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市舶浮沉

关灯
珠江口的晨雾,宛如一层轻柔的纱幔,缓缓地铺展开来,将整个世界都笼罩其中。

    那雾气里,裹挟着淡淡的檀香,丝丝缕缕,萦绕不散,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程远身着简单的考古工作服,膝盖跪在光孝寺遗址那略显潮湿的夯土里,周围是一片静谧,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打破这清晨的宁静。

    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小心翼翼地伸出指尖,轻轻地触碰到一枚带棱的铁钉。

     这枚铁钉,安静地躺在泥土之中,仿佛一位沉睡已久的老者。

    它的钉身泛着青黑色的光泽,那是岁月沉淀的颜色,是时光留下的痕迹。

    钉帽上原本精美的莲花纹,已被无数次的潮汐冲刷磨平,可即便如此,依然能让人想象到它曾经的精致模样。

    而在钉尖处,卡着半片青瓷,那是越窑秘色瓷,如同一块温润的美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瓷片的釉面布满了冰裂纹,仿佛是大自然用它那神奇的画笔,勾勒出的一幅神秘画卷。

    在那些细密的裂纹里,还粘着几粒牡蛎壳,像是镶嵌在瓷器上的宝石,见证着它在海底的漫长岁月。

     “是五代市舶司的官船遗物!”张瑜兴奋的声音骤然响起,打破了周围的宁静。

    她匆匆赶来,手中举着放大镜,眼睛紧紧地盯着那枚铁钉,睫毛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在阳光的映照下,宛如晶莹的珍珠。

    “《唐会要》说开元二年设市舶司,这船钉的锻造工艺和光孝寺地宫出土的‘押蕃舶使’铜印完全一致。

    ”她一边说着,一边将放大镜凑近,仔细地观察着钉帽内侧的刻痕,突然,她的手指兴奋地指向那里,“你看这‘蕃’字,和泉州港出土的五代市舶司木牌上的笔迹一模一样。

    ”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眼神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与此同时,郑海峰那边也有了新的发现。

    他手持洛阳铲,在西澳古港的土地上,一下又一下地用力插入,再提起。

    每一次动作,都带着他对历史的敬畏和期待。

    突然,洛阳铲发出一声闷响,他的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神色。

    当他提起铲头,带出的淤土里混着一枚鎏金铜鱼符。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铜鱼符,轻轻拂去上面的泥土,符面的“市舶”二字还沾着朱砂,那鲜艳的红色,仿佛是历史的鲜血,在岁月的长河中依然夺目。

    而鱼腹的榫卯处刻着“广府”二字,刚劲有力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它的身份和使命。

    “是市舶使的信物!”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兴奋。

    他用一块柔软的布,轻轻地擦拭着铜符,仿佛在擦拭着一段珍贵的历史。

    “《资治通鉴》说吕太一发兵作乱时,就带着这种鱼符调遣港兵,这枚的裂痕明显是强行拆分造成的。

    ”他仔细地端详着铜符上的裂痕,眼中透露出一丝沉思,仿佛在试图还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林珊在蕃坊遗址的窖穴里,也有着惊人的发现。

    她蹲在窖穴旁,双手轻轻地拨开层层褐红色的珠贝,那些珠贝在她的指尖滑落,发出清脆的声响。

    随着珠贝被一点点拨开,一个紫檀木盒逐渐露了出来。

    她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盒,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面而来。

    盒内的香料虽已碳化,但凭借着她丰富的经验,仍能辨认出那是乳香与龙脑的混合气息。

    而当她仔细观察盒子的锁扣时,发现在鎏金层下,竟刻着“波斯邸”三字。

    “是阿拉伯商人的货箱!”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惊讶和兴奋。

    她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挑起一缕残香,仿佛在触摸着一段跨越时空的友谊。

    “碳十四检测显示是959年,正好是吴越海舶频繁往来的年份。

    ”她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些阿拉伯商人在广州港忙碌的身影。

     程远带着潜水设备,毅然潜入黄埔古港的水下。

    水下的世界,静谧而神秘,阳光透过海水,洒下一道道金色的光芒,如同梦幻的光束。

    三十米深的海床上,一艘沉船的残骸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一位沉睡的巨人,被珊瑚温柔地包裹着。

