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镇上小学的方寸之地

关灯
五年级像一道无形的分水岭,把吴迪从土墙屋和泥巴地里,硬生生划拉到了镇上。

    村里的教学点只到四年级,想继续读书,就得去镇上中心小学住校。

    这意味着,吴迪得离开爷爷奶奶,离开熟悉的一切,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开始一种从未想象过的集体生活。

     临行前的准备,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郑重。

    家里经济拮据,但该置办的一样不能少。

    爷爷赶了趟大集,回来时手里拎着一个崭新的、印着卡通图案的双肩书包,布料挺括,拉链锃亮,看得吴迪眼睛发直。

    还有一个银光闪闪的长方形盒子,爷爷说是饭盒,“铁的……要不就是铝的?反正结实,摔不坏。

    ”奶奶则买了个白色的塑料水壶,容量不小,壶身上写着吴迪的名字。

     但最大的开销,是一个行李箱。

    一个深蓝色的、硬邦邦的人造革箱子。

    爷爷掂量着说:“宿舍没柜子,啥都得往里塞,塞床底下。

    ”这箱子花掉了爷爷卖了一窝猪崽攒下的不小一笔钱。

    吴迪摸着那冰凉光滑的箱面,心里沉甸甸的。

     奶奶忙活了几天。

    她给吴迪缝了两套结实的新被褥,又用家里最好的米,装了满满一个厚实的白布米袋,足够吴迪吃一周。

    最费心思的是菜。

    她炒了香喷喷的梅干菜,里面奢侈地放了不少肥瘦相间的腊肉丁,油汪汪的;又腌了一大罐酸豆角和萝卜干,咸香爽脆。

    这些菜被仔细地装进几个洗得透亮的玻璃罐头瓶里,瓶口用塑料袋和橡皮筋扎了好几层,包得严严实实。

    “这些菜经放,不容易坏,省着点吃,够你对付一周的。

    ”奶奶絮叨着,眼里有不舍,更多的是担忧。

     开学那天,天刚蒙蒙亮。

    土墙屋的煤油灯就亮了。

    爷俩沉默地吃着早饭,空气里弥漫着离别的味道。

    吃完,爷爷把沉重的米袋扛在肩上,一手提着那个崭新的行李箱。

    吴迪则背上新书包,一手拎着装满瓶瓶罐罐的网兜,一手提着水壶和饭盒。

    小小的身影,被一堆行李包围着。

     通往镇上的路,是条坑坑洼洼的黄土路。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

    村里没有通班车,赶集的人全靠两条腿。

    爷爷平时脚步快,赶集一个多小时就能到。

    但今天,爷俩拖着沉甸甸的家当,走得分外艰难。

    行李箱的轮子在土路上磕磕绊绊,发出沉闷的响声。

    米袋压在爷爷佝偻的背上,汗水很快浸湿了他洗得发白的旧褂子。

    吴迪胳膊被勒得生疼,塑料水壶和饭盒随着步伐咣当作响。

     “累不累?歇会儿?”爷爷喘着粗气问。

     “不累,爷爷。

    ”吴迪咬着牙,小脸憋得通红,加快了脚步。

    他不能让爷爷担心。

     爷俩走走停停,平时一个小时的路,硬是走了快两个小时。

    当镇上中心小学那几栋灰扑扑的教学楼终于出现在视野里时,吴迪的腿像灌了铅,心里却莫名地慌张起来。

     学校比村里的大太多了,人也多得让他头晕目眩。

    宿舍是一排低矮的平房。

    推开门,一股混杂着汗味、尘土味和木头味的浑浊气息扑面而来。

    房间很长,两边靠墙摆满了铁架子高低床。

    吴迪被分到靠里的一张上铺。

    宿舍里已经来了不少孩子和家长,吵吵嚷嚷,一片忙乱。

     爷爷帮吴迪把被褥铺好,那个蓝色的行李箱被塞进了狭窄的床底下,几乎占满了床下的空间。

    米袋放在床头,瓶瓶罐罐和水壶饭盒放在床尾。

    爷爷环顾了一下这个拥挤、嘈杂的环境,眉头皱得更紧了,但什么也没说。

    他用粗糙的大手拍了拍吴迪的肩膀:“迪娃子,自己……当心点。

    听老师话。

    饭……要按时蒸,菜省着吃,下周爷爷给你送新的来。

    ” “嗯,晓得了爷爷。

    ”吴迪低着头,声音有点闷。

     爷爷又站了几秒,似乎想再说点什么,最终只是叹了口气,转身就走出了宿舍门。

    吴迪连忙跟出去。

    他看着爷爷微驼的背影,在喧闹的校园里显得有些孤单,正快步朝着校门走去,一次头也没有回。

    吴迪的鼻子猛地一酸,喉咙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眼眶热热的。

    他用力吸了吸鼻子,仰起头,死死盯着灰蒙蒙的天空,把那股想哭的冲动硬生生憋了回去。

    他知道,他不能哭。

    爷爷的背影消失在拐角,一种巨大的、混合着陌生、无助和孤独的情绪,沉甸甸地压在了吴迪的心上。

     真正的住校生活,从第二天清晨刺耳的起床铃开始。

     吴迪摸索着爬下床,拿起塑料水壶。

    里面是昨晚打好的冷水。

    他小心翼翼地倒一点在搪瓷脸盆里,刺骨的凉意激得他一哆嗦。

    胡乱地用毛巾抹了把脸,水珠顺着脖子流进衣领。

    然后,他拿出那个银色的饭盒。

     蒸饭,成了每天生活的核心仪式。

     吴迪学着室友的样子,先打开饭盒盖,用勺子从床头的米袋里舀出定量的米(吃多少舀多少,是奶奶反复叮嘱的)。

    接着,他拧开塑料水壶,把冷水倒进饭盒里,水量要刚好没过米一个指节——这是需要摸索的技术活,水多了饭稀,水少了饭夹生。

    盖上盖子,把饭盒放到地上排队。

    宿舍里十几个孩子都做同样的事,很快地上就摆了一溜儿饭盒。

    值日生会把所有饭盒用绳子或铁丝捆成几大捆,像抬担架一样抬到学校角落的蒸饭房。

    那里有一个巨大的蒸汽锅炉,穿着油腻工作服的师傅会把饭盒一摞摞放进去蒸。

    中午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就像冲锋一样奔向蒸饭房,在弥漫的白茫茫蒸汽和混杂的饭菜气味中,焦急地寻找、辨认属于自己的那一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午饭通常就是米饭就着奶奶做的菜。

    打开玻璃罐,梅干菜炒肉的香味立刻飘出来,油汪汪的腊肉丁是难得的奢侈,引得旁边同学频频侧目。

    酸豆角和萝卜干则负责下饭。

    菜是凉的,但味道很足。

    吴迪总是吃得很仔细,一粒米都不浪费。

    他知道,这罐菜得撑一周。

     吃完饭,大家涌向水房洗碗。

    水龙头不多,排着长长的队。

    吴迪的塑料水壶空了,他得去另一个地方排队打开水,灌满水壶,这关系到下午的饮水和第二天蒸饭、洗漱。

    打水的地方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有一次,吴迪排了半天队,眼看快轮到了,一个高年级的男生蛮横地插到他前面。

    吴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