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村中闲话4

关灯
我不瞎说。

    ” 其实这事村里年纪大点的都知道,毕竟当初也闹得难看。

    王婶只是不想大儿媳妇拿着说嘴,万一叫黎大听见了,到时候闹得不美。

     “黎家一共仨男孩,黎大黎二,你知道老三叫啥不?黎正仁。

    你瞅瞅,仨兄弟名字,为啥就老小不一样,还是花了三文钱请秀才起的,听着就跟我们乡下泥腿子不一样,人金贵,后来啊人就是有大出息了……” 这事说来话长。

     黎正仁是黎老太三十多岁时生下的,那时候前头有俩儿子,已经各自成家。

    让村里人看,黎大是最老实本分那个,黎家那会穷,娶不起媳妇儿,黎老太就给大儿子踅摸了哥儿。

     哥儿彩礼钱要的便宜。

     轮到了老二,家里情况好了些,娶了个女孩。

    那时候黎家还没分家,一大家子过,黎大身材高大,一把力气,侍弄庄稼地也一把好手,黎家那二三十亩的田地,全靠着黎大下苦力。

     黎二是个会躲懒的,只有黎大勤勤恳恳的。

     到了这个小的了,黎家情况已经在村里起来了。

    办的满月酒,有人喝了几杯酒说了句玩笑话老蚌生珠,说黎三白白净净的不像咱们泥腿子。

     黎老太就记在心里了,还真觉得小儿子不一样。

    花了三文钱请了老秀才起名字,再后来黎家送黎正仁去老秀才那儿读书。

     “娘,难不成这黎正仁考上秀才了?”大媳妇儿好奇问。

    也没听说过啊。

     王婶:“黎老太是打着这主意,不过没来及等黎正仁考出个花,先出了个事,黎大媳妇儿没了,黎大要分家。

    ” 终于说到正话头了。

    大媳妇儿好奇这人没了,怎么就分家闹到老死不相往来了。

     “黎大是个死心眼,不藏私,一年到头零散活赚的钱都交了公,等自己媳妇儿小产要补身子一个钱掏不出来,黎老太又抠的紧,给小儿子花钱不眨眼的。

    ” “周周阿爹伤了身子,冬天时候生了风寒,本来是吃药好好补补就成,可黎老太抠啊,一服药愣是煎的药味都没了稀汤寡水,这还治什么病?” “……熬了一个冬天,开春人就没了。

    ” “黎大自那要分家,哪怕落下个不孝的名声。

    可村里人不是睁眼瞎,黎老太干的事都瞧在眼里,要不是黎大支着,黎家老屋子能盖成那样?黎大分了家,谁干地里活,谁供小儿子读书?” “可黎老太骂归骂,黎大就是铁了心要分,最后请来了村长,才给分了,黎大就分了五亩水田,还是村长看不下去,黎老头才松口把咱屋隔壁的慌基地给了黎大。

    ” 大媳妇儿听得咋舌,人都偏心,可偏成这样真少见,敢情大儿媳的命不是命,那大儿子就像是田里的牛,只巴着耕地干活,半点好都不给。

     “如今黎大日子过得不错,那黎老太就没后悔吗?”大媳妇问。

     就跟听说书的一样,人都爱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事。

    在大媳妇儿看,这黎老太磋磨媳妇儿,就是害死了媳妇的,总要有个报应才行。

     “人家后悔?人家去府县当老太太享福去了。

    ”王婶真心叹了口气,唏嘘不已说:“可能就是命吧,黎大这父子俩命都不好。

    ” “分了家,没了黎大,没两年,黎家供黎正仁吃紧,黎正仁试了两次都没考上,后来干脆去了府县酒楼当学徒,不知道怎么得了账房的青眼,将闺女嫁给了黎正仁,如今黎正仁接管了账房位置,在府县买了院子,哪还用下苦力干活,听说每天扒拉个算盘,一年就有二十多两银子拿。

    ” 王婶说到这儿是真羡慕,黎正仁发达了,把田里的老子娘都接到了府县里享福,哪还能瞧的上黎大这三间大瓦房? 都是泥腿子。

     大媳妇听了心里又羡慕又有些憋闷,“那可真是了不得了,难怪瞧不上,连周周招婿都没回来吃酒席。

    ” 黎大家当年茅草房时,王婶是真同情,还搭手帮一两把,可黎大家过好了,眼瞅着院墙修了,青砖大瓦房盖起来了,王婶心里就跟灌了几瓶子醋一样,酸啊。

     可现在把过去的话一学出来,对比一下,王婶又没那么酸了。

     真要酸,黎大和他那小弟还比不得。

     “人心里也记恨着黎大呢,要不是黎大分家,黎正仁也能继续念下去,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