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炼狱微光
关灯
小
中
大
踏入江州一中复读班的大门,吴迪感觉自己像一颗被投入高速离心机的粒子,瞬间被甩入了巨大的、精密运转的机器之中。
这里没有适应期,没有缓冲带,只有从踏入教室的第一秒就开始的、全功率的冲刺。
学习的洪流,裹挟着每一个人。
天还未亮透,刺耳的起床哨便撕裂了宿舍楼的寂静。
5:50,分秒不差。
走廊里瞬间响起杂沓的脚步声、脸盆的碰撞声、压抑的咳嗽声。
吴迪和室友们像被上了发条,闭着眼睛也能完成穿衣、洗漱。
6:10,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密密麻麻、睡眼惺忪却强打精神的身影。
寒风凛冽,呵气成霜。
人手一本书,语文的古诗词、英语的单词本、政治的要点……在昏暗的天光下,在带操老师锐利的目光注视下,操场上回荡起一片嗡嗡的、如同蜂群般的诵读声。
吴迪跺着冻得发麻的脚,把《离骚》的句子嚼碎了往肚子里咽,试图用知识的温度驱散身体的寒冷。
晨读结束,匆匆扒几口食堂温吞的稀饭馒头,便冲进教室。
一天七节课,无缝衔接。
讲台上,老师们个个都是“战神”,语速飞快,板书龙飞凤舞,恨不得把毕生所学一股脑儿塞进学生脑子里。
数学老师推演公式时粉笔折断的脆响,英语老师连珠炮似的语法分析,物理老师画受力图时手臂的挥舞……信息像密集的冰雹,砸得人头晕目眩。
课间十分钟?那是奢侈品。
大多数时候,是用来冲厕所、冲到办公室堵老师问问题,或者趴在桌子上争分夺秒补个觉的。
教室的空气里,永远弥漫着粉笔灰、汗水和一种高度紧张的、几乎要凝滞的气息。
“吴迪,上节课物理最后那道电磁感应大题,你听懂没?我怎么觉得老王讲的跟答案不太一样?”午休前仅有的几分钟空隙,同桌王超凑过来,眉头拧成了疙瘩。
吴迪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翻开笔记:“你看他这里,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他简化了,其实应该分两段算……”他指着自己演算的步骤。
“靠!原来是这样!我就说嘛!”王超一拍大腿,赶紧埋头抄笔记,“谢了兄弟!中午饭我请你吃包子!” “行,多加个肉的。
”吴迪笑了笑,疲惫感似乎被这点小小的互助冲淡了一丝。
晚自习,是另一场无声的鏖战。
三节大课,从六点半到十点。
教室里静得可怕,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翻书的哗啦声,偶尔夹杂着一声压抑的叹息或咳嗽。
雪白的日光灯管发出单调的嗡鸣,映照着下面一张张年轻却写满疲惫和执着的脸。
试卷、习题册、错题本堆满了课桌,像一座座等待攻克的小山。
老师们常常“光临”,或讲解难题,或进行小测验,将本就稀少的自主时间挤压得所剩无几。
吴迪埋首其中,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工蚁,演算、背诵、纠错。
大脑因长时间高速运转而隐隐作痛,握笔的手指磨出了薄茧。
支撑他的,是倒计时牌上那触目惊心的数字,是心底那份不甘沉沦的倔强。
十点,下自习的铃声如同救赎。
人群沉默地涌出教室,像退潮的黑色海水,涌向宿舍楼。
回到401,已经快十点了。
排队洗漱、洗衣服(只能手洗,动作要快)、整理内务。
等一切收拾妥当,爬上床铺,宿舍的灯准时在10:30熄灭。
黑暗中,偶尔能听到对面上铺王超压低的声音:“喂,吴迪,睡没?今天英语那个完形填空,你选了几个C?” “四个吧……别说话了,老李(宿管)在门外呢。
”吴迪小声提醒,用被子蒙住头。
疲惫像沉重的潮水,瞬间将他淹没。
闭上眼,脑子里还残留着数学公式的碎片和英语单词的幻影。
六七个小时后,那刺耳的哨声将再次响起,新一天的循环又将开始。
身体像一台超负荷运转后勉强冷却的机器,每一个零件都在叫嚣着需要休息。
归家,成了漫长跋涉中短暂的驿站。
复读的时间被压榨得所剩无几。
每个周末,只有周六下午课后到周日中午这点可怜的时间。
回家?对于家在几百里外的吴迪来说,这点时间连路上都不够。
思乡的情绪,只能被深深地压在心底。
唯一的盼头,是“月假”——每个月月末,会放两天半的假。
还有国庆、元旦这类法定长假。
每当这时,吴迪的心就像被点燃了一样。
提前几天就开始收拾东西,把积攒的脏衣服塞进包,把奶奶爱吃的学校门口小卖部的某种饼干买上两包。
放假那天,整个学校都弥漫着一种压抑不住的躁动。
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一响,学生们如同出笼的鸟儿,拎着大包小裹冲向校门。
吴迪也汇入这股洪流,挤上开往汽车站的公交车,再坐上那趟熟悉的、开往家乡方向的线路车。
四小时的车程,不再难熬,窗外飞逝的风景都带着归家的雀跃。
推开熟悉的院门,饭菜的香气总是第一个扑鼻而来。
