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关灯
唐慎被孙岳追着骂了三天,他答应了请孙胖吃紫阳书院门口的大肉包,胖子才解了气。

     孙岳:“你哪里是唐家的少爷,珍宝阁你肯定有掺一腿!” 孙岳又不是傻子,家里有钱的人姑苏府多了去了,但能进紫阳书院,至少也要过郑山长的眼,有一点真才实学。

    唐慎当着他的面,跟唐夫人一起揭开红布,他能不知道唐慎的身份? 想了想,小胖子还是不解气:“得请我吃三顿!” 唐慎:“你就这点出息!” 两人哈哈一笑。

     包子吃了,两人说起五天后的县考来。

     孙岳道:“五日后的县考,你可有把握?” 唐慎心想:这不是把握不把握的问题,这是必须考上。

     “应该不是问题,”唐慎反问:“你呢?” 孙岳长叹一口气:“我去岁来府学读书,如今也读了一年半。

    再加上在家中私学读的七年,已经读了八年有余。

    你今年才不过十四,我已经十五了。

    你可知道,我堂哥就是十五岁中的秀才。

    ” 唐慎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懂。

    ” 孙岳瞪直了眼:“你懂?你懂什么懂!好你个唐慎,本来以为咱们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共同进退。

    谁料你竟然要考上秀才了!” “这不是还没考么。

    ” 孙岳:“你肯定能考上。

    老天啊,为什么要让我和你做同窗。

    若是你没考上就罢了,若是你考上了,我娘肯定要说我。

    书读得比你久,学得比你差远了!唐大哥,我的唐哥,你可否饶了小弟这一回?” 唐慎气定神闲:“从小到大被你唐哥气死的小孩不止你一个,好好读书去吧,孙胖。

    ” “啥?” “没啥。

    还吃肉包么?” “走着!” 唐慎对这次的县考是势在必得。

     县考前五日,紫阳书院放了假,让学生们自己去钻研读书。

    府学里的学生几乎都有功名在身,是个秀才,但也有几个唐慎、孙岳这样的存在,他们得参加县考。

     唐慎原本想在家好好读书,读个五天,温故而知新。

    谁料第一天大早,一辆马车停在他家门口。

    唐慎出门迎接,梁诵下了车,道:“愚之去金陵办点事,我这几日要去沙洲县,你可随我一起?” 唐慎愣住:“先生,五日后小子要参加那县考。

    ” 梁诵:“你考不上?” “不是。

    ” “那怎的?” “……” 我要考上前十啊!!! 这话唐慎没法说,梁诵看着他憋着话的别扭表情,总归有了点青涩稚嫩的少年模样。

    梁诵笑道:“走吧。

    县考若是过不了,你以后可别说是我学生。

    ” 唐慎领命,收拾了东西与梁诵离开。

     马车出了姑苏府,一路往北而去。

    天气转暖,却也有几分寒气。

    马车内配有一个小巧的暖炉,唐慎记得一个月前他去城门口接先生时,先生就是把这东西给了他,让他暖暖手。

     师生二人在车内也没说话,两人各自看书。

    有时梁诵会出几个问题让唐慎回答,唐慎一一回答,梁诵再指出缺漏。

     傍晚,两人到了沙洲县。

     沙洲县在姑苏府的最北边。

    姑苏府的雪三日前就停了,沙洲县却还是一片银装素裹。

    一望无际的田野被银白色的雪细细地盖住,一眼望不尽的白色中,几个村庄点缀其中。

    车夫驾着马车,来到其中一处农庄。

     马车停在一个小院前,还没下车,房舍的主人便出门来接。

     这是一个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人,他拄着拐杖走到马车前,对这梁诵作了一揖,道:“梁大儒。

