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重重压力

关灯
贾士贞刚上了市委大楼,在三楼楼梯口碰上了程文武。

    其实程文武早就看到贾士贞了,可他故意背对着楼梯。

    贾士贞走到他身边,叫了一声:“程秘书!干什么呢?” 程文武漫不经心地转过脸,不冷不热地叫了一声:“贾部长”,然后转身下楼去了。

    贾士贞看着程文武的背影,摇摇头,心里明白程文武是因为分数考得太差,认为这是贾士贞设的障碍,心里不痛快。

    是啊!贾士贞怎么就如此不通情达理呢?市委书记的秘书从来都是特殊人物,过去历任市委书记秘书谁没有被提拔?有的早已当上市委副书记、副市长,有的已经调到省里当厅长、副厅长,就是程文武之前的前两位,一个已经当上县委书记,一个当上常务副县长。

    这也难怪,省委书记的秘书当省长、副省长、市委书记的大有人在,贾士贞一边走一边想。

    这时他已经来到常书记办公室门口,常书记的门留着一条缝,贾士贞轻轻地敲了两下门,里面没有响声,他轻轻地叫了一声:“常书记!” 里面传来常书记的声音:“谁?自己进来!” 贾士贞觉得今天常书记的态度有点不对头,似乎有一股无名火。

    他一边推开门一边说:“常书记,是我。

    组织部贾士贞!” 常书记没有抬头,也没有叫贾士贞坐下,照样在批阅文件。

    贾士贞心想,领导就是领导,领导的脾气往往有点像孩子,下级就得多多原谅,多多包涵着点。

    他走到常书记面前,满脸赔着笑说:“常书记,您找我?” 常书记仍没抬头,半天才说了一句:“坐吧!”贾士贞明显觉得常书记不高兴了,想了想还是坐到常书记对面的椅子上,目光向四周扫了一眼,觉得自己应该给自己找台阶下,缓和这尴尬的气氛。

    看着桌子上摆着香烟,于是他拿起香烟,抽出一支,轻轻地送到常书记的面前,然后自己也抽出一支。

    现在他突然觉得,自己不抽烟在官场上是一大缺憾,然而此刻,他又拿起打火机,啪的一声,打火机亮了,他又去拿起那支香烟,一边送到常书记的手里,一边给他点着火。

    常书记含着烟,吸了两口,这时才抬起头,目光在贾士贞身上足足停留了两分钟。

    在这期间,他居然不顾室内空气被污染,一口接着一口,吞云吐雾,浓烟笼罩着他和贾士贞。

     “士贞。

    ”常友连终于说话了,“你知道吗?自从昨天考试分数公布后,自从分数排名在电视上亮相后,我就一分钟也没有安静过。

    老实说,我听到的多数声音是怨恨,是指责,是批评,弄得我一夜没睡好,要是这样下去,恐怕我这条命也要搭上去了。

    ” 贾士贞说:“常书记,真对不起。

    我没有想到会是这样。

    老实说,我昨天晚上两点多才睡觉,手机和电话几乎被打爆,但是我听到的大部分是赞扬,个别人有怨言,但经我一解释,他们倒也能理解。

    ” 常友连把大半截香烟在烟缸里熄掉,说:“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支持用这种办法选拔领导干部。

    它既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也符合绝大多数干部的愿望。

    事物总是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社会也要大踏步地向前发展,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与时俱进。

    如果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没有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广大农民现在能富裕起来吗?所以,我还是坚决支持你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

    这一点,我作为市委书记的支持态度不容质疑。

    但是,士贞,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你还年轻,工作是事业,事业不能全由着性子来。

    人要有个性,这是对的。

    但也要讲策略。

    你记住我的一句话:为官之道,贵在用忍。

    士贞,这些天,我一直在想,你和我不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有些话我不用去挑明。

    而且我完全可以不用考虑过去你对我的关系,就可以否定你的任何决定,但是我始终没有这样做,也不能这样做。

    ” 贾士贞看着常书记,他感觉到常书记的脸上阴云密布,好像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的征兆。

    贾士贞做好了准备。

    因为任何天气的变化,都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还是那句话,天要下雨,娘要改嫁,随他去!刚才他在楼梯口见到程文武,程秘书的态度已经向他发出了信号。

    如果书记没有刮风,秘书绝不会下雨,秘书的态度,就是领导的晴雨表。

    即使这样,贾士贞仍然从内心钦佩、感谢常书记对他工作的支持,他仍然觉得常书记是一位比较民主,没有把手中的权力看得过重的市委书记。

    但是,常书记今天的态度却让他没了底。

    贾士贞想好的话,到了嘴边,又吞了回去,他依然满脸笑容地看着常书记。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敲了两下门,原来是朱副书记。

    朱化民紧锁眉头,脸拉得很长,看都没看贾士贞一眼,就在旁边的沙发上坐下,气呼呼地说:“常书记,你说现在西臾被搞成了什么样子?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就被扰得无法睡觉,市委还有一点威信吗?现在到处都成了一锅粥。

    这样下去还得了?把书记的秘书,组织部的干部科长搞得威信扫地,叫他们还怎么工作,连领导的脸上都没了光彩!” 常友连看着朱化民,说:“老朱,说话注意影响,别凭个人意气。

