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关灯
三姑母虽说是庶出,但因为性格柔顺的缘故,很对二姑母的脾气。

     因此见她一哭,二姑母连忙安慰她:“三妹快别哭了,她和你发火也有别的缘由。

    ” “什么缘由?”三姑母闻言果然止住了哭声。

     二姑母见这里无人就悄声对她道:“她娘家有个侄孙女,今年刚刚八岁。

    正月里她娘家嫂子过来拜年,还带她娘家嫂子和侄孙女去见大嫂了。

    ” “她也想把她娘家侄孙女说给咱们毅哥儿。

    ”三姑母一听就明白了二老夫人的打算。

     “是的,不过大嫂说毅哥儿的婚事由他父母做主,那会儿侄子又没回来,她才没提起这事。

    ”二姑母道。

     二姑母到底是自家姐姐,在她面前,三姑母说话稍微没那么顾忌了。

     她就对二姑母道:“怪道她今日发那么大的话,咱们然姐儿不论家世还是长相都比她那侄孙女好上不少,她看到了可不来气。

    ” “是呀。

    ”二姑母拍了拍三姑母的手道:“所以你就别把这事放在心上了。

    ” 三姑母闻言笑了起来,她对二姑母道:“我之前只以为她是拿我撒气才会觉得伤心。

    现在既然知道这中间还有她娘家侄孙女这回事,自然不会再放在心上了。

    不过……”说到这里,三姑母又担心了起来。

     她悄声问二姑母:“我不在府里也不知道,二姐悄悄给我透句话,过来给咱们家两位哥儿说亲的人很多吗?” 二姑母闻言就笑:“别提了,之前咱们府上的人闭门不出,那些人找不到咱们便也罢了。

    ” “自从进了正月,咱们开始和亲戚们各处走动后,那些人就开始带着各家的女孩过来了。

    不止是二嫂,就连三嫂都被人求着想让她帮忙把自家姑娘说给咱们家哥儿。

    ” 三姑母正月里回门那天,国公府只招待了她们几个姐妹,她并没有看到外人。

     再有就是她夫婿不过是清远侯府庶出老爷所出的嫡子,府里有什么事都要经过清远侯夫人。

     而清远侯夫人自然是顾着自家孩子的,纵然有人递了拜帖想要上门拜见三姑母,清远侯夫人也将这帖子拒了,因此三姑母也是今日才知道这事。

     她知道后啧啧了一声道:“那大嫂她们还不挑花了眼?” 二姑母闻言与有荣焉的道:“那是自然的,就连成国公府的世子夫人正月里都上门了,她想说的人是恒哥儿。

    不过那会儿咱们家客人实在是太多了,二侄媳一直忙着招待客人,她也没能和二侄媳说上话,临走前便托了我跟二侄媳递话。

    ” “那你说了吗?”三姑母闻言好奇的道。

     “当然,不过娘和大嫂知道后说要是以后再有人托我来说亲,我就跟她们说两个孩子被批过命,要等十四岁以后才能说亲。

    ”二姑母道。

     “娘和大嫂要对外这么放话吗?”三姑母闻言长大了嘴道:“可是十四岁才说亲也有点晚了啊。

    ” 二姑母闻言就道:“他们毕竟是男孩,没的说早说晚这一说。

    娘和大嫂只是觉得现在定亲的话,将来变数太多,还不如等他们长大再说。

    ” “这样也行。

    ”三姑母闻言就点了点头,然后她就开始担心了起来:“可是我今天还带然姐儿过来了。

    ” 二姑母见她像是有些后悔的样子,便安慰她:“没事,你之前也不知道这事,况且你婆母让你带孩子上门,不能不听她的话吗?” “娘和大嫂也是知道的,所以她们不也没说什么吗?等过段时间,大嫂对外放出了这些话,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你那婆母估计也不会提这事了。

