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渤海通骋
关灯
小
中
大
海底遗址有了重大发现。
当潜水机器人传回高清图像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沉船的货舱里整齐码放着陶罐,罐身的蓖纹间竟用朱砂画着北斗七星,在昏暗的海底依然清晰可辨。
“是导航图!”他放大其中一个陶罐的图像,手指在屏幕上指点着,“罐底的‘盐州’二字,说明这些是从毛口崴直接运过来的,这是渤海人独创的导航方式,太神奇了。
” 张瑜在能登国衙遗址的排水沟里,发现了一堆兽骨,种类繁多。
经检测,这些熊骨和貂骨的DNA与渤海上京龙泉府出土的狩猎品完全一致,而骨头上的切割痕迹显示它们曾被制成贡品,形状规整。
“是《渤海国志长编》记载的‘岁贡方物’!”她指着其中一块肩胛骨,语气中带着喜悦,“上面的刀痕和日本正仓院收藏的渤海刀完全匹配,连力度都一样,可见是用同一把刀切割的。
” 程远沿着史料记载的筑紫航路潜水勘察。
海水比波谢特湾更加温暖,各种海洋生物在身边游弋。
在对马岛附近的海沟里,他发现了一块断裂的船板,板上的“渤海式”榫卯结构中,竟嵌着日本产的樟木楔子,严丝合缝。
“是759年走筑紫道的船队!”他浮出水面时嘴唇冻得发紫,用毛巾擦着脸说,“《续日本纪》说那次‘舟行迂远’,这船板的拼接方式明显是在日本修补过的,樟木在日本很常见,而渤海多用松木。
” 最意外的发现藏在加贺的一座古墓里。
林珊在墓主人的陪葬品中,找到一串水晶念珠,珠子晶莹剔透,在灯光下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珠子的穿孔处刻着极小的“渤海”二字,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而线绳的纤维检测显示是日本产的“倭锦”,质地细密。
“是互赠的礼物!”她小心翼翼地转动念珠,生怕弄坏了这珍贵的文物,“就像日本天皇回赠的‘彩帛百匹’,其实是用渤海的蚕丝织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傍晚整理标本时,刀疤脸的身影突然出现在遗址围栏外,鬼鬼祟祟。
程远通过望远镜看到,他们正用声呐在能登湾海底扫描,船上的起重机还吊着个刚出水的木箱,看起来沉甸甸的。
“他们想盗掘763年日本返航船的残骸!”林新宇急得抓起电话,手指因为紧张有些颤抖。
张瑜早已将坐标发给了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艇的警笛声很快划破了暮色,在海面上回荡。
当刀疤脸等人被带走时,程远捡起他们丢下的木箱残片,发现上面的“渤海”铭文是用现代激光雕刻的,边缘过于光滑,没有岁月的痕迹。
“连做旧都不会。
”他笑着把木片丢进海里,看着它被海浪带走,“真正的唐代铭文会有氧化层,带着历史的沧桑,他们这玩意儿崭新得能反光,一看就是假的。
”林珊望着远处沉没的夕阳,天空被染成了绚丽的红色,突然指着海面的波光:“你看那航迹,多像《三国史记》里说的‘舟如连星’,美极了。
” 夜里,程远和林新宇坐在能登的温泉旅馆里,泡着温泉,驱散一天的疲惫。
窗外的樱花飘落,像粉色的精灵。
林新宇突然从包里掏出个信封,里面是片从日本国立博物馆借来的陶片,上面的“龙原府”三字旁,竟刻着个小小的“倭”字,笔画娟秀。
“是882年渤海最后一次通聘时的遗物。
”他把陶片放在程远掌心,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边缘的磨损说明它被反复触摸过,就像两国使者握着它起誓一样,充满了仪式感。
” 离开能登湾时,程远望着远处的对马岛,在海雾中若隐若现。
林新宇指着海图上的航线:“从盐州到能登的486海里,渤海人走了两百年,这两百年里,有多少故事啊。
”他突然笑起来,带着憧憬,“你说那些沉船里的瓷器,会不会还在海底看着我们?见证着今天的一切。
”程远握紧那片鎏金,感受着它的温度,突然明白:所谓通聘,从来都不只是使团的往来,更是让文明在惊涛骇浪中相互辨认的微光,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咸镜南道的夏雨敲打着吐号浦的礁石,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像是大自然在演奏一曲激昂的乐章。
