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舆情初起:赞誉与杂音

关灯
些歌词,仿佛带着魔力,迅速渗透进各个角落。

    出租车司机开着电台跟着吼,广场舞大妈们尝试着用它编舞(虽然节奏不太对),连小学校园里,都有男孩子扯着嗓子模仿,尽管唱得脸红脖子粗。

     赞誉如同潮水,从四面八方涌向《铁血长城》剧组,涌向文工团,更涌向了凌云这个名字。

     文工团内部,气氛更是微妙。

     之前那些对凌云爱搭不理,甚至跟着孙宇背后嚼舌根的人,现在看他的眼神都变了。

    惊讶,羡慕,嫉妒,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讨好。

    食堂打饭,大妈的手都不抖了,还给多舀了一勺肉。

     刘晓兴奋得满脸通红,比自己出了名还高兴,围着凌云叽叽喳喳:“火了!真的火了!凌云你看到没!咱们……咱们真的做到了!”他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孙宇则彻底蔫了,像霜打的茄子,见了凌云都绕道走,那点幸灾乐祸和优越感被砸得粉碎,只剩下难堪和惶恐。

    王副主任更是深居简出,据说在团部会议上,被张团长不点名地敲打了几句,脸色阴沉了好几天。

     凌云自己,反而有些不适。

     走在团里,开始有人指指点点,低声议论。

    “看,那就是凌云!”“唱《精忠报国》那个!”目光灼灼,让他后背发僵。

    那种被无数人注视的感觉,无形中放大了他心底那点“舞台焦虑”,让他下意识地想避开人群。

     狂喜过后,是一种沉甸甸的压力。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果然,就在《精忠报国》火遍全网,赞誉达到一个顶峰的时候,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如同精心挑选时机般,冒了出来。

     发声的人,叫汪海。

     汪海,夏国音乐评论界的“名嘴”,自称“独立乐评人”、“审美守门员”。

    早年写过几首不温不火的民谣,后来转型乐评,以言辞犀利、视角“独特”着称,在网络上拥有一批拥趸。

    他最擅长的,就是给各种爆火的作品“泼冷水”,显示自己的“众人皆醉我独醒”。

     他在自己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微博账号,以及几个知名网络专栏上,同步发表了一篇题为《〈精忠报国〉:被宏大叙事裹挟的审美倒退与情感绑架》的长文。

     文章写得极其刁钻。

     他先是“肯定”了歌曲的“传播效果”和“时代意义”,承认其“在一定层面上契合了主流情绪”。

    但笔锋一转,开始了他的“专业剖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指责《精忠报国》旋律“过于直白”,“缺乏音乐性上的精巧构思与层次变化”,是“口号式创作的复辟”;歌词“虽然气势雄浑,但充斥着历史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