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关灯
后事败,少沅受其牵连亦被从族长候选人中除名,二房记恨我也不奇怪。

    ” “何况陈姜两姓素有联姻,当年那姜氏小女郎曾亲口说过,她将与陈九郎定亲。

     而数日前,他得知消息,陈九郎不日将与族妹晏七娘定亲。

     陈氏是先皇后母族,已故的陈老先生在士人中颇有名望,朝中亦有门生故吏,新帝忌惮祁、晏,想培植自己势力又不敢重用寒门开罪世家,扶持陈氏是最佳选择。

     不久前新帝立了陈少傅次女为妃,陈九郎父亲也升为尚书左仆射,陈九地位水涨船高,姜氏却日益没落,与他议亲的姜氏女去世,亲事自得换人。

     正好少沅与陈九交好,近水楼台,陈九郎与七娘定亲也不意外。

     “一母同胞的妹妹与陈氏联姻,对少沅和陈九郎都有利处。

    ”祁君和接过话,“女郎如何失忆无从得知,但他们把人安排在你身边或许是想勾起你的兴趣,毕竟再理智的人,也难保不会行差踏错。

    ” 如无意外,晏书珩必是下一任宗主,姻亲自轻率不得。

    颍川陈氏倒与晏氏相当,但若是日渐衰败的姜氏…… 祁君和只能叹息。

     想说什么,但马车忽地停下。

     “郎君,到地方了。

    ” . 下车时外面下着雨,他们撑着伞,穿过一片山林后衣襟已湿了大半,晏书珩看着眼前小院,一阵恍惚。

     祁君和解释:“我担心父兄得知小太孙在世的消息,只能暂将孩子托付给吴老先生,他老人家深隐山间,又曾是先太子和月臣你的恩师,定会给孩子寻个去处。

    ” 晏书珩沉默而庄重地整了整衣冠,二人叩响院门。

     一书僮前来应门,见到晏书珩愣了,继而拔腿往内院奔去。

     “家主!是晏师兄!” 不过一会,他慢腾腾地出来,头也不敢抬,刻意生分道:“我家家主不见外客,您、您请回吧。

    ” 晏书珩平静得像经久褪色的观音像,总是含笑的眼无悲无喜。

     他前行几步,对着紧闭的门跪下。

     书僮左右为难:“师……长公子,您这样家主会为难。

    ” 晏书珩望着那扇绝情紧闭的门,清润声音褪去惯有的笑意,郑重道:“孽徒晏月臣,给恩师请罪。

    ” 回应他的只有秋风和雨声。

     祁君和在旁撑伞。

     晏书珩淡道:“不必。

    ” 祁君和知他脾气,沉默退到边上,门后传出道苍老声音,被门板和雨帘过滤得不剩多少温情。

     “我已辞官,你我已非师徒,不必请罪,你也并无过错。

    ” 晏书珩掀起被淋湿的长睫,那扇门变得模糊动荡,他仰面,被雨水冲湿的脸上浮起清浅的笑:“我知道,老师对我失望,殿下是我师兄亦是我伯乐,可殿下孤立无援时,是我先放弃他的,我背信弃义在先,不求原谅。

    ” 对面沉声道:“长公子屈尊降贵来此,恐怕是为了那孩子,不过一个稚童,放过他吧。

    ” 晏书珩垂眼,并未辩解。

     祁君和终是忍不住,他朝门的方向深深作揖:“吴老先生误解了,月臣本意是为了保护那孩子,更不想让您老人家因此受牵连,那孩子虽不能践祚,但他尚年幼,也当去见见外面的疾苦,这也正是殿下的遗愿。

    ” “罢了,我年事已高,无能为力。

    ”门内老者长叹。

    书僮闻言入内,再次出来时拿着张条子交与祁君和。

     老者又道:“长公子此行目的已达,只愿你当真能善待此子, “回吧。

    ” 留给晏书珩的,只有这陌生又冷淡的两个字,再无别的。

     书僮劝道:“天色已晚,您再不走,不然我该受家主责难了。

    ” 晏书珩透过浮动的视线,看向那孩子,脸上绽出赤子般干净的笑:“我到恩师门下时,亦是这般年纪。

    ” 不待书僮回应,他已自行起身,朝门毕恭毕敬地行礼。

     晏书珩递给书僮一个妥善包好的油纸包:“老师年事已高,往年所用方子药性过猛,当少用为好,此前我从建康千清观求得一外敷偏方,家中老仆用过亦说见效,可试一试。

    ” 书僮接过了,不敢抬头看他失落的眼:“我会的,您放心回吧。

    ” 晏书珩不再多说,出了小院。

     雨势渐大。

     到半山腰处,祁君和正要上马车,却见晏书珩一撩袍角,在山道上跪下,朝着远处小院重重磕头。

     山道上乱草遍布,一个响头,额上便是一道创口。

     青年浑身湿透,鬓边湿发粘在额角,宛如有了裂痕的美玉。

     哪还是那光风霁月的世家长公子? 祁君和撑伞上前:“这是何苦,老先生也看不见你的心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且自珍重啊!” 雨水冲刷下来,晏书珩仰面,雨线从万丈高中坠下。

