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小野妹子
关灯
小
中
大
渐渐重合。
“你说,阿閇比卖最后到底有没有回到日本?”张瑜突然问道。
程远望着雾中渐渐清晰的蛇岛,想起古墓里那些整齐码放的经卷。
“我觉得她回去了。
”他说,“你看那些经卷,摆放得那么整齐,像是有人回来过,只是没能把它们都带走。
也许她后来成了遣唐使船队的向导,把这片海的秘密告诉了更多人。
” 张瑜笑了笑,把经卷放进收纳箱。
“就像小野妹子,”她说,“历史记住了他的名字,但也许在他身后,还有很多像阿閇比卖这样的女性,她们的故事藏在海底,藏在古墓里,等着我们去发现。
” 雾彻底散了,阳光洒在海面上,像铺了层碎金子。
程远望着沉船的方向,仿佛看见一艘挂着八咫鸟旗的船正破浪而来,船头站着个梳着垂发的女子,她手里的经卷在风中轻轻翻动,上面的字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是跨越千年的文明,在时光里刻下的印记。
四、母系余晖里的航海图 整理文物的帐篷里弥漫着消毒水和海水的混合气味。
程远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从盗船追回的铜镜拼起来。
镜面已经碎成了十几块,但背面的八咫鸟纹依旧清晰,鸟嘴里衔着的“唐”字玉璧,缺了个小角。
“找到这个了。
”林珊拿着个镊子走过来,镊子上夹着块小小的铜片,“在麻袋的碎片里发现的,应该是玉璧上掉下来的。
” 程远接过铜片,果然和玉璧的缺口严丝合缝。
他把铜片粘回去时,突然注意到玉璧内侧刻着几个极小的字:“道在海中”。
“这是航海口诀。
”张瑜凑过来看,“日本古代的航海者会把航线刻在器物上,‘道在海中’意思是顺着洋流走就能找到路。
”她翻出手机里的洋流图,“你看,从蛇岛到对马岛的洋流是顺时针的,正好形成一个环流,就像大海自己画的航线。
” 程远想起阿閇比卖的名字,突然明白:这位女性首领不仅懂航海,还把航线密码藏在了铜镜里。
那些看似简单的纹饰,其实是写给后人的航海图。
林新宇拿着那卷被撕坏的《法华经》跑进来,脸上带着兴奋:“我在经卷的夹层里发现了东西!”他小心翼翼地展开经卷,只见两层纸之间夹着一张泛黄的麻纸,上面用墨画着几座岛屿的轮廓,岛屿之间用虚线连接,旁边还标注着几个汉字:“值嘉岛”“壹岐”“对马”。
“是遣隋使的航线图!”张瑜的眼睛亮了起来,“这比《隋书》里记载的详细多了。
你看这里,值嘉岛旁边画了个小圆圈,应该是指港口。
壹岐岛和对马岛之间画了只鸟,应该是说从这里走‘飞鸟航线’最快。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程远盯着航线图上的一个标记——在蛇岛的位置,画了个小小的螺旋纹,跟陶罐上的“女阴纹”一模一样。
“这是阿閇氏的标记。
”他说,“说明蛇岛是她们船队的补给点。
” 郑海峰拿着份报告走进来:“海警审出结果了,那帮‘海耗子’是蛇岛附近的渔民,祖上一直流传着‘岛下有宝’的说法。
他们说,岛上的老人讲过,以前有群‘渡海的女人们’把宝物藏在了山里。
” 程远突然想起古墓里的刻字“永年”,或许阿閇比卖当年留下的不只是经卷和铜镜,还有一个约定——让后人记得,曾有群女性跨越山海,为文明的传递破浪前行。
夜幕降临时,考古队在营地升起了篝火。
程远把那张麻纸航线图铺在石头上,借着火光仔细看。
张瑜坐在他身边,手里拿着那枚刻着“比卖”的玉簪。
“你说,阿閇比卖会不会见过小野妹子?”她突然问。
程远想了想,点头:“肯定见过。
公元607年那次出使,船队里说不定就有她。
你看这航线图,跟小野妹子走的北路航线完全一致。
也许就是她,教小野妹子怎么避开黑水沟的乱流。
” 林新宇和林珊凑过来,手里拿着个刚修复好的陶罐。
“这罐子里还有东西。
”林珊倒出些黑色的粉末,“像是某种香料,跟我们在沉船货舱里发现的一样。
” 程远捻起一点粉末闻了闻,一股淡淡的檀香混合着海水的咸味。
“是龙脑香。
”他说,“隋代的时候,这东西只有中国才有,日本贵族把它当宝贝。
阿閇比卖带这么多龙脑香,肯定是想献给推古天皇。
” 篝火噼啪作响,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