“爷爷!奶奶!我回来了!” “哎!迪娃子回来啦!”奶奶的声音带着欢喜从灶房传来,“快洗手,饭马上好!坐车累坏
这里没有适应期,没有缓冲带,只有从踏入教室的第一秒就开始的、全功率的冲刺。
学习的洪流,裹挟着每一个人。
天还未亮透,刺耳的起床哨便撕裂了宿舍楼的寂静。
5:50,分秒不差。
走廊里瞬间响起杂沓的脚步声、脸盆的碰撞声、压抑的咳嗽声。
吴迪和室友们像被上了发条,闭着眼睛也能完成穿衣、洗漱。
6:10,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密密麻麻、睡眼惺忪却强打精神的身影。
寒风凛冽,呵气成霜。
人手一本书,语文的古诗词、英语的单词本、政治的要点……在昏暗的天光下,在带操老师锐利的目光注视下,操场上回荡起一片嗡嗡的、如同蜂群般的诵读声。
吴迪跺着冻得发麻的脚,把《离骚》的句子嚼碎了往肚子里咽,试图用知识的温度驱散身体的寒冷。
晨读结束,匆匆扒几口食堂温吞的稀饭馒头,便冲进教室。
一天七节课,无缝衔接。
讲台上,老师们个个都是“战神”,语速飞快,板书龙飞凤舞,恨不得把毕生所学一股脑儿塞进学生脑子里。
数学老师推演公式时粉笔折断的脆响,英语老师连珠炮似的语法分析,物理老师画受力图时手臂的挥舞……信息像密集的冰雹,砸得人头晕目眩。
课间十分钟?那是奢侈品。
大多数时候,是用来冲厕所、冲到办公室堵老师问问题,或者趴在桌子上争分夺秒补个觉的。
教室的空气里,永远弥漫着粉笔灰、汗水和一种高度紧张的、几乎要凝滞的气息。
“吴迪,上节课物理最后那道电磁感应大题,你听懂没?我怎么觉得老王讲的跟答案不太一样?”午休前仅有的几分钟空隙,同桌王超凑过来,眉头拧成了疙瘩。
吴迪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翻开笔记:“你看他这里,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他简化了,其实应该分两段算……”他指着自己演算的步骤。
“靠!原来是这样!我就说嘛!”王超一拍大腿,赶紧埋头抄笔记,“谢了兄弟!中午饭我请你吃包子!” “行,多加个肉的。
”吴迪笑了笑,疲惫感似乎被这点小小的互助冲淡了一丝。
晚自习,是另一场无声的鏖战。
三节大课,从六点半到十点。
教室里静得可怕,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翻书的哗啦声,偶尔夹杂着一声压抑的叹息或咳嗽。
雪白的日光灯管发出单调的嗡鸣,映照着下面一张张年轻却写满疲惫和执着的脸。
试卷、习题册、错题本堆满了课桌,像一座座等待攻克的小山。
老师们常常“光临”,或讲解难题,或进行小测验,将本就稀少的自主时间挤压得所剩无几。
吴迪埋首其中,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工蚁,演算、背诵、纠错。
大脑因长时间高速运转而隐隐作痛,握笔的手指磨出了薄茧。
支撑他的,是倒计时牌上那触目惊心的数字,是心底那份不甘沉沦的倔强。
十点,下自习的铃声如同救赎。
人群沉默地涌出教室,像退潮的黑色海水,涌向宿舍楼。
回到401,已经快十点了。
排队洗漱、洗衣服(只能手洗,动作要快)、整理内务。
等一切收拾妥当,爬上床铺,宿舍的灯准时在10:30熄灭。
黑暗中,偶尔能听到对面上铺王超压低的声音:“喂,吴迪,睡没?今天英语那个完形填空,你选了几个C?” “四个吧……别说话了,老李(宿管)在门外呢。
”吴迪小声提醒,用被子蒙住头。
疲惫像沉重的潮水,瞬间将他淹没。
闭上眼,脑子里还残留着数学公式的碎片和英语单词的幻影。
六七个小时后,那刺耳的哨声将再次响起,新一天的循环又将开始。
身体像一台超负荷运转后勉强冷却的机器,每一个零件都在叫嚣着需要休息。
归家,成了漫长跋涉中短暂的驿站。
复读的时间被压榨得所剩无几。
每个周末,只有周六下午课后到周日中午这点可怜的时间。
回家?对于家在几百里外的吴迪来说,这点时间连路上都不够。
思乡的情绪,只能被深深地压在心底。
唯一的盼头,是“月假”——每个月月末,会放两天半的假。
还有国庆、元旦这类法定长假。
每当这时,吴迪的心就像被点燃了一样。
提前几天就开始收拾东西,把积攒的脏衣服塞进包,把奶奶爱吃的学校门口小卖部的某种饼干买上两包。
放假那天,整个学校都弥漫着一种压抑不住的躁动。
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一响,学生们如同出笼的鸟儿,拎着大包小裹冲向校门。
吴迪也汇入这股洪流,挤上开往汽车站的公交车,再坐上那趟熟悉的、开往家乡方向的线路车。
四小时的车程,不再难熬,窗外飞逝的风景都带着归家的雀跃。
推开熟悉的院门,饭菜的香气总是第一个扑鼻而来。
“爷爷!奶奶!我回来了!” “哎!迪娃子回来啦!”奶奶的声音带着欢喜从灶房传来,“快洗手,饭马上好!坐车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