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村中闲话22

关灯
元元穿了件红色对襟的袄子,下身是黑色棉裤,脚上虎头鞋配着带上的虎头帽,被杏哥儿养的好,白白胖胖的,小手握成个拳头,肉嘟嘟的。

     他爹抱着进了堂屋,陌生地方,元元大眼睛转着好奇的看,嘴里咿咿呀呀说话。

    杏哥儿抬手给儿子把帽子摘了,用手呼噜了下脑袋胎发,说:“这是大爷爷家。

    ” “周周阿舅,还有顾兆舅舅。

    ” 黎大平日里是个沉默寡言没多少话的,唯独对着小孩有几分软和气,从怀里掏出红包塞到元元手里,说:“元元健健康康的。

    ” “咿呀~”元元攥着拳头挥。

     杏哥儿便拿了,叫了声大伯,新年好。

     一同在堂屋坐下。

     黎周周上了瓜子花生饴糖,一壶茶,大家伙围着炉子吃着干货聊天,也没啥好说的,杏哥儿腿上抱着儿子,说年三十家里吃什么,元元头上的虎头帽是他做的好不好看,脚上的鞋是大嫂做的,正巧配上了一对。

     “好看,元元长得好。

    ”黎周周夸道。

     王石头只能嗑嗑瓜子,他跟黎周周哥婿顾兆没啥好说的,他大字都不识,说不到一起,只能和黎大伯聊聊庄稼地。

     “大伯,今年雪水是足了,就怕这天气太冷,冻坏了地里麦子。

    ” 黎大过年没事也去自家地里转转,说:“底下麦子看着还成,先别乱动,等来年开春雪化了看。

    ” “我爹也这么说,说是雪再厚实,现在麦子窝着猫冬不敢动。

    ” 顾兆听两人一言一语说庄稼,能看出来王石头也是没话找话说,不过他倒是有些问题,“爹,王哥,你们说是冬小麦怕冻着,那为什么不春天播?” 冬小麦是十月播,窝个冬,来年六月收成。

    春小麦则是春天三、四月播种,九、十月播种。

     一年两季时间上差不开,怕冬日小麦冻着可以种春小麦。

     王石头先笑,顾书郎这问题一听就知道没下过庄稼地。

    他说:“春天播小麦,过夏天怕旱着,本来就是旱田,冬日有个雨雪滋润,田地还能肥沃一些。

    ” 庄稼地就是这样,冬日雨雪足了,怕小麦冻着,夏日播又怕老天爷不下雨,地里庄稼旱死,反正是年年操心就对了。

     “再说我家一共九口人,二十五亩水田,二十亩旱田,家里如今就我、大哥我爹能下地伺候庄稼,这么多田地,要是麦子春天播,收成赶着稻米下来,那是累死在地里都忙活不过来。

    ”王石头笑说。

     顾兆点头,这个他明白,周周跟他讲过。

     可能是顾兆态度好,王石头话也多,主要是和黎大伯聊庄稼说不起来,总不能干坐着,也不能聊些养孩子的事,这都是媳妇儿的话题。

     “老祖宗攒下来的经验,春的稻米,冬的麦子,收成岔开了,还能再种点花生黄米豆子,旱田不能多种,不然来年地不肥,种不出庄稼了。

    ” 正经粮食才是大头,旁的都往后靠。

     “不上肥料吗?就是粪。

    ”顾兆问。

    这个现在种庄稼的应该是知道的吧? 王石头先是夸了句顾兆还知道上粪水,不过紧跟着说:“自家能攒多少?攒一年也不够二十亩的旱田,平日里的粪兑着水浇浇菜地就差不多了。

    ” 就是村长家养了牛,牛粪人粪加起来也不够使的。

     “千万不能直接上,不然要烧死菜。

    ”王石头以为顾书郎是学着种庄稼,还添补了句,就怕真拿粪上,烧了庄稼,不得找他算账。

     “水田好使,稻米收了,要是不闲费事,捉了田鸡、泥鳅放水田里养着。

    旱田只能求着老天爷,雨雪充足了,好好滋润,不要经常种。

    ” 所以王石头家二十亩的旱田,小麦收了后,也是轮着来。

    今年那块田种几亩的黄米、花生、豆子,够自家吃就成。

    明年另一块地来,那块歇歇。

     如此反复。

     这些种地的经验,都是一代代人攒下的。

    庄稼汉靠地吃饭,可不得精心些。

     “上次周周说,风调雨顺下一亩左右就二百斤——哦,两石多粮食。

    ” 水田似乎多些,有个三百斤,旱田二百斤出头已经够可以的。

     今天找到了答案,水田三百斤是因为有‘肥料’,旱田纯粹是靠雨雪和土地休息。

    如果要是有肥料,那产量可不大大提高。

     顾兆说了句记住,没成想种田学问也多着。

     王石头聊得还挺开心的,回头到家了,还跟杏哥儿说顾兆人不错,不愧是读书人说话就不一样,还夸他种田学问好。

     这种田就种田,有啥学问的?嘴上这么说,王石头脸上可得意了。

     现在,说了会话,该做午饭了。

    黎周周去灶屋,杏哥儿便把元元往自家男人腿上一放,卷子袖子去灶屋搭把手帮忙。

    其实主要是磕牙闲聊,他可憋死了,刚在堂屋不好学,大伯在呢。

     杏哥儿还是怵大伯的。

     如今两人到了灶屋,娃也暂时不用他看,杏哥儿可高兴了,一边干活一边说:“你知道不,昨个儿田氏从娘家回来,骂了一路大牛,你听见没?” 张柱子家离黎周周家就隔了个王婶院子,杏哥儿听村里人学了一嘴,可不比现场版来的详细,当即催着黎周周说,眼神很是殷切。

     黎周周:“……就昨个儿回大田村,大牛好像吃完了他娘拿回娘家的肉。

    ” “这我听说了,张家的回娘家拿的厚,又是鸡又是蛋,肉啊糖的都拿着,就说这几天心情好,也不打骂大牛牛蛋,说是张柱子同意回娘家拿厚礼,张家的给弟弟拿好的,气能不顺?”杏哥儿热切目光,追问:“咋骂的?” 黎周周学不下去了,岔开话题问:“烧个鱼吃不吃?” “吃。

    ”杏哥儿认了,他就知道从黎周周这儿听不出什么,一边摘菜,说:“你怎么成了亲有了男人,还学不了这些。

    我也不知道为啥,年轻在家当哥儿时不怎么爱听,成了亲反倒喜欢听这些了。

    ” 鱼还剩两条,黎周周捞出一条鱼,宰杀,一边说:“以前他们说你说我,你当然不乐意凑,家里活也多没时间听,现在闲了。

    ” “那倒是。

    ”杏哥儿想想还真这样。

    他在家时,因为比弟弟大八岁,从小家里洗衣做饭喂鸡喂猪,大一点了割猪草、拔花生,都是他做,忙的脚不沾地,闲了还要绣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