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风华初露 15 傅国舅夜访紫芝堂 刘侍郎上章戒权臣
关灯
小
中
大
昼突发奇想,对家人宣告自己“薨了”,请了几班吹鼓手、白云观的道士、法华寺的和尚到王府打醮,满院金铂银锭烧化起来,家人子弟一律孝布缠头,呼天抢地地干嚎一通。
他自己却左手执杯、右手携壶坐在“灵”前大吃大嚼供品。
为这事惊动了理藩院,写了折子奏到乾隆案前。
乾隆说了句“老五晋人风气不改”一笑撂开了手。
张廷玉听傅恒比出弘昼,说道:“你还是不知道五爷,五爷是聪明人。
”他不想沿着这个话题说下去,又道:“六爷,你这次南方之行,万岁已经和我说过。
我原想明儿在上书房和你聊聊,想不到你先来了。
你自己想这个差使怎么办才好!” “我想,贡物都有成例的。
内务府在南边的几个衙门,都是办老了差的,不至于有什么错谬。
”傅恒沉吟道,“皇上还没有明旨,从太后那里知道,还有催缴库银的差使。
我想,今年全国普免钱粮,并没有新交上来的银子,皇上莫不成想澄清一下各库的存银底子。
但刘统勋是刑部的,又叫他当副使!我有点摸不清圣意。
”张廷玉边听边想,说道:“我在皇上处听说,这些都不是主差。
皇上叫你们下去,为的是采风。
政尚宽大的旨意去年就颁布了,下头官员们到底怎么作的,业主是怎么想的、贫民得了什么实惠,皇上极想知道。
还有,两广、闽、浙开铜铁矿的,常常聚众闹事,动不动就叫歇业,这后头有没有别的文章?上次两广总督递上来的片子说,民间有些地方邪教盛行,什么‘天生老母会’、‘天地会’,‘白阳教’,弄神弄鬼的十分猖獗……有些虽不是邪教,有的大户人家专门招揽江湖豪客,请神扶乩,演武练功,日子久了也很容易生出事端。
总之这些邪魔外道、各省都有,有些官员也参预其中,朝廷哪能一一辨别好坏?六爷既出去巡视,不妨体察一下。
皇上不能亲自出去,其实他很想知道这些事。
” 傅恒听了这些话,才知道这次出差并无专门的题目,竟只是“考察”二字,越发信实了张廷玉说要大用自己的话。
傅恒顿时激动得心里卜卜直跳,坐在椅上一拱手道:“张相,我明白了。
上次随皇上巡视河南,见皇上关心江湖上的事,还以为皇上想招揽武林贤才,现在看来我实在小看了。
有些事听起来,竟象是白莲教。
他平时蛊惑人心,遇灾就起来造乱。
为政的自然要多加留心。
”张廷玉凝视着傅恒英俊的面孔,久久才吁了一口气,说道:“我和鄂尔泰都老了,要瞧你们年轻人的了!六爷不但读书,还习兵法,精骑射,实在是文武全才,据老夫看,这一代能在功业超越前人的,必定是六爷你!讷亲如今位置虽高,底气不足,将来你位在他之上是料得定的。
只我七十多岁的人了,未必能见得到了……”说罢神色黯然,无声叹了一口气。
傅恒见这位官居首辅近三十年的老宰相如此勉慰,心里一阵酸热,几乎坠下泪来,勉强笑道:“这夕谈话胜读十年书,真是知心知音,我永不会忘掉您的这番教诲,但得有这机缘,一定做一个和你和讷亲相爷一样的良臣!”说罢起身告辞。
“不要学讷亲,更不要学我。
”张廷玉一路从紫芝堂送傅恒出来,望着满天寒星,斟酌着词句说道:“我有文而无武,处事僵板琐碎,没有半点创新,一辈子谨小慎微。
幸而跟了三代英主,这才沾了光儿。
万一要遇上昏主儿,或许我只会助纣为虐呢!讷亲——是个小心人,看似谨慎,其实自己没主意,我不能说他是志大才疏,但他也只能当主子有了决策,他在一旁拾遗参赞罢了。
若让他独当一面是不成的——家门口养那么两条牛犊似的恶狗,那叫‘宰相’?往深里想,那是自己对自己的人品都放心不下,今晚在门口等着见我的,有四个官员都是请示他的差使,不敢去。
