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屏幕里的河流
关灯
小
中
大
回到406宿舍,吴迪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拆开了包装。
深蓝色的机身握在手里,是全新的、略带磨砂的触感,比那部老诺基亚轻巧许多。
他笨拙地按照说明书开机,设置密码,连上宿舍里时断时续的免费Wi-Fi。
当那个熟悉的绿色微信图标出现在屏幕上,他点开,注册,终于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带着默认风景头像的微信号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连接感”油然而生。
他试着给陈立发了条消息:“在干嘛?”几乎是瞬间,陈立那边就响起了清脆的提示音。
“哟!换智能机了?可以啊吴迪!”陈立抬起头,笑着晃了晃自己的手机,“早该换了!来来来,加个微信!拉你进班群!” 吴迪笨拙地操作着,被拉进了一个名为“机械2103一家人(禁广告)”的微信群。
瞬间,消息提示音“叮咚叮咚”响个不停,各种表情包、通知、闲聊刷屏般涌出。
他有些手忙脚乱,但脸上却抑制不住地漾开笑容,像一条终于汇入河流的涓涓细流。
那部老旧的诺基亚滑盖手机,被他小心翼翼地收进了抽屉最深处,如同埋葬了一段历史。
新手机带来的新奇感如同强效的黏合剂,迅速改变了406宿舍的日常重心,也悄然侵蚀着课堂的边界。
起初,只是位置的挪移。
刚开学时,四人还会尽量往前排挤,试图在教授密集的知识点轰炸中抢得先机。
不知从哪一天起,“占座”的目标悄然变了味道。
清晨冲进教室,他们的目光不再是寻找前排的空位,而是精准地扫向靠近后门的那几排——最好是角落,最好前面有高个子挡着。
“快快快!后门边!那两个座!”陈立眼疾手快,书包“嗖”地飞过去,精准地砸在目标座位上,宣告主权。
吴迪和刘洋紧随其后,迅速落座。
这个位置堪称完美:教授在讲台的声音传到这里已经有些模糊,前面同学的背影形成天然屏障,最重要的是——距离后门只有几步之遥,方便随时“战略转移”。
第一节课,老教授还在讲台上分析着复杂的机械制图投影关系。
吴迪的新手机就放在摊开的课本旁边,屏幕微微亮着。
一条微信消息弹了出来,是班群里有人分享了一个搞笑短视频链接。
他犹豫了一下,手指不受控制地点开。
视频只有十几秒,夸张的表演和魔性的背景音乐瞬间攫取了他的注意力。
他强忍着笑意,肩膀微微耸动。
再抬头时,讲台上复杂的投影线已经变成了他完全看不懂的迷宫。
旁边的刘洋,则早已熟练地插上了耳机线。
细长的白色耳机线从耳朵延伸到桌下,连接着手机。
他一只手撑着下巴,另一只手放在桌下,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滑动。
眼神看似盯着讲台,实则空洞无物,嘴角偶尔因耳机里传来的声音牵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他看的不是网课,而是某部大热的宫斗剧,屏幕上的爱恨情仇远比枯燥的机械原理精彩万倍。
坐在最外侧的赵峰,干脆利落地趴下了。
脑袋枕在交叠的手臂上,脸朝着墙壁,只留下一个后脑勺对着讲台。
呼吸均匀,显然已进入深度睡眠模式。
他的手机屏幕向下,安静地躺在桌肚里,仿佛也一同休眠。
讲台上的教授似乎早已对这种后排生态习以为常,目光扫过这片区域时,并无波澜,依旧平稳地讲着他的课。
只要不发出噪音,不影响前排,便相安无事。
真正考验“技术”和“情谊”的,是那些枯燥乏味又要点名的公共大课,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阶梯教室里坐满了乌泱泱的人头,空气浑浊。
主讲老师是个中年女教师,声音平板,照本宣科。
“点名了!安静!”助教在讲台边高喊一声,拿起花名册。
教室里瞬间安静不少,后排的骚动却暗流涌动。
“靠!老赵还没到!昨晚通宵打本起不来了!”陈立压低声音,用手肘捅了捅旁边的吴迪,眼神焦急,“吴迪,江湖救急!你嗓子像他!帮他应个‘到’!” 吴迪一愣。
帮人答“到”?他下意识地看向讲台方向。
助教已经开始念名字:“赵峰!” 时间紧迫。
陈立和刘洋都紧张地看着他。
吴迪喉结滚动了一下,一种莫名的刺激感和“义气”感混杂着涌上来。
他清了清嗓子,模仿着赵峰那略显沙哑的声线,不大不小地应了一声:“到!” 助教的笔在花名册上划了一下,毫无察觉。
“成了!”陈立咧嘴一笑,冲吴迪竖起大拇指。
吴迪的心跳还有些快,手心微微出汗,但看着陈立和刘洋赞许的眼神,又觉得这点“小冒险”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
一种奇特的、游离于规则之外的轻松感弥漫开来。
当助教念到其他没来的同学名字时,吴迪甚至能听出后排不同角落里响起的、或低沉或尖锐的、明显不属于本人的“到”声。
大家心照不宣,彼此掩护,像在玩一场心照不宣的游戏。