    ” 梁诵下了车,也回一礼:“赵举人。

    ” 唐慎一愣,他没想到这个看上去其貌不扬、家境平凡的老人,竟然是个举人。

     赵举人请他们做客,给他们安排了屋子。

     梁诵:“我来找他借两本书,顺便在沙洲县看看,咱们后天便走。

    为师老眼昏花,早已不是读书写字的年龄,愚之不在,你便替了他,帮我把这两本书抄录下来,让我带走。

    ” 唐慎苦笑道:“是。

    ” 敢情是抓他来做苦工了啊! 赵举人拿了两本沙洲县的风土人情志给唐慎,唐慎用一支簪花小笔细细地抄录起来。

    他写字不快,尤其是写这种小字,得提笔悬空。

    抄了几页,便觉得有些疲累。

    唐慎揉了揉手臂,继续抄录。

     梁博文是当代大儒,然而他喜欢的书,却千奇百样。

     唐慎曾经去过老师的书房,里面藏了数千本书。

    从天文地理到诗词歌赋,志怪传奇,儒家杂学,应有尽有。

    梁博文从不拘泥于任何一种书,他博古通今,学识渊博。

     唐慎抄到第二本,天已经黑了。

     “写勾时,再收敛内锋。

    ” 唐慎倏地一愣,差点写错字,只是不可避免的,书上多了个小墨点。

    他抬起头:“先生?” 梁诵不知何时站在了他的身边,借着烛光静静看着唐慎写字。

     唐慎从不喜欢晚上读书,正所谓挑灯夜读,唐璜曾经拿这开玩笑,说哥哥不够勤奋,哥哥不想进学。

    然而唐慎理直气壮:“就油灯那点光亮,要读书,是想让你哥年少近视?” 阿黄不懂什么叫近视,但她看出唐慎的坚定。

     温暖的烛光轻轻摇曳,梁诵站在桌旁,唐慎坐着抄书。

     梁诵:“继续罢。

    ” “是。

    ” 唐慎更加仔细地写着,聚精会神。

    写到一半,梁诵道:“让你每日练大字果然是有作用的,只是你写字始终露着锋。

    ” “露锋不好?” “锋芒毕露,自是不好。

    但你只是略露锋芒,所以并无大碍,更有一番风骨。

    若是你这笔力觉太过,天下那些行草大家,岂不是各个浑身锋芒,目中无人?但是唐慎,你且记得,你还只是个没有功名的白生,你要进考,你必须会写馆阁体。

    ” 梁诵握住唐慎的手,带他写起字来,顷刻间,一个个乌黑秀丽的字显现于纸上。

     或许在这个时代,很多父亲都曾经握着儿子的手,这样耐心教导过:“方正圆润,秀润华美。

    竖不出格,勾不露锋。

    每个字等大而细致。

    你必须写得一手好的馆阁体,否则哪怕你文曲星再世,也不能金殿传胪。

    ” 屋子里一片寂静。

    良久,唐慎道:“先生,我何时说过要金殿传胪。

    ” 梁诵笑骂:“你这泼皮,言下之意,你想金殿传胪就能金殿传胪?你怕不是连个举人都考不上吧!” 唐慎非常认真地思考道:“若是小子考不上举人,岂不是坠了先生的名声。

    我是先生第一个考不上举人的学生吗?” “子行矣!” “诶!” 唐慎被梁诵带着写了两张纸,梁诵又让他自己写了几张。

     “好了,先睡吧,明日再写。

    ” 唐慎:“再写一会儿。

    ” 梁诵:“去睡。

    明日还要早起,咱们去这沙洲县四处看看。

    ” 唐慎只得领命。

     在赵举人家休息了一晚,师生二人坐马车,前往沙洲县北的香山。

    马车行至山脚,两人下车沿小路行走。

    香山是沙洲县最高的山丘,有一百余米高。

    山中种有红豆杉、马尾松,绿树掩映涧水响,白雪苍皑鸟语声。

     唐慎年岁小,身体健壮,背着行囊行走也不觉着吃力。

    然而梁先生年纪大了,只走到桃花涧他便大口喘气,待走到听松吟。

    只见满山翠松被银雪掩埋,一脚踏下去,积雪没到脚踝。

     梁诵停下脚步:“为师真的走不动了,唐慎,你自己上山去吧。

    ” 唐慎愣住:“先生?” “我年岁大了,离这山顶还有一段距离,你且自己上去吧。

    ” 唐慎本不想再上去。

    他是陪梁诵来爬山的,梁诵都不爬了,他还爬了做什么。

    但梁诵又说已经爬到这里,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唐慎不如登顶,一览吴地风光。

     唐慎便独自登了上去。

     “哪里有先生说的风光!”唐慎哭笑不得道。

     其实也是,这香山只不过是姑苏府沙洲县一座普通小山,唐慎上辈子爬过五岳之首的泰山、以崎岖陡峭闻名的华山,香山和前者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下了山,梁诵问道:“山上风光可好?” 唐慎想了想:“山高气爽,今日正是万里无云。

    登顶后虽说瞧不见姑苏府,倒是把沙洲县瞧了个清楚,风景尚佳。

    ” “山顶可比山中,更见新气象,可窥大观?” 唐慎正要回答,忽然他一愣,直直地盯着梁诵。

     “先生……带小子出来,不是散心游玩的?” 梁诵反问:“我何时说是散心游玩的?” 唐慎自个儿先笑了起来,他道:“原是如此!先生让小子抄书,是在考验小子的书法功底,要小子写一首小字馆阁体。

    只是如今先生带我来登山,我却是不明白了。

    ” 梁诵:“你后日就要县考了,可忐忑害怕?” “说不害怕是蒙骗先生,但也不甚害怕。

    ” “你倒自大,却也诚实。

    唐慎,你来姑苏府已有半年,拜我为师,也有四月。

    这四个月中,你写了二百多篇制艺,你可有什么心得体会。

    ” 唐慎仔细思索:“先生是觉得,我写得不好?” “不,你写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