程远望着远处黑沉沉的海面,仿佛看见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夜晚,阿閇比卖和小野妹子坐在甲板上,借着月光研究航线图。
海浪拍打着船舷,龙脑香的气息在风中飘散,他们说着彼此刚学会的对方的语言,虽然磕磕绊绊,眼神里却都闪着对远方的向往。
“其实历史挺不公平的。
”张瑜轻声说,“小野妹子成了名留青史的使者,可阿閇比卖这样的人,连名字都只在木简上留下几个字。
” 程远拿起那枚玉簪,在火光下转了转。
“但她们留下的东西会说话。
”他说,“这玉簪,这航线图,这经卷上的字,都是她们的声音。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捡起来,告诉更多人。
” 第二天清晨,程远带着队员再次潜入沉船遗址。
这一次,他们在货舱的角落里发现了个小小的木盒,里面装着十几枚贝壳,每枚贝壳上都刻着个“比”字。
“是阿閇比卖的信物。
”张瑜捧着贝壳,眼里闪着泪光,“她肯定是想把这些贝壳带回日本,分给族里的姐妹们。
” 程远把贝壳放进密封袋,突然注意到盒底刻着一行字:“海为路,人为桥”。
他想起那些跨越东海的遣隋使、遣唐使,想起鉴真东渡时的执着,想起圆仁入唐时的虔诚——他们不都是海路上的桥吗? 返航时,“探索者号”驶过蛇岛。
程远站在甲板上,望着那座渐渐远去的岛屿,心里突然很平静。
他知道,阿閇比卖和小野妹子的故事还没结束,在这片海域的某个角落,还有更多的秘密等着被发现。
张瑜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张刚画好的图——是那枚玉簪上的忍冬花,旁边写着行小字:“唐花,日开”。
程远笑了笑,把图折好放进兜里。
海风吹拂着船帆,带着海水的咸味和淡淡的檀香。
他知道,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些跨越山海的故事,文明的种子就会像忍冬花一样,在不同的土壤里绽放。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考古浮海记
“你说,阿閇比卖最后到底有没有回到日本?”张瑜突然问道。
程远望着雾中渐渐清晰的蛇岛,想起古墓里那些整齐码放的经卷。
“我觉得她回去了。
”他说,“你看那些经卷,摆放得那么整齐,像是有人回来过,只是没能把它们都带走。
也许她后来成了遣唐使船队的向导,把这片海的秘密告诉了更多人。
” 张瑜笑了笑,把经卷放进收纳箱。
“就像小野妹子,”她说,“历史记住了他的名字,但也许在他身后,还有很多像阿閇比卖这样的女性,她们的故事藏在海底,藏在古墓里,等着我们去发现。
” 雾彻底散了,阳光洒在海面上,像铺了层碎金子。
程远望着沉船的方向,仿佛看见一艘挂着八咫鸟旗的船正破浪而来,船头站着个梳着垂发的女子,她手里的经卷在风中轻轻翻动,上面的字迹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是跨越千年的文明,在时光里刻下的印记。
四、母系余晖里的航海图 整理文物的帐篷里弥漫着消毒水和海水的混合气味。
程远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从盗船追回的铜镜拼起来。
镜面已经碎成了十几块,但背面的八咫鸟纹依旧清晰,鸟嘴里衔着的“唐”字玉璧,缺了个小角。
“找到这个了。
”林珊拿着个镊子走过来,镊子上夹着块小小的铜片,“在麻袋的碎片里发现的,应该是玉璧上掉下来的。
” 程远接过铜片,果然和玉璧的缺口严丝合缝。
他把铜片粘回去时,突然注意到玉璧内侧刻着几个极小的字:“道在海中”。
“这是航海口诀。
”张瑜凑过来看,“日本古代的航海者会把航线刻在器物上,‘道在海中’意思是顺着洋流走就能找到路。
”她翻出手机里的洋流图,“你看,从蛇岛到对马岛的洋流是顺时针的,正好形成一个环流,就像大海自己画的航线。
” 程远想起阿閇比卖的名字,突然明白:这位女性首领不仅懂航海,还把航线密码藏在了铜镜里。
那些看似简单的纹饰,其实是写给后人的航海图。
