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练兵

关灯
三制”。

    说在锦州西部打的几仗,敌人人力密集。

    咱们队形密集,伤亡大。

    说现在不同於抗战打日本,敌人是美械装备,火力猛,又是精锐,不能像过去那样一打一冲,人海战术,大家第一次听到“一点两面”、“三三制”,觉得新鲜,一时又弄不憧。

    有的老人还记得林彪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画,说明“一点两面”和“三三制”的要领、意义。

     一点两面战术不能机械的孤立的理解,而应该总起来看。

    一点不要理解为孤立的一点,两面不要理解为平分兵力。

    战术不是教条。

    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的。

     三三制战术是战术动作的部署问题。

    平常演习是三三制,作战时不会用,队伍拥在一堆这是实际锻炼的不够。

    战斗队形都是由於火力的进步而由密集到分散,在战略上要集中兵力,战役上一点两面,而在战术上,战术动作却是分散兵力,稀疏兵力。

    兵力其中并不是要求我们在冲锋时密集队形,而是要求在部队冲锋时,必须有充分的人力掩护与配合冲锋的部队及二梯队,所以兵多不是一下子都冲上去,而必须用三三制的队形。

    ⑾。

     “三猛战术” 对於所选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机关枪各种炮秘密的尽量接近敌人,适当的配备起来,以便统能向主攻目标射击,并於同时猛然开火,这就是我们所谓“猛打”。

    这种火力用法,他是反对零零碎碎打的,反对把火力到处分散使用的。

     在主攻点上,火力猛然开始射击後,我突出部队应乘此际敌人发呆,发慌时一时拿不出主意和来不及调兵时猛烈冲锋,跃然奋进,以剌刀,手榴弹向前冲去,以剌刀剌杀敌人,不敢以剌刀剌敌的不算最勇敢的部队与战士,我军必须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的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氛,这就是我们所谓“猛冲”。

     对於已被冲动和渍乱的敌人,应实行猛烈追击,要一直压下去,这就是我们所谓“猛追。

    ”⑿。

     战斗接连不断,林彪的“原则”也越来越多。

     据说,林彪口述这类电报时,一字一句,很少有重复、更正的时候。

    秘书记录完了,林彪还在踱步,或是站在地图前纹丝不动,这时,就很可能再来个“附说”,补充几点甚麽。

     翻开《林彪元帅军事论文选集》,可以看到,林彪这些“原则”,不是讲一遍几遍就算,而是结合正反实例经常讲,有机会就讲,就补充,就强调。

     话语金贵的林彪,在战术问题上有个“婆婆嘴”。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一种是敌人守,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一种是敌退,为了不致於乱用,提出三种基本不同的情况。

    如果敌人守,就要经过正式的准备,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後再攻击;如果敌人要退不退,我们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被碰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们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打;如果敌人退,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准备就是合乎战术,准备了反而不合乎战术,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当然,战役指挥员是应该组织有计划的追击。

    ⒀。

     有老人告诉我,“三种情况三种打法”,苏军条例上就有,但比较抽象。

    林彪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把它形象了,具体了,明确了。

     当时没有条件办正规院校;军政大学和各种参谋集训队,也都是速成性质。

    战争环境,没有机会长篇大套上大课,而且干部战士文化很低,讲多了,讲深了,也不懂,记不住。

    于是,林彪就用“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这些新名词,把它们归纳起来,通俗易懂好记。

     林彪还发明了许多新词柜。

    “硬拚仗”,“拚命仗”,“莽撞仗”,“老大爷仗”,“官僚主义仗”,“攻城军”,“爆炸军,’,”刺刀见红”…… 人们讲“人力,”物力”,他又来个让秘书一时没法记录的“时力”。

    还有那些後来听看令人刺激的“活学活用”、“抓活思想”、“天天读”之类。

     人类许多词汇的出现都与战争有关。

    现代英语中的不少常用词汇,都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创造或流行起来的,在这方面,林彪也是个专家。

     “四快一慢” 向敌前进要快:譬如打某个地方,怕敌人跑了,前进时要快。

    …… 抓住敌人後进行准备要快:看地形,选突破口,构筑工事,捆炸药,动员,调动兵力,布置火力等等,忙个满头大汗才好,这要快。

     突破後扩张战果要快。

     敌人整个渍退了,离开了阵地,我们追击时要快,这时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白天黑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