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关灯
“你这是要去宛城?”谢衍注意到了灵徽的马车,开口问道。

     灵徽却指了指他额上的汗,从袖中拿出一方帕子递给他,笑道:“七郎怎么放下圣贤文章,开始求田问舍了?” 谢衍接过帕子,神色迟滞了一下,道:“以前只知道清谈苦读,从未关心过黎民生计之事。

    现在来了南阳,才知道原来史书所说的‘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诚不我欺。

    此番匈奴南下劫掠,宛城困守多日,城中无粮可食,危在旦夕。

    那时我才明白,所谓民心安稳,江山社稷都在这田园阡陌之中,不可以不重视。

    ” 他的神色颇为认真,说话时眸光灼灼,闪烁着动人的华彩。

    灵徽便知曾经那个吟风弄月的世家公子,早非旧时模样,成长和成熟便在旦夕之间,这样虚心诚恳的郎君,让她也赞佩不已。

     谢衍拭了拭头上的汗珠,见灵徽笑着看他,以为她不认同,便忙转身又去了田里,不一会儿手中拿了几只麦穗,递给了她:“可知这是什么?” 灵徽自然识得,流离多年,见过太多以前不知道的事务。

     “这是麦子啊。

    ”她拿过,轻轻在手中摆了摆,沉甸甸的触感,已然成熟的标志。

     谢衍点了点头,惊喜道:“我以前并不认识,它未黄时,我以为是草呢。

    后来我才知道,髓饼,汤饼,蒸饼的原料都是它,着实惊讶了一番。

    ” “灵徽,说实话,你其实一直视我为无用的纨绔吧?”他不知想到了什么,眸光陡然暗了下来,语调也显得低沉,“我当初的靠近,也许在你看来只是一种纠缠,让你不堪其扰。

    ” 灵徽哑然,顿了顿,摇了摇头:“你怎么会这样想?” 桑枝低垂,谢衍昳丽的脸落在阴影下,带着显而易见的失落:“经历了许多事情,我才慢慢明白,当初在建康时,我们这些世家子自诩的风流倜傥,洒脱高雅,只会让你觉得幼稚又做作。

    你本不是娇养在深闺中,没有见过世面的女郎,我的那些举止在你眼里一定是荒唐可笑的吧。

    ” 他看着灵徽,自嘲的笑了笑。

     “我那时也不明白,赵玄鉴有什么好,你为何总对他青眼有加。

    现在倒是明白了,你们才是一种人,和建康那些虚假繁华格格不入,注定要在这样的乱世清醒挣扎。

    ” “不知道我现在明白这些,是否会太迟了。

    ” 灵徽回望着他,目光柔和,声音亦轻缓:“你从来都与那些纨绔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妄自菲薄。

    我认识的谢家七郎,待人诚挚,心地善良,是不折不扣的谦谦君子。

    若非如此,我为何愿意与你相交。

    ” 谢衍微微牵了牵唇角,然而神色却愈发落寞:“可是,你还是不喜欢我,对不对?” 感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