后排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逃过“点卯”的隐秘快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
深蓝色的机身握在手里,是全新的、略带磨砂的触感,比那部老诺基亚轻巧许多。
他笨拙地按照说明书开机,设置密码,连上宿舍里时断时续的免费Wi-Fi。
当那个熟悉的绿色微信图标出现在屏幕上,他点开,注册,终于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带着默认风景头像的微信号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连接感”油然而生。
他试着给陈立发了条消息:“在干嘛?”几乎是瞬间,陈立那边就响起了清脆的提示音。
“哟!换智能机了?可以啊吴迪!”陈立抬起头,笑着晃了晃自己的手机,“早该换了!来来来,加个微信!拉你进班群!” 吴迪笨拙地操作着,被拉进了一个名为“机械2103一家人(禁广告)”的微信群。
瞬间,消息提示音“叮咚叮咚”响个不停,各种表情包、通知、闲聊刷屏般涌出。
他有些手忙脚乱,但脸上却抑制不住地漾开笑容,像一条终于汇入河流的涓涓细流。
那部老旧的诺基亚滑盖手机,被他小心翼翼地收进了抽屉最深处,如同埋葬了一段历史。
新手机带来的新奇感如同强效的黏合剂,迅速改变了406宿舍的日常重心,也悄然侵蚀着课堂的边界。
起初,只是位置的挪移。
刚开学时,四人还会尽量往前排挤,试图在教授密集的知识点轰炸中抢得先机。
不知从哪一天起,“占座”的目标悄然变了味道。
清晨冲进教室,他们的目光不再是寻找前排的空位,而是精准地扫向靠近后门的那几排——最好是角落,最好前面有高个子挡着。
“快快快!后门边!那两个座!”陈立眼疾手快,书包“嗖”地飞过去,精准地砸在目标座位上,宣告主权。
吴迪和刘洋紧随其后,迅速落座。
这个位置堪称完美:教授在讲台的声音传到这里已经有些模糊,前面同学的背影形成天然屏障,最重要的是——距离后门只有几步之遥,方便随时“战略转移”。
第一节课,老教授还在讲台上分析着复杂的机械制图投影关系。
吴迪的新手机就放在摊开的课本旁边,屏幕微微亮着。
一条微信消息弹了出来,是班群里有人分享了一个搞笑短视频链接。
他犹豫了一下,手指不受控制地点开。
视频只有十几秒,夸张的表演和魔性的背景音乐瞬间攫取了他的注意力。
他强忍着笑意,肩膀微微耸动。
再抬头时,讲台上复杂的投影线已经变成了他完全看不懂的迷宫。
旁边的刘洋,则早已熟练地插上了耳机线。
细长的白色耳机线从耳朵延伸到桌下,连接着手机。
他一只手撑着下巴,另一只手放在桌下,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滑动。
眼神看似盯着讲台,实则空洞无物,嘴角偶尔因耳机里传来的声音牵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他看的不是网课,而是某部大热的宫斗剧,屏幕上的爱恨情仇远比枯燥的机械原理精彩万倍。
坐在最外侧的赵峰,干脆利落地趴下了。
脑袋枕在交叠的手臂上,脸朝着墙壁,只留下一个后脑勺对着讲台。
呼吸均匀,显然已进入深度睡眠模式。
他的手机屏幕向下,安静地躺在桌肚里,仿佛也一同休眠。
讲台上的教授似乎早已对这种后排生态习以为常,目光扫过这片区域时,并无波澜,依旧平稳地讲着他的课。
只要不发出噪音,不影响前排,便相安无事。
真正考验“技术”和“情谊”的,是那些枯燥乏味又要点名的公共大课,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阶梯教室里坐满了乌泱泱的人头,空气浑浊。
主讲老师是个中年女教师,声音平板,照本宣科。
“点名了!安静!”助教在讲台边高喊一声,拿起花名册。
教室里瞬间安静不少,后排的骚动却暗流涌动。
“靠!老赵还没到!昨晚通宵打本起不来了!”陈立压低声音,用手肘捅了捅旁边的吴迪,眼神焦急,“吴迪,江湖救急!你嗓子像他!帮他应个‘到’!” 吴迪一愣。
帮人答“到”?他下意识地看向讲台方向。
助教已经开始念名字:“赵峰!” 时间紧迫。
陈立和刘洋都紧张地看着他。
吴迪喉结滚动了一下,一种莫名的刺激感和“义气”感混杂着涌上来。
他清了清嗓子,模仿着赵峰那略显沙哑的声线,不大不小地应了一声:“到!” 助教的笔在花名册上划了一下,毫无察觉。
“成了!”陈立咧嘴一笑,冲吴迪竖起大拇指。
吴迪的心跳还有些快,手心微微出汗,但看着陈立和刘洋赞许的眼神,又觉得这点“小冒险”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
一种奇特的、游离于规则之外的轻松感弥漫开来。
当助教念到其他没来的同学名字时,吴迪甚至能听出后排不同角落里响起的、或低沉或尖锐的、明显不属于本人的“到”声。
大家心照不宣,彼此掩护,像在玩一场心照不宣的游戏。
后排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逃过“点卯”的隐秘快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