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放手一搏,殊死一战

关灯
从安丰越过安阳山去进攻江夏,才刻意让自己当了枪头吧。

     各种心思凭空而出,小霸王感觉情况很不妙。

     撤军吗…… 虽然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可孙策都觉得太不应该了,剑已出鞘断无收回的可能。

     淮南三郡对于吕林重要,可是对于自己更重要,这是进军中原唯一的希望,断不能让! “公瑾,你有什么想法?”孙策望向了周瑜。

     不管是以武将的身份,还是以谋士的身份,周瑜在军中的地位,都不是诸葛亮、鲁肃能比的,甚至贾诩也无法相比。

     江东军中,自孙策下,包括程普、韩当这些老将都服周瑜。

     昨夜一战就是最典型的实例。

     “我们收到关中战报的时候,吕军是在七月中战胜击溃的十部联军,就算林墨马不停蹄的赶回徐州,要召集兵马最快也需要一个月才能做好准备,断不可能现在就进入到了盱眙,这只怕是林墨的攻心之计而已。

    ” 周瑜说完,众人神情凝重,随后又是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不过,林墨回彭城之事只怕不假,说到底,谁也没想到关中十部的十几万兵马会在数月间就被他全部收拾了。

    ”看过战报,只是知道林墨用了离间计,可具体怎么用的,周瑜并不知晓。

     但内心深处,对于他的手段还是很惊叹的。

     后面这番话孙策倒不关心,不过前面的话让他心里松弛了不少。

     思忖片刻后,沉声道:“吕军连日行军,又中疲军之计,加之昨夜血战,短时间内军力定然无法恢复。

     我意,趁他们军力疲乏,又无险可依的情况下,举寿春军寨之兵,一鼓作气拿下他们,只要这股兵马被吃,刘晔那点兵马,根本挡不住我们。

    ” 听来很莽。

     可事实证明,下意识的想法有时候往往是最快捷有效的。

     周瑜深吸了一口气后,点头道:“还有,请主公书信曹操,告知萧关兵马已被我军牵制在淮南,邀他进攻徐州,事成后我们只要广陵一隅。

    ” “曹操?” 孙策眉头紧蹙,“他会答应吗?” “一定会的!” 周瑜斩钉截铁,“吕林得司州后,豫、兖二州就成了被三面夹击的态势,若他再不趁机反击,往后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如今,他已得益州,唯是浮空山下刘备尚与夏侯渊对峙,若他能主动撤回南郡,让出武陵,双方罢兵不难。

     说到底,刘备是疥藓之疾,吕林才是心头大患,这个道理,曹操懂的。

    ” 这番分析下来,孙策便有了信心。

     曹操,他有绝对的理由挥军中原,这一仗他们两人是在所难免的,而自己主动牵制一支吕军的话,就等同于正面分担了曹操的压力,总好过自己一人对付吕林吧? 至于安丰,能拿就拿了,现在拿不到,问题也不大,城里不过几千兵马,又被九江和庐江从中间切断了与徐州的联系,不过是孤城罢了。

     念及至此,孙策坚定道:“来人,持我虎符到大寨,调集一万五千军,今夜子时前务必抵达霍县,休整一日,明日再攻双河沟!” “喏!” 周瑜的大方略是绝对正确的,利用最强大的曹操来分担己方的压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挡住吕林大军的进攻。

     而且,只有吃下了鲁肃手里这支兵马,才有可能让寿春城里的守军放弃抵抗,淮南帮这群人,才有机会投效自己。

     这一次,寿春城外的大寨,江东军出寨可就是大白天了。

     城关走马道上的刘晔看着这一幕,心头有些焦虑。

     侯爷此番欲攻心退敌稳军心,可孙策似乎心意已决,非要吃下鲁子敬带来的兵马不可,这样下去,他们必败无疑。

     可我现在集结城内兵马,也不过四千多人,又无悍将在手,便是想冲破江东军寨去救援也办不到啊。

     刘晔很苦恼,他现在除了能趁着江东无法围城了把消息传递给鲁肃外,什么也做不了。

     而且,他也很明白,一旦鲁肃兵败,这寿春城根本守不住的。

     更加清楚,林墨的援军,短时间内是到不了的。

     脑子里有无数的想法,诈降,又或者是围魏救赵,可到最后,都觉得不够成熟。

     平心而论,孙策这次带来的兵马精锐程度本就不是寻常军队能对付的,加之鲁肃连日赶军,时间又如此紧迫,连设防布陷阱都来不及。

     唯一的办法,就是撤走。

     只要他们这支军队没有完全被打散,终归还是能对孙策形成一定的威慑力,也算是为林墨争取时间吧。

     另外一头,他也清楚,曹操隐忍多时,一定会嗅到这千载难逢的战机,只要孙策能拖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曹军必会在中原掀起大战。

     这盘棋,无论是眼前的局面,还是整体的大局看,似乎都对己方很不利。

     允文啊,我能做的,就是死守寿春,但愿你能早一些赶到。

     否则,淮南两郡一旦沦陷,徐州必将腹背受敌,届时你该如何收拾残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