程远跪在南海府遗址的泥层里,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和衣服,他却毫不在意,指尖抠出一块带冰裂纹的瓷片。
瓷面的青釉泛着幽光,在雨中更显温润,底部的“南海府”铭文虽被海浪磨平,却在胎土里发现了与日本筑紫窑相似的石英颗粒,这是文化交融的痕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是774年史都蒙船队的遗物!”林珊用塑料布接住雨水,为瓷片遮雨,瓷片在她掌心泛着冷光,“《续日本纪》说他们‘西指对马岛’,这瓷片的釉色和筑紫大宰府出土的渤海瓷器完全一致,连釉层的厚度都分毫不差。
”她突然指向瓷片边缘的修补痕,语气中带着惊叹,“用的是日本的漆树胶,说明在对马岛修补过,这是当时应急的办法,却也留下了两国交往的证据。
” 郑海峰的无人机在朝鲜半岛东海岸拍到了惊人画面:一处被海水淹没的石构建筑,在蓝色的海水中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宏伟。
其柱础的排列方式与渤海南京南海府的宫殿遗址如出一辙,布局严谨。
“是吐号浦古港!”他放大屏幕上的图像,眼神专注,“你看这些柱础上的凹槽,和盐州港出土的系船柱一模一样,是为了更好地固定船只,防止被海浪冲走。
” 张瑜在沉船遗址的淤泥里,发现了一堆铜铃,数量不少。
铃身的纹饰是渤海典型的缠枝纹,线条流畅,而铃舌的材质却是日本的和铜,上面还刻着“天平宝字”的年号,清晰可辨。
“是唐日合璧的器物!”她摇晃其中一只铜铃,清脆的铃声在雨中回荡,“声音和正仓院收藏的‘渤海铃’完全相同,说明是专门为通聘打造的,融合了两国的工艺精华。
” 程远带着水下摄像机潜入朝鲜海峡。
这里的海水更加深邃,光线昏暗。
在一处珊瑚礁盘下,他发现了一艘沉船的残骸,船体的木板上既有用渤海技法的“鱼鳞式”拼接,又有日本的“桟継ぎ”(榫卯)结构,两种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是773年乌须弗使团的船!”他调整镜头对准船尾,声音因为激动
当潜水机器人传回高清图像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沉船的货舱里整齐码放着陶罐,罐身的蓖纹间竟用朱砂画着北斗七星,在昏暗的海底依然清晰可辨。
“是导航图!”他放大其中一个陶罐的图像,手指在屏幕上指点着,“罐底的‘盐州’二字,说明这些是从毛口崴直接运过来的,这是渤海人独创的导航方式,太神奇了。
” 张瑜在能登国衙遗址的排水沟里,发现了一堆兽骨,种类繁多。
经检测,这些熊骨和貂骨的DNA与渤海上京龙泉府出土的狩猎品完全一致,而骨头上的切割痕迹显示它们曾被制成贡品,形状规整。
“是《渤海国志长编》记载的‘岁贡方物’!”她指着其中一块肩胛骨,语气中带着喜悦,“上面的刀痕和日本正仓院收藏的渤海刀完全匹配,连力度都一样,可见是用同一把刀切割的。
” 程远沿着史料记载的筑紫航路潜水勘察。
海水比波谢特湾更加温暖,各种海洋生物在身边游弋。
在对马岛附近的海沟里,他发现了一块断裂的船板,板上的“渤海式”榫卯结构中,竟嵌着日本产的樟木楔子,严丝合缝。
“是759年走筑紫道的船队!”他浮出水面时嘴唇冻得发紫,用毛巾擦着脸说,“《续日本纪》说那次‘舟行迂远’,这船板的拼接方式明显是在日本修补过的,樟木在日本很常见,而渤海多用松木。
” 最意外的发现藏在加贺的一座古墓里。
林珊在墓主人的陪葬品中,找到一串水晶念珠,珠子晶莹剔透,在灯光下散发着柔和的光芒。
珠子的穿孔处刻着极小的“渤海”二字,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而线绳的纤维检测显示是日本产的“倭锦”,质地细密。
“是互赠的礼物!”她小心翼翼地转动念珠,生怕弄坏了这珍贵的文物,“就像日本天皇回赠的‘彩帛百匹’,其实是用渤海的蚕丝织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傍晚整理标本时,刀疤脸的身影突然出现在遗址围栏外,鬼鬼祟祟。
程远通过望远镜看到,他们正用声呐在能登湾海底扫描,船上的起重机还吊着个刚出水的木箱,看起来沉甸甸的。
