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明珠蒙尘,初露锋芒

关灯
魔都之行,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陈默的生活中激荡起层层涟漪。

     帝京拍卖行当晚发生的事情,虽然秦月瑶极力控制消息扩散,但在顶尖的小圈子里,早已不胫而走。

    “神秘青年一语道破油画玄机,国宝《瑞鹤图》残卷重见天日”的故事,被渲染上了各种传奇色彩。

    陈默这个名字,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国内顶级藏家和圈内大佬的视野。

     回到金陵后,陈默的生活并未立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些细微的改变已然发生。

     他的手机不再像以前那样沉寂,偶尔会接到一些陌生的号码,语气客气地询问他是否对某些私人藏品感兴趣,或邀请他参加一些小范围的鉴赏活动。

    他都以需要潜心学习为由,客气地婉拒了。

    他很清楚,根基未稳之前,过度的曝光和应酬并非好事。

     苏晚晴与他的联系愈发频繁和自然。

    除了交流鉴宝心得,她开始有意地带他接触金陵本地更接地气的古玩圈子——不是高高在上的拍卖会,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不确定性的古玩市场、旧货地摊。

     “真正的眼力,不仅要能看懂博物馆里的重器,更要能在沙土里淘出真金。

    ”苏晚晴如是说。

     这天上午,阳光正好,苏晚晴便带着陈默来到了金陵有名的“夫子庙古玩一条街”。

    这里与“墨韵斋”的静谧典雅截然不同,人声鼎沸,摩肩接踵。

    两旁店铺林立,更多的是沿街摆放的地摊,各种瓷器、玉器、铜钱、旧书、木雕……琳琅满目,真假难辨。

     空气中弥漫着旧物的气息、尘土味以及摊主们热情的吆喝声。

     “来看看嘞,乾隆官窑,祖传的!” “正宗和田玉,假一赔十!” “老板,看看这大明宣德炉,包老包真!” 嘈杂,混乱,却充满了生机与机遇。

     陈默的“情绪之眼”在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试验场。

    目光所及,大部分地摊货品都笼罩在或浓或淡的灰色雾气中,偶尔有几件散发着微弱的白色光晕,代表其有一定年头但价值不高。

     “这里鱼龙混杂,一百件里未必有一件真品,但若能捡到漏,往往意味着一本万利。

    ”苏晚晴低声提醒,她今天穿着简单的棉麻衬衫和长裤,戴着遮阳帽,显得清爽利落,少了几分在“墨韵斋”时的端庄,多了几分灵动。

     陈默点点头,目光如同精准的雷达,快速扫过一个个摊位。

    他并不急于上手,而是通过“情绪之眼”进行初步筛选,避开那些灰气冲天、明显是批量生产的工艺品摊位。

     走了大半条街,他的目光在一个角落的摊位前停了下来。

     这个摊位不大,摊主是个穿着旧军装、皮肤黝黑、沉默寡言的老头,只是默默地坐着抽烟,并不像其他摊主那样卖力吆喝。

    他的摊位上东西很杂,除了几件常见的民窑青花罐、一些铜钱,还堆着一些锈迹斑斑的铜锁、烟袋锅,甚至还有几个破旧的紫砂壶残片。

     引起陈默注意的,并非那些看起来稍微像点样子的物件,反而是被随意丢在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青花小碗。

     那小碗比普通的饭碗略小,胎体看起来有些粗糙,釉面不算莹润,上面的青花发色灰暗,画着一株简单的兰草,笔法稚拙,碗底甚至连款识都没有。

    在任何人看来,这都是一件粗劣的民窑制品,甚至可能是近代的仿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