    ” 二姐说的也对,然姐儿和毅哥儿差不多大,毅哥儿能够等到十四岁才说亲,然姐儿可等不了,她婆母知道后一定会另外给然姐儿相看的。

     三姑母的脸色缓和了下来。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后便再度去了老君堂。

     ———————————————————————————— “前段时间还有人来跟我打听咱们清姐儿有没有许人家呢。

    ”三老夫人一边打牌一边压低了声音对老夫人道。

     老夫人正因为前日大夫人所提她外甥的事有些烦心,听到三老夫人这么说她一下子来了兴趣。

     她见孙女们不在这里,便没了顾忌:“弟妹可是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二姑母一进门听到三老夫人说起清姐儿的婚事,她的手顿了顿。

     三姑母见状就牵着二姑母的手入内。

     看到她们进来,三老夫人暂时止住了话音。

     老夫人笑道:“你们回来了,过来打一局吧。

    ” 三姑母此时已经有些想打牌了,便笑着说好。

     六夫人见状便把位子让了出来,三姑母顺势坐了下去。

     和六夫人一桌的四夫人见二姑母站着也要让,二姑母却道:“我前几天打牌有些累了,先看侄媳妇打一局吧。

    ”说完二姑母就坐在了四夫人身后,假意看她打牌,实则在侧耳倾听三老夫人说话。

     她们两人坐下后,三老夫人继续和老夫人说话。

     她对老夫人道:“大嫂还记得老国公麾下有个姓刘的参将吗?” 老夫人想了想道:“是不是那个祖籍是岭南的参将?我记得他和三弟关系很好。

    ” 三老夫人笑着点头道:“正是,他当初和咱们家老爷一起行军,所以私交一直不错,这次他夫人去我们家拜年带着她的儿媳和孙子一块过来了,我就和她多聊了几句。

    ” 老夫人听到三老夫人说起刘夫人的孙子就知道,她们说亲的对象就是他了。

     不过祖父只是一个参将,这身份也太低了吧。

     老夫人略微有些意兴阑珊。

     三老夫人闻言忙道:“大嫂,这位刘大人虽说只是个参将,不过刘家却是岭南世家,据说家中也出过好几个进士。

    ” 老太君一听也来了兴趣:“他家既是书香世家,为什么这刘大人却参军了呢?” 也不怪老太君疑惑,这年头的武将不是那么好当的。

     俗话说的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军中是最讲究义气的地方,要想在军中混的开,必须要有肝胆相照的兄弟。

     而什么样的关系都比不过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亲密可靠。

     因此,现在军中能晋升的那拨人基本上都是军中世家出身,从曾祖父甚至更早的时候家中就有人从军了。

     像刘参将这种人家,家中既出了好几个进士,应当也明白军中的情况,怎么会让家中子弟去从军呢? 三老夫人闻言忙和老太君解释:“这位刘大人自小就喜欢舞刀弄枪,不爱读书。

    刘大人的父亲见他实在喜欢便也没阻止。

    ” “原来如此,怪不得他势单力薄的还能做到参将,既然是自己喜欢的想必做起来就更用心了。

    ”老太君恍然大悟。

     三老夫人也跟着笑:“是呀,不过到了刘大人的儿子和孙子这一辈又都喜欢读书了,刘大人家中便为他们延请了名师。

    ” “刘大人的儿子前年中了进士,现在在岭南下面的岭安县做县令,刘大人的孙子去年刚刚中了举人,现在正铆足了劲儿准备考进士呢。

    对了,他还有个弟弟听说读书也很不错呢。

    ” “这位刘公子多大了?他弟弟呢?”老夫人心中一动。

     “刘公子今年刚刚十六岁,他弟弟今年六岁。

    ”三老夫人喜滋滋的道。

     听到刘公子只有十六岁便中了举人,老夫人的心神有片刻的松动。

     十六岁的举人啊,不对,乡试是在去年举办的,也就是说这位刘公子十五岁就中了举人。

     十五岁的举人,她那个大儿媳的外甥也十几岁了,可是连个秀才都没能中呢。

     老太君也觉得这个刘公子不错。

     岭南世家出身,祖父是参将,父亲是进士,虽说这家世拿到安国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