这是对你六爷讲,与其说是下头不敢见他,还不如说是他不敢见下头。
” 张廷玉的这些话真是鞭辟见血的诛心之言。
张廷玉城府见地如此之深,傅恒心悦诚服到了极点。
沉默移时,傅恒才道:“领教了,相爷保重!” 与张廷玉谈话后第二天,傅恒便正式接到旨意,委为钦差两江巡按使,克日前往督缴库银事宜。
棠儿和他是恩爱夫妻,自结篱以来傅恒还是头一遭独自出远差办事,不免心下怅怅。
她备了水酒为丈夫饯行,又忙着给他打裹行李,带这带那忙个不停,还叫管家专门挑几个能干仆役跟着。
傅恒笑道:“你想叫我把家搬着走路么?这么不放心,干脆你扮个丫头跟我一道儿走,省得你牵挂我在外头拈花惹草,我担心你在家偷汉子。
”棠儿脸一红啐道:“没良心的,人还没走就想出去招蜂引蝶了!——只你没有衙门,一路仪仗卤簿怎么安排呢?” “我带有兵部的勘合,一路都有驿站供应。
你不用操心这操心那。
”傅恒笑道:“奉旨出巡,要什么有什么。
只是我甚么也不要。
我要一路私访出去。
” 棠儿正在叠衣服,听见这话不禁一怔,忙过来盯着丈夫问道:“真的?你不是说风话吧?”傅恒道:“这不是什么风话。
我若一路官轿出去,还是在官场上混,听他们吹嘘政绩,看他们一脸谀笑,瞧着很有趣儿么?”棠儿皱眉道:“阿桂上次来信,他去陕州赴任,路上还擒了一起捻秧子。
那是多聪明的人,又长年在内务府办外差,还差点让人拐了去呢!你初次出门,我看还是堂皇一点的好。
想私访,在哪个地方住下,转游一天半日就回来,岂不稳当?” “你丈夫难道比阿桂笨?”傅恒吃了一口茶,将杯子放在桌上,笑道:“你不过想多几个人监视我罢了。
”棠儿嗔笑道:“我才不管你的帐呢!南京秦淮河上有的是婊子,你只仔细弄一身花柳病,那才现世现报呢!——怎么,你要出门?”傅恒披了一件月白坎肩,一边扣着纽子,说道:“我去见见李卫。
你说的不假,路上捻秧的、偷东西的、行劫的都有。
我借他的吴瞎子一道儿,只怕省些事。
真的让你说着了,这辈子早晚都成了你的口头禅。
”说罢一笑去了
他自己却左手执杯、右手携壶坐在“灵”前大吃大嚼供品。
为这事惊动了理藩院,写了折子奏到乾隆案前。
乾隆说了句“老五晋人风气不改”一笑撂开了手。
张廷玉听傅恒比出弘昼,说道:“你还是不知道五爷,五爷是聪明人。
”他不想沿着这个话题说下去,又道:“六爷,你这次南方之行,万岁已经和我说过。
我原想明儿在上书房和你聊聊,想不到你先来了。
你自己想这个差使怎么办才好!” “我想,贡物都有成例的。
内务府在南边的几个衙门,都是办老了差的,不至于有什么错谬。
”傅恒沉吟道,“皇上还没有明旨,从太后那里知道,还有催缴库银的差使。
我想,今年全国普免钱粮,并没有新交上来的银子,皇上莫不成想澄清一下各库的存银底子。
但刘统勋是刑部的,又叫他当副使!我有点摸不清圣意。
”张廷玉边听边想,说道:“我在皇上处听说,这些都不是主差。
皇上叫你们下去,为的是采风。
政尚宽大的旨意去年就颁布了,下头官员们到底怎么作的,业主是怎么想的、贫民得了什么实惠,皇上极想知道。
还有,两广、闽、浙开铜铁矿的,常常聚众闹事,动不动就叫歇业,这后头有没有别的文章?上次两广总督递上来的片子说,民间有些地方邪教盛行,什么‘天生老母会’、‘天地会’,‘白阳教’,弄神弄鬼的十分猖獗……有些虽不是邪教,有的大户人家专门招揽江湖豪客,请神扶乩,演武练功,日子久了也很容易生出事端。
总之这些邪魔外道、各省都有,有些官员也参预其中,朝廷哪能一一辨别好坏?六爷既出去巡视,不妨体察一下。
皇上不能亲自出去,其实他很想知道这些事。
” 傅恒听了这些话,才知道这次出差并无专门的题目,竟只是“考察”二字,越发信实了张廷玉说要大用自己的话。