    船板的“鱼鳞式”拼接间,嵌着一枚带火痕的铜钉,那铜钉的铸造纹路与光孝寺出土的船钉如出一辙,仿佛是同一双手铸造出来的。

    当他用探杆轻轻地拨开船舷的淤泥,一块带铭文的舱板赫然出现:“市舶司验”四个字的边缘还留着朱砂笔痕,那鲜艳的红色,在黑暗的海底显得格外醒目。

     “看货舱的隔板!”林新宇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电流的杂音,却依然充满了兴奋。

    程远迅速调转水下灯,灯光照亮了货舱的隔板,只见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数字,“七”“三”“九”的符号间,还夹杂着阿拉伯数字的雏形。

    “是抽解的税率!”程远突然想起资料里说唐代市舶司“抽解一分”,这些数字或许正是不同货物的抽税记录。

    他的心跳不由加快,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那些数字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海上贸易的繁荣与繁忙。

     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整个营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众人围坐在帐篷里,整理着一天的标本。

    这时,郑海峰突然举着一块陶片冲进帐篷,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

    陶片的正面是越窑典型的缠枝纹,线条流畅,图案精美,仿佛一幅精美的画卷。

    而背面却用朱砂写着“蕃舶”二字,两种痕迹在边缘处重叠成暗红色,仿佛是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就像阿拉伯商人用的青瓷碗,却刻着市舶司的验记。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疑惑和好奇。

    他把陶片小心翼翼地放进恒温箱,哈出的气在玻璃上凝成了水雾,仿佛是他内心激动的体现。

    “这才是真正的‘互市纹’。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夜里,营地突然传来一阵金属碰撞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程远猛地从睡梦中惊醒,他迅速抓起手电筒,冲出帐篷。

    只见几个黑影正用起重机吊一艘“古船”,为首的是一个刀疤脸,他的手里拿着一张泛黄的“市舶司账簿”,上面的墨迹却泛着油光,一看就知道是伪造的。

    “这帮人连沉船的位置都摸清楚了!”张瑜气得浑身发抖,声音里带着怒意。

    她的眼神中透露出愤怒和无奈,看着那些盗贼肆意妄为,却又无能为力。

    郑海峰早已按下卫星报警器,他的眼神坚定而冷静,仿佛在告诉那些盗贼,他们的罪行即将被揭露。

    远处的巡逻艇灯光很快刺破了夜幕,向着营地飞驰而来。

     当边防人员赶到时,刀疤脸的手下正把一箱“瓷器”往卡车里搬。

    程远仔细观察着那些瓷碗,发现它们的釉色发僵,毫无光泽。

    真正的五代秘色瓷釉面会泛着湖绿色的光晕,如同湖水般清澈动人,而这些仿品的釉色却像一块凝固的猪油,显得呆板而丑陋。

    “他们连船钉的棱数都分不清。

    ”程远看着被没收的“文物”,突然笑出声来。

    他的笑声中充满了嘲讽和不屑,这些盗贼的无知和贪婪让他感到可笑。

    “唐代市舶司的官船用五棱钉,民间船只用四棱钉,他们这堆钉子全是三棱的,一看就是机器压的。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自信和自豪,作为一名考古学家,他对这些历史细节了如指掌。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世界带来了新的生机。

    程远站在琶洲塔上,眺望珠江口。

    晨雾中的货轮往来如梭,它们的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历史的使者,穿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恍惚间,这些货轮竟与千年前的蕃舶重叠,程远仿佛看到了当年广州港的繁荣景象,那些蕃舶满载着货物,从世界各地而来,又满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而去。

    林珊捧着那枚铜鱼符,阳光透过符面的镂空处,在地上投出细碎的光斑,仿佛是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一段段传奇的故事。

    “吕太一发兵时,是不是也攥着这样的鱼符?”她轻轻摩挲着符面的裂痕,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沉思,仿佛在与历史对话。

    “从开元到五代,这港口的每粒沙都记着市舶司的印章。

    ”她的声音轻柔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