林新宇拿着那卷被撕坏的《法华经》跑进来,脸上带着兴奋:“我在经卷的夹层里发现了东西!”他小心翼翼地展开经卷,只见两层纸之间夹着一张泛黄的麻纸,上面用墨画着几座岛屿的轮廓,岛屿之间用虚线连接,旁边还标注着几个汉字:“值嘉岛”“壹岐”“对马”。
“是遣隋使的航线图!”张瑜的眼睛亮了起来,“这比《隋书》里记载的详细多了。
你看这里,值嘉岛旁边画了个小圆圈,应该是指港口。
壹岐岛和对马岛之间画了只鸟,应该是说从这里走‘飞鸟航线’最快。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程远盯着航线图上的一个标记——在蛇岛的位置,画了个小小的螺旋纹,跟陶罐上的“女阴纹”一模一样。
“这是阿閇氏的标记。
”他说,“说明蛇岛是她们船队的补给点。
” 郑海峰拿着份报告走进来:“海警审出结果了,那帮‘海耗子’是蛇岛附近的渔民,祖上一直流传着‘岛下有宝’的说法。
他们说,岛上的老人讲过,以前有群‘渡海的女人们’把宝物藏在了山里。
” 程远突然想起古墓里的刻字“永年”,或许阿閇比卖当年留下的不只是经卷和铜镜,还有一个约定——让后人记得,曾有群女性跨越山海,为文明的传递破浪前行。
夜幕降临时,考古队在营地升起了篝火。
程远把那张麻纸航线图铺在石头上,借着火光仔细看。
张瑜坐在他身边,手里拿着那枚刻着“比卖”的玉簪。
“你说,阿閇比卖会不会见过小野妹子?”她突然问。
程远想了想,点头:“肯定见过。
公元607年那次出使,船队里说不定就有她。
你看这航线图,跟小野妹子走的北路航线完全一致。
也许就是她,教小野妹子怎么避开黑水沟的乱流。
” 林新宇和林珊凑过来,手里拿着个刚修复好的陶罐。
“这罐子里还有东西。
”林珊倒出些黑色的粉末,“像是某种香料,跟我们在沉船货舱里发现的一样。
” 程远捻起一点粉末闻了闻,一股淡淡的檀香混合着海水的咸味。
“是龙脑香。
”他说,“隋代的时候,这东西只有中国才有,日本贵族把它当宝贝。
阿閇比卖带这么多龙脑香,肯定是想献给推古天皇。
” 篝火噼啪作响,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
程远望着远处黑沉沉的海面,仿佛看见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夜晚,阿閇比卖和小野妹子坐在甲板上,借着月光研究航线图。
海浪拍打着船舷,龙脑香的气息在风中飘散,他们说着彼此刚学会的对方的语言,虽然磕磕绊绊,眼神里却都闪着对远方的向往。
“其实历史挺不公平的。
”张瑜轻声说,“小野妹子成了名留青史的使者,可阿閇比卖这样的人,连名字都只在木简上留下几个字。
” 程远拿起那枚玉簪,在火光下转了转。
“但她们留下的东西会说话。
”他说,“这玉簪,这航线图,这经卷上的字,都是她们的声音。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把这些声音捡起来,告诉更多人。
” 第二天清晨,程远带着队员再次潜入沉船遗址。
这一次,他们在货舱的角落里发现了个小小的木盒,里面装着十几枚贝壳,每枚贝壳上都刻着个“比”字。
“是阿閇比卖的信物。
”张瑜捧着贝壳,眼里闪着泪光,“她肯定是想把这些贝壳带回日本,分给族里的姐妹们。
” 程远把贝壳放进密封袋,突然注意到盒底刻着一行字:“海为路,人为桥”。
他想起那些跨越东海的遣隋使、遣唐使,想起鉴真东渡时的执着,想起圆仁入唐时的虔诚——他们不都是海路上的桥吗? 返航时,“探索者号”驶过蛇岛。
程远站在甲板上,望着那座渐渐远去的岛屿,心里突然很平静。
他知道,阿閇比卖和小野妹子的故事还没结束,在这片海域的某个角落,还有更多的秘密等着被发现。
张瑜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张刚画好的图——是那枚玉簪上的忍冬花,旁边写着行小字:“唐花,日开”。
程远笑了笑,把图折好放进兜里。
海风吹拂着船帆,带着海水的咸味和淡淡的檀香。
他知道,只要还有人记得这些跨越山海的故事,文明的种子就会像忍冬花一样,在不同的土壤里绽放。
喜欢考古浮海记请大家收藏:()考古浮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