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季风谜底
关灯
小
中
大
泉州湾的秋阳,带着独有的咸涩暖意,慷慨地洒在这片古老的海域。
金色的阳光穿透薄薄的云层,在海面上折射出粼粼波光,如同无数碎金在水中跳跃。
程远身着厚重的考古服,跪在后渚港遗址那松软的沙地里,周围散落着各种考古工具,铁锹、刷子、放大镜整齐地摆放在一旁。
他的目光专注而锐利,指尖小心翼翼地触碰到一块带着明显凿痕的花岗岩。
这块花岗岩,仿佛是从远古走来的巨人,静静地卧在沙地之中。
石面布满了蜂窝状的凹坑,那是海浪历经千百年冲刷留下的印记,每一个凹坑都像是一个时光的容器,承载着无数的故事。
而在石顶的凿槽里,竟嵌着半片青铜,铜片的弧面还留着烧灼的黑痕,形状恰似一弯被火烤过的月牙,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
“是唐代的航标石!”林珊举着一本已经泛黄的《海涛志》复印件,兴奋地从远处跑来。
海风调皮地掀起她的衣角,让她看起来像一只即将展翅飞翔的海鸥。
她的脸上洋溢着发现的喜悦,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窦叔蒙说‘夜则置炬其上’,你看这石顶的槽,分明就是插火炬的地方。
”她迅速从背包里拿出软尺,仔细地量着石体的倾斜度,“与水平面成三十七度,这个角度太精确了,正好对准洛阳桥的桥墩。
航船在夜里看到这里的火光,就知道离港口不远了。
” 郑海峰的洛阳铲在航标石旁的沙层里不停地作业,“噗嗤”一声,铲头似乎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
他小心翼翼地提起铲头,带出的沙土里混杂着一块陶片。
他立刻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起来。
陶片的边缘刻着细密的刻度,正面画着简化的北斗七星图案,斗柄清晰地指向正东方向。
“是测星用的‘量天尺’!”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惊喜,眼睛紧紧盯着那些刻度,“每一格相当于唐小尺的一寸,换算成现在的单位就是二点五二厘米,这正好和《海岛算经》里说的测晷工具相吻合。
” 张瑜则在附近的渔村里有了意外收获。
她挨家挨户地走访,希望能从当地渔民口中得到一些关于古代航海的线索。
一位满脸皱纹、精神矍铄的老渔民,听闻他们是来寻找古代航海遗迹的,从家里的一个旧木箱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祖传的木盘,递给了张瑜。
张瑜双手接过木盘,仔细端详起来。
木盘的底部刻着“夏至潮候”四个字,字体古朴而有力。
盘面的同心圆上标着十二时辰,每个时辰旁边都画着波浪线,高潮时的波浪线密集如织,低潮时则疏朗如星。
“是窦叔蒙说的潮汐图!”她兴奋地数着波浪的起伏,“每天两潮,和《海涛志》中‘一晦一明,再潮再汐’的记载完全对得上。
这简直是活的文物啊!” 程远带着沉重的潜水设备,深吸一口气,毅然潜入后渚港外的海域。
水下的世界静谧而神秘,阳光透过海水,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照亮了水下的一切。
在二十米深的海底,一道人工堆砌的石墙蜿蜒如蛇,仿佛一条沉睡的巨龙,守护着这片海域的秘密。
石缝里卡着一艘沉船的残桅,桅杆顶端的铁制斗状物上,还缠着半段焦黑的麻绳。
“是观测北斗的‘望斗’!”程远看着那个铁制斗状物,心中一阵激动,他突然想起资料里说唐代海员“向国唯看日”,这铁斗或许就是固定观测角度的工具。
他拿出水下相机,对着残桅和铁斗拍了多张照片,想要记录下这一重要发现。
当他用探杆小心翼翼地拨开桅杆旁的淤泥时,一块带着铭文的铜牌赫然露了出来。
铜牌上“开元十七年”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辨,下面刻着“舟师王六”和一串数字:“丑时潮至,辰时风转”。
“是航海日志的残片!”程远对着对讲机兴奋地大喊,“这王六肯定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把式,连何时转西南风都记得清清楚楚。
” 傍晚时分,考古队员们回到营地,开始整理一天的标本。
帐篷里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海水的混合气息。
林新宇举着一块贝壳,急匆匆地冲进帐篷,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贝壳内壁用朱砂画着道虹形曲线,曲线末端标着一个“飓”字。
“是预测台风的‘飓母图’!”他指着曲线的弧度解释道,“沈怀远说‘晕如虹则飓风至’,这弧度和气象记录里的台风前兆完全吻合。
古人的智慧真是太令人惊叹了!” 夜里的营地,突然刮起了大风,帆布帐篷被吹得猎猎作响,仿佛随时都会被掀翻。
