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关灯
他抿唇淡淡笑了笑,沉默许久终是开了口,却是对喻景彦道:“你不急,母妃可急了,她已有两个月未曾见过你,上一回还同我抱怨,说你连封信都不寄给她,莫不是将她给忘了。

    ” 闻得此言,喻景彦眉头一扭,颇有些恨铁不成钢地看着誉王。

     他提议留下来,难道是为了自己吗,当然是为了他这六哥,怎的他这六哥这么不开窍,还主动拆他的台。

     下一刻,只听誉王又道:“二姑娘身子才好,我们既也来辞别过了,趁着时辰还早,还是赶紧启程赶路吧。

    ” 说罢,他利落地起身,同碧芜道:“多谢二姑娘招待,本王和十一还要回京城同父皇交差,便先行离开了。

    ” 碧芜倒也没有赶他的意思,但见他走得这么爽快,难免心下欢喜,但她还是强压下上扬的嘴角,毕恭毕敬地将两人送出了府。

     喻景彦翻身上马,笑着道:“相信很快我们便能在京城见面,到那时我请二姑娘去京城最大的茶馆喝茶。

    ” 碧芜没有应这话,只道:“望两位殿下路途平安。

    ” 她转过视线,便见誉王冲她微微一颔首,似是意有所指般道了一句“二姑娘保重身体”。

     碧芜勉强扯开嘴角笑了笑,福身道:“多谢誉王殿下。

    ” 立在府门前,眼看着几人纵马绝尘而去,碧芜将手覆在小腹上,一瞬间泛起些不明的情绪。

     她一早便做好了打算,等孩子生下来,就将他留在应州,这辈子都别与京城那厢有所牵连。

     可若是如此,旭儿此生怕是与那个男人再无父子缘分。

     碧芜从袖中掏出那枚玉佩,摩挲着上头精致的纹路。

    少顷,她缓缓收拢掌心,将玉佩紧紧捏在手里。

     然与性命相比,所谓的父子缘分又算得了什么。

     若旭儿不是世子,亦不是太子,他的生活定然会平静快乐很多吧。

     誉王这厢离开了应州,也算让碧芜要做的事少了层阻碍,如今,就等着京城那儿的回复了。

     翌日一早,碧芜又是多睡了半个时辰才起,她揉了揉眼睛,艰难地起身梳洗。

     正在用早膳,就见一人快步入了院子。

     银铃透过窗子瞧见来人,便打起竹帘子出去,很快就捏着一封信笺进来。

     “姑娘,是京城寄来的信。

    ” 碧芜喝粥的动作一滞,稍稍有些诧异,以正常的速度,应该不可能这么快收到回信才是,她忙放下汤碗,迫不及待接过来,撕开信封,草草扫了一眼,不由得露出几分失望。

     信中都是萧老夫人对她的关切之语和望她早些回去的话,看样子应当回的是她到应州那日写的家书。

     她放下信笺,却见银铃神色犹豫地看着她,又道:“姑娘,门房派来的人还未走,说是有些话要同姑娘说。

    ” 碧芜纳罕地蹙了蹙眉,看向竹帘外隐隐约约的身影,“让他进来吧。

    ” 银铃听命打起帘子,冲外头道了几句,门房的人才垂着脑袋毕恭毕敬地进来,“小的孟五见过二姑娘。

    ” “听说,你有话想对我说?”碧芜问道。

     那叫孟五的家仆迟疑了半晌,才道:“回二姑娘,方才驿使来,除了送信,还让奴才们给姑娘传话,说……说……” 见他吞吞吐吐的,碧芜顿生出几分不好的预感,催促道:“说什么?” “奴才说了,姑娘可别急。

    ”孟五道,“那驿使说老夫人在姑娘走后就染了疾,这场病得厉害,恐是不好,让您快些回京城去。

    ” 碧芜闻得此言,只觉脑中“轰”得一声,她猝然站起身,手边的汤碗被掀得转了个圈,险些落地。

     怎么会呢! 明明信中……难不成祖母是怕她担忧,故意瞒着不说? 那这话又是谁让传的?萧鸿泽还是周氏? 可碧芜依稀记得,前世她这位祖母格外长寿,是在萧鸿笙十五岁那年才仙逝的,正是在萧老夫人走后,萧鸿笙才下定决心上了战场。

     可怎会突然…… 许是过于激动,碧芜向前走了两步,就觉腿一软,幸得银钩扶了她一把,才不至于瘫倒下去。

     回到萧家后,萧老夫人待她如何,碧芜很清楚,正是有祖母在,她才能渐渐放下不自在,融入这个让她陌生不知所措的家中。

     而如今萧老夫人病重,她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坐视不理,她反握住银钩的手,甚至都没有犹豫道:“快,收拾东西,我们午后便出发回京。