傅恒顿时激动得心里卜卜直跳,坐在椅上一拱手道:“张相,我明白了。
上次随皇上巡视河南,见皇上关心江湖上的事,还以为皇上想招揽武林贤才,现在看来我实在小看了。
有些事听起来,竟象是白莲教。
他平时蛊惑人心,遇灾就起来造乱。
为政的自然要多加留心。
”张廷玉凝视着傅恒英俊的面孔,久久才吁了一口气,说道:“我和鄂尔泰都老了,要瞧你们年轻人的了!六爷不但读书,还习兵法,精骑射,实在是文武全才,据老夫看,这一代能在功业超越前人的,必定是六爷你!讷亲如今位置虽高,底气不足,将来你位在他之上是料得定的。
只我七十多岁的人了,未必能见得到了……”说罢神色黯然,无声叹了一口气。
傅恒见这位官居首辅近三十年的老宰相如此勉慰,心里一阵酸热,几乎坠下泪来,勉强笑道:“这夕谈话胜读十年书,真是知心知音,我永不会忘掉您的这番教诲,但得有这机缘,一定做一个和你和讷亲相爷一样的良臣!”说罢起身告辞。
“不要学讷亲,更不要学我。
”张廷玉一路从紫芝堂送傅恒出来,望着满天寒星,斟酌着词句说道:“我有文而无武,处事僵板琐碎,没有半点创新,一辈子谨小慎微。
幸而跟了三代英主,这才沾了光儿。
万一要遇上昏主儿,或许我只会助纣为虐呢!讷亲——是个小心人,看似谨慎,其实自己没主意,我不能说他是志大才疏,但他也只能当主子有了决策,他在一旁拾遗参赞罢了。
若让他独当一面是不成的——家门口养那么两条牛犊似的恶狗,那叫‘宰相’?往深里想,那是自己对自己的人品都放心不下,今晚在门口等着见我的,有四个官员都是请示他的差使,不敢去。
这是对你六爷讲,与其说是下头不敢见他,还不如说是他不敢见下头。
” 张廷玉的这些话真是鞭辟见血的诛心之言。
张廷玉城府见地如此之深,傅恒心悦诚服到了极点。
沉默移时,傅恒才道:“领教了,相爷保重!” 与张廷玉谈话后第二天,傅恒便正式接到旨意,委为钦差两江巡按使,克日前往督缴库银事宜。
棠儿和他是恩爱夫妻,自结篱以来傅恒还是头一遭独自出远差办事,不免心下怅怅。
她备了水酒为丈夫饯行,又忙着给他打裹行李,带这带那忙个不停,还叫管家专门挑几个能干仆役跟着。
傅恒笑道:“你想叫我把家搬着走路么?这么不放心,干脆你扮个丫头跟我一道儿走,省得你牵挂我在外头拈花惹草,我担心你在家偷汉子。
”棠儿脸一红啐道:“没良心的,人还没走就想出去招蜂引蝶了!——只你没有衙门,一路仪仗卤簿怎么安排呢?” “我带有兵部的勘合,一路都有驿站供应。
你不用操心这操心那。
”傅恒笑道:“奉旨出巡,要什么有什么。
只是我甚么也不要。
我要一路私访出去。
” 棠儿正在叠衣服,听见这话不禁一怔,忙过来盯着丈夫问道:“真的?你不是说风话吧?”傅恒道:“这不是什么风话。
我若一路官轿出去,还是在官场上混,听他们吹嘘政绩,看他们一脸谀笑,瞧着很有趣儿么?”棠儿皱眉道:“阿桂上次来信,他去陕州赴任,路上还擒了一起捻秧子。
那是多聪明的人,又长年在内务府办外差,还差点让人拐了去呢!你初次出门,我看还是堂皇一点的好。
想私访,在哪个地方住下,转游一天半日就回来,岂不稳当?” “你丈夫难道比阿桂笨?”傅恒吃了一口茶,将杯子放在桌上,笑道:“你不过想多几个人监视我罢了。
”棠儿嗔笑道:“我才不管你的帐呢!南京秦淮河上有的是婊子,你只仔细弄一身花柳病,那才现世现报呢!——怎么,你要出门?”傅恒披了一件月白坎肩,一边扣着纽子,说道:“我去见见李卫。
你说的不假,路上捻秧的、偷东西的、行劫的都有。
我借他的吴瞎子一道儿,只怕省些事。
真的让你说着了,这辈子早晚都成了你的口头禅。
”说罢一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