     他笑了,任雨水冲刷。

     温润话语在雨中时隐时现。

     “恩师的毕生愿景是让天下有才学的寒士也能施展抱负,当初教导我,也是见我曾长于民间,望我不改初心。

    恩师于我,亦师亦父;殿下于我,是伯乐亦是挚友。

    我背弃了殿下,背弃了自己的志向,如今这区区一跪,不过是为了图自己心安,谈何心意。

    ” 祁君和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晏书珩。

    他的姑母是晏书珩的母亲,对于晏书珩的经历,他多少知道一些。

     晏书珩从出生后走丢,三岁多被寻回晏家,因身世有疑,起初不受待见,唯一重视他的祖母一年后过世,母子关系疏淡,父亲早逝,祖父严苛,族中众弟妹三岁已能吟诵名篇,而晏书珩四岁还写不好字。

    是陈皇后赏识,称此子钟灵毓秀,让年幼的晏书珩入宫做太子伴读,由此得以与时任太子太傅的吴老先生结缘,吴老先生的倾囊相授,让晏书珩这块被石头包裹着的美玉得以展露,年少时便名满洛阳。

     但明珠蒙尘的那几年相比后来的耀目光华实在不堪一提。

     更多时候,祁君和见到的是那众星拱月的晏氏长公子。

     而如今他褪下玉冠华服,一身素简青衫,独自跪在暗暗雨暮中,背影透着坚定而孤寂。

     祁君和不知如何宽慰。

     晏书珩已起身,雨幕下神色和语气都变得朦胧。

     “回吧。

    ” 清越嗓音无甚情绪。

     马车颠簸着隐入无边雨帘中。

     山道上,带着蓑衣斗笠的书僮跑回小院:“家主,师兄在半山腰磕了几个响头,待了会就走了。

    ” 暗室内,须发斑白的老者沉默地对着那包已细心分装好的药。

     书僮不解:“您已时日无多,为何不见师兄最后一面?” 老者背着光的身形像株苍老枯木,无悲无喜道:“不破不立,无论他初心在否,都不该任由自己留有弱点。

    ” . “阿鸢,夫君还未回来么?” 天色已晚,阿姒刚钻进纱帐内,又忍不住探出头问道。

     竹鸢回道:“郎君走前嘱咐,他会晚归,让娘子不必等。

    ” 阿姒不再问,拉上纱帐歇下。

     夜暮沉沉,雨已停了很久。

     院门吱呀开了,晏书珩走入院中,竹鸢迎上来。

     灯下的青年一身湿衣,发间还滴着水,额间也有淡淡血迹。

     竹鸢不由得长大了嘴,若不是这张清俊的脸和一身雨水都遮不住的清雅,她险些以为这不是长公子。

     “您……婢子为您备水!” 晏书珩叫住她。

     竹鸢转过身:“长公子有何吩咐。

    ” 青年立在院中,目光深邃地看向一片漆黑的厢房。

     “她睡了么?” 竹鸢觉得他提及阿姒的语气格外平静,没了往日隐隐的逗弄。

     这平静不算冷淡,更像是反复沉浮过后的冷寂。

     竹鸢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样的话,见状,添补道:“今夜娘子等了您好一会,直到婢子再三劝说才睡下,也就半刻钟前。

    ” 青年意味不明地轻笑。

     “在等我,是么?” 温柔的语气让这句话蕴含的情绪变得暧昧难辨,竹鸢懵然看着他往净房去了。

     晏书珩出来后,已是深夜。

     屋内未点灯,今夜亦无月色可借,周遭尽是浓稠的墨色。

     黑暗无边无际。

     他打住了点烛的念头,靠感觉摸索着朝内间走去。

     短短几步路,长得没有尽头,未知的黑暗让他每一步都如行在炼狱之中,每一瞬都被拉得极长。

     晏书珩摸到床榻,榻边空留着一大片,阿姒往常铺了满床的长发,今夜倒是规规矩矩束在身后。

     她是刻意留的位置。

     但他们也才同床共枕了一夜,船上那夜之后,他借繁忙之故不与她同寝,她虽抿着唇似隐有失落,但最终也未说什么,甚至舒了口气。

     大概是更习惯“从前的”夫君,这位置显然不是为他而留。

     但晏书珩并不在意。

     他已在这,她想为谁留又能如何? 青年坐在榻边,静静等待沐浴后的湿发半干,这才躺了下去。

     他陷入沉重的黑暗中。

     纱帐内的一双人都睡下了,半睡半醒间,阿姒感觉自己的手腕忽而被人用力抓住。

    她习惯了警觉,倏地挣脱困意醒来。

     扑鼻而来的竹香和攥着腕子的粗粝掌心告诉她,这是她夫君。

     她松懈下来,正要嗔怨他老是不出声,却听他轻声说了句话。

     阿姒没听清:“什么?” 话毕,她意识到她是白问了。

     他似是在说梦话。

     听这急促又压抑的呼吸声,这梦当不是什么好梦。

     阿姒愣了瞬息。

     无论是从前佯作淡漠疏离的他,还是如今展露本性,从容温和的他,似乎都不像会被烦恼和恐惧侵占心神的人,他也会做噩梦么? 青年攥紧她的手。

     阿姒知道她该先把他从噩梦中叫醒的,但她耐不住好奇。

     她朝着他挪了挪,附耳细听。

     “别走……”他轻声道。

     阿姒懵懵然听着。

     这人白日里每个字都蕴着笑意,可梦呓时语气却平淡沉静。

     似乎在刻意控制着,不让情绪从梦中溢出。

     这不带任何哀求低弱的语气,反倒让阿姒听来心头蓦地一软,她温柔地安抚道:“好好,我不走,手就留给你攥着吧……” 他似有感应,渐渐放松。

     可今夜他的手烫得很,腕子被他握着实在不大舒服,阿姒见他似安稳了,要悄悄收回手。

     可他再次攥紧了。

     不知淡声低喃着什么,阿姒循声贴近,听清后竟是一怔。