程远被一阵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惊醒,他迅速穿上外套,钻出帐篷。
只见几个黑影在夜色中忙碌着,刀疤脸的手下正用起重机吊那块航标石,石顶的青铜片已经被撬走,换成了一块刷着红漆的铁皮,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这帮人连石头的朝向都弄反了!”张瑜气得浑身发抖,声音被风吹得发飘,“航标石必须朝南,他们倒过来对着大海,航船看到了只会撞向礁石!” 郑海峰早已在第一时间报了警。
很快,远处传来了警笛声,越来越近。
当边防人员赶到时,刀疤脸正拿着一张伪造的“潮汐表”,向手下比划着什么,表上的波浪线画得乱七八糟,连涨潮时间都标反了,一看就是外行的手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真正的潮候图要结合月相。
”程远捡起他们丢下的青铜仿品,轻蔑地笑了笑,那铜片的弧度僵硬无比,“唐代航标用的青铜要掺锡,敲起来声如钟磬,你们这破铁皮只会当当响,真是可笑。
” 第二天清晨,程远站在航标石旁,看着朝阳从洛阳桥的桥洞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林珊捧着那块贝壳“飓母图”,阳光透过贝壳的虹彩,在沙地上投出流动的光斑,如梦似幻。
“王六他们出海前,肯定也对着这石头拜过。
”林珊轻轻抚摸着石上的凹坑,语气中充满了对古人的崇敬,“季风、潮汐、星象——古人依靠这些在海上辨别方向,寻找航线,比我们现在用GPS还要精准。
” 离开泉州时,程远把那块青铜残片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仿佛那是一件稀世珍宝。
车窗外的刺桐花正开得如火如荼,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映红了半边天。
他突然想起海底石墙上的沉船桅杆,那铁斗指向的北斗星方位——原来所谓的季风,从来都不只是自然的风,更是海员们用眼睛和心记下的航线,让每一阵风都成了回家的路标,指引着他们平安归来。
甬江的春雾,像一层薄薄的轻纱,裹着潮湿的绿意,弥漫在整个宁波港。
雾气中,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港口的轮廓也变得模糊不清,仿佛一幅水墨画。
程远跪在招宝山遗址的泥土里,手中拿着一把小刷子,仔细地清理着地面上的浮土。
突然,他的指尖触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他心中一动,小心翼翼地用刷子刷去周围的泥土,一个铜制的圆盘逐渐显露出来。
这个铜制圆盘,做工精细,边缘刻着二十八宿的名称,每一个字都清
金色的阳光穿透薄薄的云层,在海面上折射出粼粼波光,如同无数碎金在水中跳跃。
程远身着厚重的考古服,跪在后渚港遗址那松软的沙地里,周围散落着各种考古工具,铁锹、刷子、放大镜整齐地摆放在一旁。
他的目光专注而锐利,指尖小心翼翼地触碰到一块带着明显凿痕的花岗岩。
这块花岗岩,仿佛是从远古走来的巨人,静静地卧在沙地之中。
石面布满了蜂窝状的凹坑,那是海浪历经千百年冲刷留下的印记,每一个凹坑都像是一个时光的容器,承载着无数的故事。
而在石顶的凿槽里,竟嵌着半片青铜,铜片的弧面还留着烧灼的黑痕,形状恰似一弯被火烤过的月牙,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
“是唐代的航标石!”林珊举着一本已经泛黄的《海涛志》复印件,兴奋地从远处跑来。
海风调皮地掀起她的衣角,让她看起来像一只即将展翅飞翔的海鸥。
她的脸上洋溢着发现的喜悦,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窦叔蒙说‘夜则置炬其上’,你看这石顶的槽,分明就是插火炬的地方。
”她迅速从背包里拿出软尺,仔细地量着石体的倾斜度,“与水平面成三十七度,这个角度太精确了,正好对准洛阳桥的桥墩。
航船在夜里看到这里的火光,就知道离港口不远了。
” 郑海峰的洛阳铲在航标石旁的沙层里不停地作业,“噗嗤”一声,铲头似乎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
他小心翼翼地提起铲头,带出的沙土里混杂着一块陶片。
他立刻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起来。
陶片的边缘刻着细密的刻度,正面画着简化的北斗七星图案,斗柄清晰地指向正东方向。
“是测星用的‘量天尺’!”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惊喜,眼睛紧紧盯着那些刻度,“每一格相当于唐小尺的一寸,换算成现在的单位就是二点五二厘米,这正好和《海岛算经》里说的测晷工具相吻合。
” 张瑜则在附近的渔村里有了意外收获。
她挨家挨户地走访,希望能从当地渔民口中得到一些关于古代航海的线索。