    ” 朱化民拍了一下大腿,说:“常书记,当初讨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我就主张要循序渐进。

    现在各级组织部门都在搞公推公选,那种办法也是改革,干部们也能接受。

    公布一些职位让大家报名,然后组织评委进行公推公选。

    全国都在这样做,我们也跟着实行,等到哪天上面有了成熟的方案,我们再照办。

    不是出风头,独树一帜,异想天开就是改革。

    难道除了文化考试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我看用考试的办法也不是什么发明创造,而是复古,是封建社会的八股取士。

    凭一张考卷就决定了谁是状元。

    这个早已被抛弃了的糟粕,现在又捡起来当宝贝,还美其名曰改革!” 贾士贞一直在静静地听着朱副书记的类似发泄的怨言,好几次差点出口反驳。

    贾士贞看着常友连,又看看朱化民,常友连像是在看着文件,头也没抬,没有任何反应,仿佛办公室里只有他一个人。

    朱化民把目光停留在常友连身上,像是等待常书记发表支持他的意见,屋子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

     过了一会儿,贾士贞终于忍不住了,打破了沉默,说:“我觉得朱副书记批评得很有道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底怎么做才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民意,我认为还是要通过实践。

    至于到底是评委公推公选好,还是文化考试更科学合理?各人也有各人的看法,但公推的办法已经被公认主观性太强,不合理的成分比例太大。

    有些地方的所谓公推,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确切可以量化的条件,评委的公推只是根据被推人的单位和个人简介,凭个人的印象,做出主观推断,因此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但是应该承认这种公推比过去少数人决定候选人是一种进步。

    至于第一关采用文化考试的办法是否合理,是不是复古,或者说是否是封建社会的八股取士,这可以交给干部群众讨论。

    就我个人认识来说,从广大干部群众的反映来看,文化考试作为第一关还是深受欢迎的。

    因为这种文化考试真正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给大家一个公平合理的机会,就像高考一样。

    实践证明,文革时期曾一度使用推荐的办法,最终还是被文化考试所代替。

    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给大家同一个平台,让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可以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

    而过去由领导决定干部人选的办法的弊端在于,只有那么几个极少数人,才有机会接触到领导,而大多数人都不在领导的视野当中。

    这些大多数干部即使再有才能,领导也看不到。

    公推虽然扩大了领导的视野,但仍然局限在那几个人当中,这根本体现不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 朱化民转过脸,对着贾士贞说:“问题是,目前你的公开选拔制度算什么?你不要忘了,我们是党管干部。

    首先用一张考卷把绝大部分干部拒之门外,特别是领导信任的了解的那些干部,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这还改革什么?” “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竞争必不可少。

    没有竞争,人类就永远不可能进步,但是竞争往往又十分残酷。

    ”贾士贞不容置疑的说道。

     这时,沉默了许久的常友连抬起头,慢慢拿起桌子上的香烟,不知是一种习惯动作,还是为了缓和三个人之间的气氛,他扔了一支给朱化民,又扔一支给贾士贞,随后自己点着了烟,良久才说:“今天,我们并不是开会。

    我作为市委书记,老朱作为政工副书记,士贞作为市委组织部长,我们仨个知无不言,大家都平心静气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常友连吸了两口烟,脸上微微露出点笑容,接着说:“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央还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地都在探索。

    有些地方的一些做法受到中央的肯定,甚至被写入《干部任免条例》中去,比如任前公示。

    至于干部的推荐和选拔到底该怎么进行,尤其是最初的第一道程序是什么。

    这确实是个大问题。

    比如我们现在需要两名副县长,这两名副县长的候选人怎么产生?由谁来提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刚才大家争论的核心,也是我们需要改革的关键所在。

    ” 常友连说到这里,停了下来,目光在朱化民和贾士贞身上来回移动,过了一会儿接着说道,“过去的方法是,要么市委领导提名,要么市委组织部提名。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是县委向市委提名的,这几种方法都是权力产生的,也是少数人的意志。

    或者说,只要市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长看中的人,无论群众认为好不好,都可能被选用。

    事实是我们过去都是这样做。

    后来发展到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民主推荐。

    然而推荐的结果是什么?又起到多少作用?因为那种民主推荐的结果是保密的,只有极少数人知道。

    这里面的文章,我不多说,你们也明白,何况那种公推也只是部分干部选拔的试验。

    所以干部的选拔、任用,还是沿用老办法。

    刚才你们两位所说的公推和考试,都是一大进步,大家的目的很明确,希望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更合理,更加符合民意,这一点不容置疑。

    只是目前,我们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大家逐步适应新的形势?” 朱化民身体前倾,挥动着双手说:“常书记,这些我不否认。

    但是今后市委常委因此就没有研究干部的职能了吗?有些岗位急需配备干部,难道都必须经过繁琐的程序吗?还有像程秘书这样在领导身边工作的同志,文化考试过不了关,就永远不能得到提拔任用了吗?” 贾士贞接过话头,平静地说:“朱副书记,你刚才说的这些确实都是非常实际的问题。

    比如以后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