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6章 我来,我见,我征服

关灯
教化四夷,化夷为夏。

     打破通婚限制,尤其是在边地,这也是大形势所迫。

    早在数年前,华夏的扩张潜力几乎就已经到了极限。

     说句简单点的话,只要不是那种特别懒的汉人,哪个不享受着这些年大华扩张的巨大红利,过着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呢。

    不说其它的,当个地主那是最起码的。

     若是自己头脑好点的,再拿去投资投资,那身家几千上万贯真是寻常可见。

    甚至家教好点,供养几个子弟读书科举,转眼就洗脚上岸,成为官宦之家,晋身小士族了。

     汉家子弟的前途是最好的,哪怕科举不成,还可以参军。

    只要表现的还行,三年义务兵后,肯定是能够提个士官的,这年头军中到处都是机会,肯拼肯干,提拔为军官的机会大大的有。

     若是遇到运气好,说不定还能授封个武士、骑士勋,运气再好点封个男爵子爵也不是不可能。

     这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朝中那些王公侯伯,有大半三代以前那也都是泥腿子出身,甚至有小半本身以前就也是寒门子弟,隋末以来,唐华之交,靠本事挣出了爵位封地。

     再没出息的,也能当个小地主,守着朝廷分给的田地,过上中产的生活。

     汉人为大华主体,这是一直没有变过的国策。

    大华也一直在推动变夷为夏的同化政策,越来越多的蛮夷被并入大华,获得籍属。

    不过这些人,不经过几代人的时间,也还不能完全融入的。

     真正最可信的当然还是汉家子民和汉家子民的后代,哪怕是汉儿和胡女生下的孩子,那也比蛮子的二代要可信的多。

     正是在这些实情之下,当汉人扩张潜力到底后,朝廷才会出台这种鼓励汉胡通婚的政策。

     过去,普通百姓是不可以随便纳妾的,得有爵有勋或有官职在身,才能纳妾,按级别纳相应数量的妾侍。

    又或者,到了一定年纪还无后,这个时候才能纳妾。

     可是现在,朝廷已经放开这个限制,汉人纳胡女为妾,不在这个限制之内。

    只要胡女愿嫁,那汉民多纳几个胡女完全没问题。

     甚至纳胡女为妾后,生了孩子,官府还有奖励。

    每生一个,就有一笔奖赏。

     汉民都是比较会算计的,很精明。

     纳一个蛮女,几乎不要什么本钱,也就是置办几样礼物送到胡女家,然后摆几桌酒,甚至若是随意点,这些都能省。

    不需要高额的彩礼钱,也不用怎么麻烦。

     但纳个蛮女进门,却是等于家里多了一个劳力干活。

    若生下一儿半女的,官府还给一笔赏钱,甚至胡女进门后,也一样能够在官府登记分地,这样的好事,谁算不到。

     于是乎,现在蛮子们争相把女儿嫁给汉民,而汉民也争相笑纳。

     一时间,到处都是喜汽洋洋。

     汉蛮一家亲,处处祥和。

     据说,有位出身自关东某个将门之后的子弟,在军中任一个营长,因为受伤后退伍,也不愿意回乡,直接就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