    ” 张朝夫妇那厢也很快得了消息,两人虽亦担忧慌乱,但到底镇定许多,调拨了不少下人,有条不紊地收拾起了箱笼。

     为了不耽误行程,能不带走的东西碧芜都留了下来,两个多时辰后,她便匆匆坐上了马车,朱氏抹着眼泪,心下虽难过,但还是安慰碧芜萧老夫人定不会出什么事。

     碧芜点了点头,同张朝夫妇随便道了几句,便命车夫快些出发。

     她紧张得厉害,可是能做的也只是祈求祖母平安无事,连腹中的孩子一时都顾不上了。

     因出发得迟,离开应州十余里,天便黑了。

    夜里不好赶路,他们只得就近寻一个驿站暂时歇下。

     银铃扶着碧芜下了车,知她如今定是心急如焚,趁无人注意,在她耳畔低低道:“奴婢知道姑娘心急,可再急,也飞不去京城,姑娘且得保重身子。

    ” 碧芜晓得此话的意思,感激地冲银铃笑了笑,重重点了点头。

     她戴好幕篱,缓步入了驿站,却听背后倏然响起熟悉的声儿。

     “二姑娘!” 碧芜怔了一瞬,以为是自己听错,然回过头,却见喻景彦一脸惊喜,疾步跑了过来。

     “二姑娘怎的在这儿,你不是说还要再过两日才回京吗?” 碧芜亦有些意外,她下意识越过喻景彦看去,果见他身后,那人着月白直缀,玉冠束发,清雅矜贵,负手缓缓而来。

     瞧见她的一刻,他步子一滞,旋即抿唇笑了笑,冲她微微颔首。

     碧芜秀眉蹙起,却是笑不出来。

     不应如此! 以他们骑马的速度,这时候早就行了几十里,远远将她甩在了后头才对,怎会还在应州城外。

     甚至好巧不巧,还正好遇上了。

     就好像,刻意等她似的。

     碧芜摇了摇头,甩去了这个荒唐的念头,疑惑道:“两位殿下不是昨日便出发了吗,缘何还在此处?” “这都要怪六哥的那匹马,原好好的,不知怎么就病了,没有马,自然行不了路,只能暂且在这儿停留,再寻一匹来。

    ”喻景彦说罢,不忘又问,“二姑娘莫不是改变主意,打算提前回京去了?” 萧老夫人的事本也没什么好瞒的,碧芜如实道:“家中来信,说祖母重病,让臣女快些回去。

    ” 誉王已行至她跟前,闻言道:“萧老夫人身子一向硬朗,京城也有名医在,再不然也可请宫中御医瞧瞧,想是不会有什么大碍。

    ” 虽知这只是寻常安慰的话,可碧芜听在耳中,心底确实宽松了许多。

    他说得不错,京城是天子脚下,要什么样的大夫没有,萧老夫人定能顺利挺过难关,和前世一样活得长寿。

     定会如此! 两路人既然遇到了,目的地也一样,就没了不同行的理由。

     碧芜算是信了那句越躲越躲不过,索性也不再想法子避他。

     或是考虑到碧芜的急切,誉王在询问过她后,选择了走水路。

     碧芜本担心船只颠簸,会让她的不适加重,可或是因为船大,加上顺风顺水,碧芜在船舱中睡得还算稳当,竟也安安稳稳抵达京城,还比去时快了三日。

     誉王和喻景彦有事要办,下船后便与她分道扬镳,碧芜坐了马车,一路往安国公府而去。

     守门的家仆见一辆陌生马车驶来,正欲上前探个究竟,可乍一看见马车上下来的人,不由得惊道:“二姑娘,您怎么回来了!” 碧芜来不及多说,急着问道:“祖母呢,祖母如何了?” 那家仆见她这副急切的模样,不明所以,愣了一下,才答:“老夫人……老夫人在栖梧苑呢。

    ” 他话音才落,便见那位二姑娘从他身侧快步过去,往栖梧苑的方向去了。

     银铃唯恐碧芜动了胎气,在后头提醒了好几声,让碧芜走得慢些。

     入了垂花门,栖梧苑中洒扫的婢女瞧见她,亦是满目诧异,忙放下笤帚,高声喊道:“二姑娘回来了,二姑娘回来了。

    ” 屋内的刘嬷嬷听见动静,忙打开帘子出来,瞥见外头碧芜气喘吁吁的模样,不由得怔了一下,“二姑娘,您怎么……” “刘嬷嬷,祖母呢?” “老夫人正在屋内歇息呢。

    ” 碧芜疾步入了屋内,透过垂落的绀青床帐,隐隐见一个身影坐起来,苍老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惊喜,“可是小五回来了?” 这声音虽疲倦但还算中气十足,碧芜心下一松,鼻尖登时涌上一股酸涩。

     她放慢步子,幽幽在榻边坐下,撩开床帐,哽咽道:“祖母,是孙女回来了。

    ” “怎的突然回来了,也不同家里知会一声。

    ”萧老夫人拉起碧芜的手,仔细端详着,忽而蹙眉心疼道,“这才去了半个月,怎清减了那么多,可是路上吃苦了?” 碧芜摇了摇头,“祖母身子可还好?孙女听闻您病得很重。

    ” 萧老夫人靠在床头,与刘嬷嬷对视一眼,却是笑起来,“谁同你说我病重的,不过是前几日染了风寒,躺了一阵而已,算不得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