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扬州城

关灯
宝佑六年九月初十,扬州城。

     这座江北名城,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有唐一代,都是全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对外贸易的门户,是当时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号称“富甲天下”,时有“扬一益二”(益州指成都)之称。

    光是侨居扬州的大食商人就数以千计,侨居于此的日本、新罗等国的客商更是不计其数。

    至于落户扬州的人口,更是数以十万计。

     但是唐时的繁华,到了如今,早就是过眼云烟。

    只余下一座南北十五里、东西七八里,全用大砖砌造的巨大城廓。

    也不是唐时的旧城,而是南宋初年由时任扬州知州的吕颐浩在旧有城池的基础上扩建的,之后的历任扬州知州也都不遗余力加固城墙,终于将之打造成了天下数一数二的坚城。

     这城廓居于大运河西北,东南两面都依着宽达百余步的运河。

    西面则保障河和砚池,原是唐朝扬州城的护城河,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已经成了宽达三十余丈的河流。

    扬州城的北界则是名为柴河的河流,是一条唐朝时候开挖的小运河,连接着大运河和当时的扬州商业区。

    因为柴河的河道并不算宽阔,是扬州城四面最容易遭受攻击的地点。

    因此昔日的商业中心,现在已经成了重兵布防的要点,扬州驻军的军营也都集中于北城。

     扬州北城之外西北约1000米处,还有一个小小的高地,名为蜀冈。

    淳佑十年贾似道移镇两淮后就在此筑城,自宝佑年间完工,所以称宝佑城,是遮护扬州北关城门的要塞。

    因而在大运河和保障河上的桥梁皆已拆毁的情况下,唯有柴河之上还保留了一座木桥,可以直通扬州北关城门。

     因为之前的苦战和混战,扬州城外的诸军建制都已经混乱,蒙军退走之后,贾似道也无心整理,只是命令诸军自扬州北关而还后,便带着幕僚乘船回扬州城内去了。

    陈德兴和他的六七百武锐军士卒,便是带着伤员和战殁士卒的尸体,牵着俘获的战马,背着一颗颗血淋淋的头颅,绕过保障湖,从扬州北关入城的。

     走进这座高大巍峨的城门楼,陈德兴紧绷的神经顿时就放松下来了,这是一种到家的感觉!应该是来自他的今生,在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