚丛,一艘唐代沉船的残骸渐渐显露,舱里的开元通宝整齐排列,旁边还堆着新罗的海豹皮。

    “是唐与新罗的贸易船!”她调出沉船的木材检测报告,“杉木来自江浙,船板拼接用的是‘斜穿钉’工艺,和我们在扬州唐船看到的一模一样。

    ” 程远在附近的古墓群中,发现了一块带铭文的墓志铭。

    碑文中“大唐熊津都督府”几个字虽已风化,却能辨认出是汉字隶书,落款时间是龙朔三年——正是刘仁轨大败倭军的那一年。

    “这是唐军驻守百济的证据。

    ”他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