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炼狱的开始

关灯
是个理,万一自己长病生灾,孩子们总不至于饿死,便叮嘱道:“到时候人家有能力还债,还愿让我们入股,就不算我们趁人之危了。

    ” “是。

    ”陈恪点见敷衍过去,便很痛快道:“全听爹爹的。

    ” “那就五天检查一次功课。

    ”陈希亮也不知道这样对不对,但他愿意试试。

    因为他从陈恪的身上,感到了无穷的活力。

    不免生出一份期待,想看他能折腾出一番什么样的新天地! “还是十天吧……” “嗯……”陈希亮鼻音浓重。

     “五天就五天……”陈恪果断接受,不敢再还价。

     ※※※ 陈恪还是小看了陈希亮,君子虽然可欺,但智商一点不低,陈希亮在父子之约里,还是留了后门的——父子只约定五天一查,但课业量多少,却掌握在老子手里。

     古人学问无遗力,岂能让顽劣儿讨清闲? 而且老陈是铆足了劲儿,想让自家三郎和苏家二郎比一比,倒要看看谁家儿郎更优秀! 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陈恪,在具体制定课程之前,陈希亮先对陈恪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考试。

    结果发现他的大学知识要远好于预期,但小学知识却一塌糊涂。

     这年代,以经学为大学,称语言文字之学为小学。

    比起宋人来,陈恪有超时代的知识积累,分析问题更加全面,思考角度更加新颖,加之他自幼熟读儒家典籍,对一些微言大义的解释与阐发,自然远超同龄人,甚至比陈希亮也不遑多让。

     但陈恪的知识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对一些经义理解的很深刻,对一些经义又曲解的很厉害,对一些经义更是一窍不通……不过在陈希亮看来,这很正常,因为自己从没对他讲解过经义,只要他反复背诵。

     这倒不是陈希亮偷懒,而是因为此时教学方法如此。

    一者,是为后续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来,是这些圣人之言都有深刻的哲理和内涵,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讲了也未必明白。

    需要学生自己体悟,然后等到进入高一层学习时,由学问深厚的宿儒,来传道授业解惑的。

     无论如何,陈希亮认定陈恪的悟性极高、思考能力极强。

    在没有老师讲授的情况下,就能自己想到这么多东西……简直是大儒的胚子啊! ‘孔夫子小时候,也不过如此吧……’做父亲的不无意淫的想道。

    要是他知道,陈恪的那些惊艳之谈,都是从后世的书籍、网络上看来的,不知该有多失望。

     但在小学方面,陈恪的表现就惨不忍睹了。

     所谓小学,就是要求学生对字词辨形体、通音韵、明训诂。

     首先是辨形体,陈恪虽几乎无字不识,可一笔字写得太丑……这倒不是大问题,因为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