“他们想盗掘763年日本返航船的残骸!”林新宇急得抓起电话,手指因为紧张有些颤抖。
张瑜早已将坐标发给了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艇的警笛声很快划破了暮色,在海面上回荡。
当刀疤脸等人被带走时,程远捡起他们丢下的木箱残片,发现上面的“渤海”铭文是用现代激光雕刻的,边缘过于光滑,没有岁月的痕迹。
“连做旧都不会。
”他笑着把木片丢进海里,看着它被海浪带走,“真正的唐代铭文会有氧化层,带着历史的沧桑,他们这玩意儿崭新得能反光,一看就是假的。
”林珊望着远处沉没的夕阳,天空被染成了绚丽的红色,突然指着海面的波光:“你看那航迹,多像《三国史记》里说的‘舟如连星’,美极了。
” 夜里,程远和林新宇坐在能登的温泉旅馆里,泡着温泉,驱散一天的疲惫。
窗外的樱花飘落,像粉色的精灵。
林新宇突然从包里掏出个信封,里面是片从日本国立博物馆借来的陶片,上面的“龙原府”三字旁,竟刻着个小小的“倭”字,笔画娟秀。
“是882年渤海最后一次通聘时的遗物。
”他把陶片放在程远掌心,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边缘的磨损说明它被反复触摸过,就像两国使者握着它起誓一样,充满了仪式感。
” 离开能登湾时,程远望着远处的对马岛,在海雾中若隐若现。
林新宇指着海图上的航线:“从盐州到能登的486海里,渤海人走了两百年,这两百年里,有多少故事啊。
”他突然笑起来,带着憧憬,“你说那些沉船里的瓷器,会不会还在海底看着我们?见证着今天的一切。
”程远握紧那片鎏金,感受着它的温度,突然明白:所谓通聘,从来都不只是使团的往来,更是让文明在惊涛骇浪中相互辨认的微光,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咸镜南道的夏雨敲打着吐号浦的礁石,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像是大自然在演奏一曲激昂的乐章。
程远跪在南海府遗址的泥层里,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和衣服,他却毫不在意,指尖抠出一块带冰裂纹的瓷片。
瓷面的青釉泛着幽光,在雨中更显温润,底部的“南海府”铭文虽被海浪磨平,却在胎土里发现了与日本筑紫窑相似的石英颗粒,这是文化交融的痕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是774年史都蒙船队的遗物!”林珊用塑料布接住雨水,为瓷片遮雨,瓷片在她掌心泛着冷光,“《续日本纪》说他们‘西指对马岛’,这瓷片的釉色和筑紫大宰府出土的渤海瓷器完全一致,连釉层的厚度都分毫不差。
”她突然指向瓷片边缘的修补痕,语气中带着惊叹,“用的是日本的漆树胶,说明在对马岛修补过,这是当时应急的办法,却也留下了两国交往的证据。
” 郑海峰的无人机在朝鲜半岛东海岸拍到了惊人画面:一处被海水淹没的石构建筑,在蓝色的海水中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宏伟。
其柱础的排列方式与渤海南京南海府的宫殿遗址如出一辙,布局严谨。
“是吐号浦古港!”他放大屏幕上的图像,眼神专注,“你看这些柱础上的凹槽,和盐州港出土的系船柱一模一样,是为了更好地固定船只,防止被海浪冲走。
” 张瑜在沉船遗址的淤泥里,发现了一堆铜铃,数量不少。
铃身的纹饰是渤海典型的缠枝纹,线条流畅,而铃舌的材质却是日本的和铜,上面还刻着“天平宝字”的年号,清晰可辨。
“是唐日合璧的器物!”她摇晃其中一只铜铃,清脆的铃声在雨中回荡,“声音和正仓院收藏的‘渤海铃’完全相同,说明是专门为通聘打造的,融合了两国的工艺精华。
” 程远带着水下摄像机潜入朝鲜海峡。
这里的海水更加深邃,光线昏暗。
在一处珊瑚礁盘下,他发现了一艘沉船的残骸,船体的木板上既有用渤海技法的“鱼鳞式”拼接,又有日本的“桟継ぎ”(榫卯)结构,两种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是773年乌须弗使团的船!”他调整镜头对准船尾,声音因为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