一位满脸皱纹、精神矍铄的老渔民,听闻他们是来寻找古代航海遗迹的,从家里的一个旧木箱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祖传的木盘,递给了张瑜。
张瑜双手接过木盘,仔细端详起来。
木盘的底部刻着“夏至潮候”四个字,字体古朴而有力。
盘面的同心圆上标着十二时辰,每个时辰旁边都画着波浪线,高潮时的波浪线密集如织,低潮时则疏朗如星。
“是窦叔蒙说的潮汐图!”她兴奋地数着波浪的起伏,“每天两潮,和《海涛志》中‘一晦一明,再潮再汐’的记载完全对得上。
这简直是活的文物啊!” 程远带着沉重的潜水设备,深吸一口气,毅然潜入后渚港外的海域。
水下的世界静谧而神秘,阳光透过海水,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照亮了水下的一切。
在二十米深的海底,一道人工堆砌的石墙蜿蜒如蛇,仿佛一条沉睡的巨龙,守护着这片海域的秘密。
石缝里卡着一艘沉船的残桅,桅杆顶端的铁制斗状物上,还缠着半段焦黑的麻绳。
“是观测北斗的‘望斗’!”程远看着那个铁制斗状物,心中一阵激动,他突然想起资料里说唐代海员“向国唯看日”,这铁斗或许就是固定观测角度的工具。
他拿出水下相机,对着残桅和铁斗拍了多张照片,想要记录下这一重要发现。
当他用探杆小心翼翼地拨开桅杆旁的淤泥时,一块带着铭文的铜牌赫然露了出来。
铜牌上“开元十七年”的字样依然清晰可辨,下面刻着“舟师王六”和一串数字:“丑时潮至,辰时风转”。
“是航海日志的残片!”程远对着对讲机兴奋地大喊,“这王六肯定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把式,连何时转西南风都记得清清楚楚。
” 傍晚时分,考古队员们回到营地,开始整理一天的标本。
帐篷里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海水的混合气息。
林新宇举着一块贝壳,急匆匆地冲进帐篷,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贝壳内壁用朱砂画着道虹形曲线,曲线末端标着一个“飓”字。
“是预测台风的‘飓母图’!”他指着曲线的弧度解释道,“沈怀远说‘晕如虹则飓风至’,这弧度和气象记录里的台风前兆完全吻合。
古人的智慧真是太令人惊叹了!” 夜里的营地,突然刮起了大风,帆布帐篷被吹得猎猎作响,仿佛随时都会被掀翻。
程远被一阵刺耳的金属摩擦声惊醒,他迅速穿上外套,钻出帐篷。
只见几个黑影在夜色中忙碌着,刀疤脸的手下正用起重机吊那块航标石,石顶的青铜片已经被撬走,换成了一块刷着红漆的铁皮,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这帮人连石头的朝向都弄反了!”张瑜气得浑身发抖,声音被风吹得发飘,“航标石必须朝南,他们倒过来对着大海,航船看到了只会撞向礁石!” 郑海峰早已在第一时间报了警。
很快,远处传来了警笛声,越来越近。
当边防人员赶到时,刀疤脸正拿着一张伪造的“潮汐表”,向手下比划着什么,表上的波浪线画得乱七八糟,连涨潮时间都标反了,一看就是外行的手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真正的潮候图要结合月相。
”程远捡起他们丢下的青铜仿品,轻蔑地笑了笑,那铜片的弧度僵硬无比,“唐代航标用的青铜要掺锡,敲起来声如钟磬,你们这破铁皮只会当当响,真是可笑。
” 第二天清晨,程远站在航标石旁,看着朝阳从洛阳桥的桥洞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林珊捧着那块贝壳“飓母图”,阳光透过贝壳的虹彩,在沙地上投出流动的光斑,如梦似幻。
“王六他们出海前,肯定也对着这石头拜过。
”林珊轻轻抚摸着石上的凹坑,语气中充满了对古人的崇敬,“季风、潮汐、星象——古人依靠这些在海上辨别方向,寻找航线,比我们现在用GPS还要精准。
” 离开泉州时,程远把那块青铜残片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仿佛那是一件稀世珍宝。
车窗外的刺桐花正开得如火如荼,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映红了半边天。
他突然想起海底石墙上的沉船桅杆,那铁斗指向的北斗星方位——原来所谓的季风,从来都不只是自然的风,更是海员们用眼睛和心记下的航线,让每一阵风都成了回家的路标,指引着他们平安归来。
甬江的春雾,像一层薄薄的轻纱,裹着潮湿的绿意,弥漫在整个宁波港。
雾气中,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港口的轮廓也变得模糊不清,仿佛一幅水墨画。
程远跪在招宝山遗址的泥土里,手中拿着一把小刷子,仔细地清理着地面上的浮土。
突然,他的指尖触到了一个坚硬的物体,他心中一动,小心翼翼地用刷子刷去周围的泥土,一个铜制的圆盘逐渐显露出来。
这个铜制圆盘,做工精细,边缘刻着二十八宿的名称,每一个字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